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大学外语教育:人文精神培育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大学外语教育:人文精神培育

  • 作者:秦明利 王晶石
  •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8513548
  • 出版日期:2018年02月01日
  • 页数:209
  • 定价:¥42.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国大学外语教育:人文精神培育》的主要论题是大学外语教育与人文精神培育之间的关系及关系建构的路径。
    《中国大学外语教育:人文精神培育》的主要研究思路有两个出发点:一是从语言的本质出发,二是从大学的职能出发。
    《中国大学外语教育:人文精神培育》的出发点探讨语言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从哲学诠释学的语言视角质疑并否定“语言是工具”这一目前在我国普遍存在的教学理念。通过哲学诠释学的论证,《中国大学外语教育:人文精神培育》认为语言不是工具,语言的本质是人的存在方式。将语言放下,人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人类的意识或思想就失去了与世界中一切事物及其意义发生对接的可能。语言的本质是使世界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显露和涌现,使其被我们看见。
    《中国大学外语教育:人文精神培育》的第二个出发点探索现代大学教育的本质,并认为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是文化传授,从而与之相匹配的教育即人文精神培育。
    文章节选
    《中国大学外语教育:人文精神培育》:
    我们知道,人类不仅仅依赖物质条件而生存,而且依赖语言条件而生存。每一种语言都为相应的语言共同体提供思想、情感、知识和信念的捷径,都浓缩了民族的法则、传统与信仰。伽达默尔认为:“凡是以语言传承物方式传到我们手中的东西并不是一种残存物,它是被递交,也就是说它是被诉说给我们的,不管是以直接传告的形式,以神话、传说、风俗、习俗的形式,还是以文字传承物的形式继续存在。在文字传承物中,其文字符号对一切懂得阅读它们的读者都是同样直接确定的。”①那么如何成为“一切懂得阅读它们的读者”呢?其中*有效的方法即通过对语言的把握。共同的思想基础、机制化的伦理样式和礼仪样式不仅需要以书写文本的方式得以留存,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语言的阐释和讲解使之能够传递给后人,使之继承和发扬光大。民族的史诗、哲学思想、政治法律和文学典籍,甚至**的凝聚和团结意义,不仅仅以记忆保存的方式来体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家庭、学校、宗教团体和其他体制化的形式,通过举行的各种仪式来实现对这些文本的阐释。如果没有对语言的了解,那么深刻地、真正地对这个语言共同体的了解就无从谈起。
    虽然处于不同语言共同体的人可以借助翻译为媒介进行对彼此的了解,但首先要明确的是,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视域融合的行为,理解翻译文本并不能代替对原文的理解,也无法彻底融入这一语言共同体。从本质上说,翻译是对文本的再制作:“在对某一文本进行翻译的时候,不管翻译者如何力图进入原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设身处地把自己想象为原作者,翻译都不可能纯粹是作者原始心理过程的重新唤起,而是对文本的再创造(Nachbildung),而这种再创造乃受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引导,这一点是完全清楚的。同样不可怀疑的是,翻译所涉及的是解释(Auslegung),而不只是重现(Mitvollzug)。”②这说明翻译行为是翻译者与原文本所形成的视域融合,具有双方共同的意义,其中体现了原文的意义,也体现了翻译者的精神世界。同时,这也是一种语言融合,原文被融合到了翻译者的语言之中,虽然其中体现了其自身语言共同体中所蕴含的传统,但也融合了以前所没有的意义成分。①这样一来,阅读翻译作品的利弊便一目了然,而学习外语的必要性就此体现出来。外语能够**学习者进入这个语言共同体中,而形成直接的,由语言共同体的视域和学习者的视域融合的共同理解,而不是翻译的视域同学习者的视域融合,从而让学习者直接接受语言共同体的教化。
    语言的无我特性是语言作为凝聚团结功能的有力保障。语言无论是通过书面文本的形式来体现,还是通过交谈的方式来体现,都涉及至少两个方面的参与才能实现其目的。双方不断沟通才能实现理解,而理解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协议。协议当然是协商的结果,通过协商文本的信息传递给了对方,通过协商交谈的双方达成了一致,实现了共同语言的理想,从而也就体现了语言的凝聚和团结功能以及语言的社会力量。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始终作为视域融合的媒介而出现,但不会逾越和独立于这个语言共同体,而是与传统的内容一起,共同被接受、被融合。这意味着,在学习经典的同时,语言被潜移默化地置入学习者的视域,学习者在不自知中形成了对这个语言的认识和理解,并掌握了其规律和用法。各个民族的史诗、哲学思想、政治法律和文学典籍,甚至**都是凝聚人民和团结人民潜移默化的有力保障。如果外语教育以这些为内容,那就是顺应并迎合了语言的凝聚和团结功能,使学习者在语言共同体中,在思想方式、情感方式和伦理机制以及礼仪方式上与这门外语的使用者达成一致,或达成一种视域融合,而这种一致性就是团结的基础和保障。
    ……
    目录
    引言

    一、论语言的本质
    1.外语教育的双重特性:工具性和人文性
    2.浯言工具论的起源和发展
    3.哲学诠释学语境下语言的本质

    二、外语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与人文精神培育
    1.语言的四个功能
    2.人文精神培育:语言功能视角下的外语教育
    3.通识教育与人文精神培育
    4.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质

    三、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与通识教育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四、大学外语与通识教育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
    2.《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3.《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4.高等学校大学英语课程没置大纲

    五、高职高专外语教育
    1.新世纪针对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主要政策
    2.《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六、大连理工大学基于“四化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本硕博一体化”英语教育改革方案
    1.改革背景:改革的必要性
    2.改革理论基础:改革的可行性
    3.改革内容:改革的策略性
    4.教学案例展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书目
    1.1 中国经典
    1.2 西方哲学
    1.3 英国文学
    1.4 美国文学
    附录2 **纪录片
    2.1 国产纪录片
    2.2 外国纪录片
    附录3 **电影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