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作者:潘斌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490794
  • 出版日期:2018年02月01日
  • 页数:301
  • 定价:¥38.5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040490794
    • 作者
    • 页数
      301
    • 出版时间
      2018年02月01日
    • 定价
      ¥38.5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系统地梳理了在历史演变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勾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主要内容包括西周礼文化、孔子与中国文化、孟子与中国文化、荀子与中国文化、墨子与中国文化、老子与中国文化、庄子与中国文化、韩非子与中国文化、两汉经学思想、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与中国文化、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清代学术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适合作为大学通识教育教材,也可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的社会读者阅读参考。
    文章节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义、利是构成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基本的一对范畴,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讨论较多的问题之一,也是争论较激烈的问题之一。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体系中,“义”一般指仁义道德,“利”指功利、物质利益。孟子对义、利这对范畴有深入的探讨,影响十分深远。一、孟子以前的义利之辩
    义利的观念出现很早,不过到了孔子那里才有系统的阐述。孑L子的义利之辩与他的君子观密切相关。孔子常将“君子”与“小人”对举,比如他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阳货》)“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孑L子所言的“君子”,既指道德高尚的人,又指“劳心者”;所言的“小人”,既指道德低下的人,又指“劳力者”。孔子将“义”属之君子,而将“利”归诸小人。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孑L子的意识里,君子就是**的人,而**的人应该“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答日:“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义是分别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
    孔子强调君子当以义为先,甚至舍利取义。他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君子应将义内化为指导自己行动的准则,当义利不能兼得时,应舍利取义。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孑L子一生“罕言利”(《论语·子罕>),因为“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他做事只问合义与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合于义的行为也许是有利的,不过是否一定有利并非孑L子所关注的,他所关注的是合义与否。
    与孔子的义利观不同,墨子主张“贵利”而“尚义”,坚持义与利的统一性。墨子说:“义,利;不义,害。志功为辩。”(《墨子·大取》)墨子认为义就是利己利人,不义就是害己害人,义与不义应根据实际所做的事情来判别。墨子又说:“则此言三圣人者,谨其言,慎其行,精其思虑,索天下隐事遗利以上事天,则天乡其德;下施之万民,万民被其利,终身无已。”(《墨子·尚贤中》)“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今用义为政于**,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日: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墨子认为义利是统一的,他所说的利是“人民之大利”“民之利”“天下之利”“**百姓之利”。换言之,墨子所说的利是公利而非私利,不是个人的利,而是大多数人的利。二、孟子的义利之辨
    孟子尚义,认为义既是通向光明之路,又是人生应追求的目标。他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在生与义的抉择中,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孟子以四端之心中的羞恶之心为义。此外,他还将义与仁联系起来,说:“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仁为人心,义为人路,仁体现在人之心,即人先天的资质上,而义体现在人之行动上;如果不居住在仁里面,不追求仁德的境界,不由义的路而行,那就是自暴自弃。孟子认为,只有后天做到了义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仁人;义既是人生之正路,也是人生应追求的目标。
    据《孟子》记载,孟子见梁惠王,王见面就问:“叟r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答日:“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魏国本来是强国,在梁惠王见孟子之前十年左右,魏国已开始没落,东边被齐打败,西边割地给秦,南边受辱于楚。鉴于此,梁惠王打算找孟子寻求富国强兵之术,而孟子不言功利,只言仁义。孟子劝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法,薄税收,深耕细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夫谁与王敌?故日:‘仁者**。,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爱民,以仁义为治国之本,而非一味讲求功利。孟子以义作为标准,来评判人们对利的索取。在孟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中,人们应该以利主导自己的价值观,要见利思义,不义之事则不为,“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得到本不应属于自己的利益,就是不义的。此利益,既可能是个人私利、小集团利益,也可能是**利益。在孟子看来,梁惠王开口即言利,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的逐利行为一样,都是不义的。如果说孑L子所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着眼于个人的义,那么孟子于此对梁惠王的要求更多的是**大义。
    孟子还将义当成人的一切行为规范,他说:“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孟子·离娄下》)言必行行必果,而与义不合,便是非义之义。孟子说:“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孟子·离娄上》)义是君子所守的,与道、度、刑一样,皆有准则、规范的意思。当人崇义时,他就能自觉抵制外界的种种诱惑,从而做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孟子·尽心上》),随心所欲而不违背道德。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孟子于此所言“行天下之道”就是大义之道,所言“大丈夫”,就是“言不必行,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的人。
    ……
    目录
    导论

    **章 西周礼文化
    **节 西周以前的礼文化
    第二节 周礼的制定及内容
    第三节 礼的内涵及影响

    第二章 孔子与中国文化
    **节 孔子的天人观和人生论
    第二节 孔子的伦理思想
    第三节 孔子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孔子思想的影响

    第三章 孟子与中国文化
    **节 孟子的人性论
    第二节 孟子的义利之辩
    第三节 孟子的王霸之辩
    第四节 孟子思想的命运及影响

    第四章 荀子与中国文化
    **节 天人之分与合
    第二节 性恶、善伪与心知
    第三节 推礼义之统、求正名之序
    第四节 荀子思想的影响及现代价值

    第五章 墨子与中国文化
    **节 墨子与墨家的兴起
    第二节 墨子和前期墨家的主要思想
    第三节 后期墨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

    第六章 老子与中国文化
    **节 老子的“道”论
    第二节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第三节 老子的政治主张与人生思想
    第四节 老子思想的地位和现代意义

    第七章 庄子与中国文化
    **节 庄子思想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庄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处世哲学
    第三节 庄子哲学思想的特质

    第八章 韩非子与中国文化
    **节 前期法家流派
    第二节 韩非子的思想
    第三节 韩非子思想的影响及现代价值

    第九章 两汉经学思想
    **节 经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经学的盛行与流弊
    第三节 杰出的经学大师董仲舒
    第四节 思想的清道夫王充

    第十章 魏晋玄学与中国文化
    **节 魏晋玄学思潮产生的条件
    第二节 魏晋玄学的流派
    第三节 魏晋玄学的影响

    第十一章 道教与中国文化
    **节 道教的产生及发展
    第二节 道教教义与教规
    第三节 道教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第四节 道教养生文化
    第五节 道教文化的影响

    第十二章 佛教与中国文化
    **节 佛教的产生及教义
    第二节 佛教的传人及中国化
    第三节 隋唐时期佛教宗派的发展
    第四节 中国佛教的影响

    第十三章 程朱理学
    **节 理学思潮兴起的背景
    第二节 “天理”论
    第三节 “心性”论
    第四节 “格物致知”论
    第五节 “道统”论
    第六节 程朱理学的影响及现代价值

    第十四章 陆王心学
    **节 宋明心学的来源
    第二节 陆象山的心学思想
    第三节 王阳明的学术思想

    第十五章 清代学术思想
    **节 清代学术思想概论
    第二节 清代前期的学术思想
    第三节 清代中期的学术思想
    第四节 晚清的学术思想

    第十六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
    **节 明清之际的思潮
    第二节 十九世纪中后期的思想文化流变
    第三节 二十世纪上半期的思想文化转型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