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人文素养小全书(*新版)》:
一、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价值观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它包括掌握科学知识的多少、理解科学思想的深浅、运用科学方法的生熟、拥有科学精神的浓淡、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大小。综合表现为学习科学的欲望、尊重科学的态度、探索科学的行为和创新科学的成效。科学知识是基础,它很重要,同时也不能忽视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科普就是单纯普及科学知识,而忽视了科学精神的培养。同时又有另一种观点,片面强调科学精神的重要性,这有些矫枉过正。应该说,两者是并行不悖的。但就目前来看,应该略微侧重科学知识这一方面。因为知识是基础,只有具有一定科学知识,才能逐渐形成其他能力。人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接触到一些科学家的生平及其进行实验的过程。这其中已经涵盖了科学家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
1.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
科学精神与一个国家的文化相关。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但是在文化中的科学因素并不是很多。应该让科学的元素更多地融人文化中去。科学精神应该是,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也是科学素养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具体来说,科学精神*少包括六个方面:
**,在认同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前提下,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的**目标。科学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存为代价,科学发展不能取代人的发展。在科学教育中,要倡导“科学是为人服务的”,科学追求的是和谐的自然与社会,任何把人类引入灾难的思想与行为都是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
第二,强调质疑与实证,这是科学精神的**。伪科学的迷信向来是害怕质疑与实验证明的,而科学却是在可重复的实验中得到发展的。质疑是批判精神的体现,它强调独立思考,强调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但是质疑也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不加思考地随意提问,随意的提问常常是肤浅的。有质疑,有批判,必然就会有争论。许多科学家的思想就是在争论中产生的,然而,不论是质疑还是争论,*终要靠实验来验证,未能经过验证的结论只是假设,而不是科学结论。不过,也不是做过实验的结论都是正确的。已经被证明的结论还可能被更新的结论所否定,科学便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发展的。
第三,服从事实与真理,这是科学精神的基石。科学家的研究以事实与真理为基准,倡导科学理性,反对不切实际的幻想或没有根据��臆测,也排斥情感因素、权威因素的介入。科学还应强调诚信,科学发展中的每一个成果都会被人们反复推敲研究,任何欺骗都不会逃过科学家们长期的批判性探索。因此,任何科学研究都要有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第四,鼓励探索与创新,这是科学精神的利剑。科学的发展需要突破,没有探索与创新,也就没有科学的突破。已经建立起来的科学大厦巍峨壮观,高耸人云,而后来的年轻人通过一代代相传的教育,总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开创新的道路。但是,这既需要年轻人具有远大的志向,以及敢于创新、不怕失败的勇气。也需要老一代科学家有大家风范,有成人之美的胸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