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青少年善恶启示录
QQ咨询:
有路璐璐:

青少年善恶启示录

  • 作者:吴小晴
  • 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 ISBN:9787531890652
  • 出版日期:2017年03月01日
  • 页数:120
  • 定价:¥23.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青少年善恶启示录》主要讲述善与恶的含义,培养弃恶扬善的人格品质例如注重人伦关系的和谐、教育孩子辨别是非善恶、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知识,阅读《青少年善恶启示录》后青少年更明辨是非,懂得如何与人相处。
    文章节选
    《青少年善恶启示录》:
    善和恶是*基本的社会道德现象。任何一个社会的道德现象,归结起来就包括道德与不道德这两种基本现象,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可以称得上是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可以称得上是恶,中外历史上各家各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古希腊的一位哲人柏拉图认为“知识”就是善,就是美德;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认为“适度”就是善,“过度与不及”都是恶。而古希腊的另一个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就是善,反之就是恶。他说:“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到了17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善,违背君主命令就是恶。19世纪初英国的功利主义伦理学家边沁认为:凡是能带来快乐的行为就是善,凡是带来痛苦的行为就是恶;求善避恶就是道德。而我们古代的各家各派,对善恶同样是各有见解。儒家把“义”视为善,凡是符合义的行为就是善,反之,就是恶。与此相对立的墨家,把“利”看作是善。认为“利”所得而善也;“害”所得而恶也。凡是符合利的行为就是善,反之,就是恶。道家则认为世界上根本就无是非、善恶可言。西汉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的学说,在他看来,凡是符合天意的行为就是善的、道德的行为;反之,凡是违反��意的行为就是恶的、不道德的行为。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国民族资产**的杰出思想家孙中山认为:道德进步就是要不断地“减少善性,增多人性”。在孙中山看来,人性即“互助”是善的,善性即“竞争”是恶的,道德的进步就是人的“善性”与“恶性”的斗争过程。要使人由“恶”到“善”,就要不断清除“善性”,克服“竞争”,发挥人性,扩大“互助”。凡此种种,历史上的各派思想家对善恶的解释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代表他们所属的那一个**的善恶观看作是所有社会和**都适用的,否认了善恶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具有不同的内容。
    其实,善恶是人们依据一定社会或**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来进行判断的,凡符合一定社会或**利益的行为就是善,反之就是恶。由于道德本身具有历史性和**性,因而善恶的判断标准也必然具有历史性和**性。不同时代、不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们的善恶观念是不同的。
    首先,善恶观念具有历史的发展性。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人们辛苦劳动所得仅能维持日常生活需要,没有剩余。因此,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只能是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任何私有财产,没有人对人的剥削。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均以氏族为单位进行,个人离开氏族是不能生存的.个人生命**和利益都与氏族的生存、**和利益分不开,因此,维护氏族的共同利益便成为原始社会*高的善,一切侵犯和损害氏族利益的行为都是恶。
    热爱劳动是原始人的美德之一,这在原始部落普遍盛行的成年仪式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在准备这种仪式前,年轻人必须实际掌握打猎、捕鱼等技能。在仪式举行时,当事人要显示出自己的灵活、机智、力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原始人看来,懒惰是极为可耻的事情,只有劳动,并且与劳动相联系的正直、无私、诚实等品质,才是值得称道的。
    ……
    目录
    **章 善与恶的含义
    **节 众说纷纭话善恶
    第二节 科学地认识善与恶
    第三节 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历史上的善恶观念
    第四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善恶标准

    第二章 憎恶扬善的传统道德
    **节 注重人伦关系的和谐
    第二节 重视**和民族大义
    第三节 勤政治国,为政清廉
    第四节 天下为公,一心为民
    第五节 求索攻坚,自强不息

    第三章 培养弃恶扬善的人格品质
    **节 培养弃恶扬善的情感和意志
    第二节 培养弃恶扬善品质的途径
    第三节 弃恶扬善,从我做起
    第四节 教育孩子辨别是非善恶
    第五节 与人为善
    第六节 助人为乐
    第七节 宽容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