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华夏子孙都从这庞大的文化遗存中汲取了智慧和力量,完成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的同一性和继承性,增强了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推进了中华民族迈向高峰。
童谣,作为一种特别的文字载体,是中华文化园林中的一枝奇葩,斑斓而蕴秀。从史料记载来看,中国童谣可上溯*赞颂三千年前尧帝德政的《康衢童谣》,之后历代创作不绝。其主要内容多为揭露社会黑暗,鞭挞社会制度,以及同情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反抗斗争。如人们熟知诅咒奸臣董卓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谴责封建用人制度的“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声讨帝*的“天子在何处?宅在赤谷口。天子是阿谁?非猪即是狗”,等等。正如东汉经学家郑玄所说:“怨谤之气,发于歌谣。”
为了保护好这些民间文脉,历代学人颇费脑筋,自《汉书》开始,一部分童谣被收录于《五行志》。将童谣放在《五行志》中,虽属野蔓,但总算保住了这些民间文脉。若将这些童谣拼接起来,将会是一幅珍贵的历史画面,一段重要的历史记忆。
古代童谣常被一种神秘外衣包裹着,如元代末期的《彰德路童谣》:“塔儿黑,北人作主南人客;塔儿红,朱衣人作主人公。”显然是为朱元璋上台制造舆论的。所谓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