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
《边城》题记/ 003
边城/ 007
八骏图
《八骏图》题记/ 127
八骏图/ 129
来客/ 166
过岭者/ 175
顾问官/ 183
新与旧
萧萧/ 199
山道中/ 220
新与旧/ 238<div> <p>边城</p> <p>《边城》题记/ 003</p> <p>边城/ 007</p> <p> </p> <p>八骏图</p> <p>《八骏图》题记/ 127</p> <p>八骏图/ 129</p> <p>来客/ 166</p> <p>过岭者/ 175</p> <p>顾问官/ 183</p> <p>新与旧</p> <p>萧萧/ 199</p> <p>山道中/ 220</p> <p>新与旧/ 238</p> <p>菜园/ 252</p> <p>烟斗/ 266</p> <p>失业/ 282</p> <p>知识/ 292</p> <p>薄寒/ 300</p> <p>自杀/ 315</p> <p> </p> <p> </p> <p>湘行散记</p> <p>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 003</p> <p>桃源与沅州 013</p> <p>鸭窠围的夜 023</p> <p>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033</p> <p>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 043</p> <p>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058</p> <p>箱子岩 070</p> <p>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 079</p> <p>老伴 087</p> <p>虎雏再遇记 097</p> <p>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 108</p> <p>滕回生堂今昔 121</p> <p> </p> <p>湘西</p> <p>题记 133</p> <p>引子 140</p> <p>常德的船 147</p> <p>沅陵的人 160</p> <p>白河流域几个码头 177</p> <p>泸溪·浦市·箱子岩 187</p> <p>辰溪的煤 200</p> <p>沅水上游几个县份 207</p> <p>凤凰 221</p> <p>苗民问题 242</p> <p> </p> <p>鸭子</p> <p>月下 249</p> <p>小草与浮萍 254</p> <p>到北海去 261</p> <p>遥夜 268</p> <p>水车 274</p> <p>** 279</p> <p>生之记录 293</p> <p> </p> <p>夫妇</p> </div>显示全部信息媒体评论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思索,可认识“人”。 ——沈从文 《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作家 汪曾祺 《边城》是古今中外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它写的是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梦,平凡的坎坷,可是却表现了不平凡的美。
——文学研究家 司马长风 《边城》使我着迷的,就是它的那份呆劲和孩子的单纯。——安徒生奖获得者,北大教授曹文轩 来到沅陵,风景愈来愈妙,有时颇疑心有翠翠这种的人物在!——林徽因 从文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喜欢表现自己。可是我和他接触较多,就看出他身上有不少发光的东西。不仅有很高的才华,他还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巴金
他一生安贫乐道,淡泊宁静,死而无憾矣。对我来说,忧思却着实难以排遣。像他这样一个有特殊风格的人,现在很难找到了。 ——季羡林 他*后不声不响地告别了这个世界。他的一生够平凡,但我在内心深处觉得他是一个真正的中国读书人,值得永远记忆。
——叶君健 免费在线读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我生长于作品中所写到的那类小乡城,我的祖父、父亲以及兄弟,全列身军籍;死去的莫不在职务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将在职务上终其一生。就我所接触的世界一面,来叙述他们的爱憎与哀乐,即或这枝笔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离题太远。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但因此一来,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为一种无益之业了。
照目前风气说来,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及大多数读者,对于这种作品是极容易引起不愉快的感情的。前者表示“不落伍”,告给人中国不需要这类作品,后者“太担心落伍”,目前也不愿意读这类作品。这自然是真事。“落伍”是什么?一个有点理性的人,也许就永远无法明白,但多数人谁不害怕“落伍”?我有句话想说:“我这本书不是为这种多数人而写的。”念了三五本关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问题的洋装书籍,或同时还念过一大堆古典与近代世界名作的人,他们生活的经验,却常常不许可他们在“博学”之外,还知道一点点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因此这个作品即或与某种文学理论相符合,批评家便加以各种赞美,这种批评其实仍然不免成为作者的侮辱。他们既并不想明白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便无法说明这个作品的得失,——这本书不是为他们而写的。至于文艺爱好者呢,他们或是大学生,或是中学生,分布于国内人口较密的都市中,常常很诚实天真的把一部分极可宝贵的时间,来阅读国内新近出版的文学书籍。他们为一些理论家、批评家、聪明出版家,以及习惯于说谎造谣的文坛消息家,通力协作造成一种习气所控制所支配,他们的生活,同时又实在与这个作品所提到的世界相去太远了。他们不需要这种作品,这本书也就并不希望得到他们。理论家有各国出版物中的文学理论可以参证,不愁无话可说:批评家有他们欠了点儿小恩小怨的作家与作品,够他们去毁誉一世。大多数的读者,不问趣味如何,信仰如何,皆有作品可读。正因为关心读者大众,不是便有许多人,据说为读者大众,永远如陀螺在那里转变吗?这本书的出版,即或并不为领导多数的理论家与批评家所弃,被领导的多数读者又并不完全放弃它,但本书作者,却早已存心把这个“多数”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