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医学-全国医学院校高职高专教材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医学-全国医学院校高职高专教材

  • 作者:吴水盛 谭泰华 吴水盛 谭泰华
  • 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ISBN:9787810719414
  • 出版日期:2007年01月01日
  • 页数:337
  • 定价:¥33.9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医学》除绪言外共12章,为了在有限的教学课时里达到学好中医学的目的,除了必要的中医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原则、中药、方剂外,把编写的**放在辨证论治、常见病证的**和针灸**。与以往教材不同的是在导读一章中增加了“中医学发展的人文背景”和“中医学的逻辑思维”,在基础理论部分增加了“精气学说”。中药一章强调了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和使用注意。同时加大了常见病证的篇幅,全部使用中医病名,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特色,并将针灸、护理与预防融汇到每个病证之中。在非**疗法一章中,增加了“心理疗法”。《中医学》着墨力求简练精要,逻辑严谨,文字流畅,突出特色。
    文章节选
    三、气机失常
    气机失常又称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的病理变化。气机失常是人体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出现紊乱的概括,也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的内在表现。
    (一)气滞
    “滞”是指阻塞、不畅之意。气滞,是指气机郁滞而阻塞不畅的病理状态。气滞的发生多与情志不畅、痰饮、水湿、食积、瘀血、结石等阻滞有关。由于上述因素,影响到局部或全身气的运行,形成气机郁滞不畅,从而���致气血、津液在机体内脏腑、经络、循行输布受阻。机体某一局部出现气滞,可出现胀满、疼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气滞可导致血行滞涩,而形成瘀血。若气滞导致水湿停滞,则可形成痰饮。气滞还可以使某些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脏腑气滞,常见肺气、肝气和脾胃气滞等。肺气壅滞,则咳喘、胸膺胀满疼痛;肝气郁滞,则胁肋或少腹胀痛、善太息;脾胃气滞,则脘腹胀痛,时作时止,得矢气、嗳气则舒,完谷不化等。
    (二)气逆
    “逆”,是违背、不顺从之意。气逆,是指体内气机升降失常,表现降之不降或不降反升或升之太过,使脏腑气机上逆的病理状态。气逆的发生,多由情志内伤、饮食寒温不适、痰浊壅阻及外邪侵袭等所致,与肝、肺、胃等脏腑关系密切。因肝主疏泄,升泄太过,肝气上逆,可见头痛而胀、目赤面红、烦躁易怒等症状,甚则导致血随气逆,出现咯血、吐血、中风、昏厥等症。肺主肃降,肺失肃降而致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痰鸣诸症。胃主降,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而见呕吐、嗳气、呃逆、腹胀等症状。
    (三)气陷
    “陷”是升举无力、下陷之意。气陷,是指在气虚的情况下,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气陷的发生常因素体虚弱、久病耗伤或思虑劳倦等所致。气陷多与脾胃气虚关系密切,故又称“中气下陷”。脾主升清,一方面上输水谷精微于头目清窍,另一方面托举维系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的相对恒定。因此在气虚升举无力的情况下,既可导致清气不能上养头目清窍,而见头晕、眼花、耳鸣等症;又可出现脏腑器官的维系乏力,而引起某些内脏的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还可兼见脘腹或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等症。此外,因气陷是气虚发展而来,故临床中常见疲乏无力、气短声低、少气懒言、面色不华、脉弱无力等气虚征象。 中医学是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中医药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医学一起共同承担着保护人民健康,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任务。为了适应医学专科教育改革的需要,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制度改革的进程,为基层培养面向21世纪的**医学人才,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奠定基础。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精神,在吸收了近年来中医学研究成果,结合各医学专科院校部分老师教学实践经验,听取了部分学生意见前提下,针对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类专业的特点,组织编写了本教材。
    在编写过程中,全体作者认真学习了《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所要求的教材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遵循“中医要发展,教材要改革”的目标,坚定不移地把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基本特色贯穿于教材的始终,在继承中不忘发扬,在发扬中不失中医源流。阐明中医的人文背景及哲学思想,以及所涵盖的唯物论、辩证法,反映中医基本理论的认识论、方法论。了解中医发展过程中的新动态、新技术、新进展,以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线,服务基层需要的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高技术人才为宗旨,力求保持教材的系统性、完整性、先进性,以满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教学的实际需求。
    本教材除绪言外共12章,为了在有限的教学课时里达到学好中医学的目的,除了必要的中医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原则、中药、方剂外,把编写的**放在辨证论治、常见病证的**和针灸**。与以往教材不同的是在导读一章中增加了“中医学发展的人文背景”和“中医学的逻辑思维”,在基础理论部分增加了“精气学说”。中药一章强调了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和使用注意。同时加大了常见病证的篇幅,全部使用中医病名,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特色,并将针灸、护理与预防融汇到每个病证之中。在非**疗法一章中,增加了“心理疗法”。全书着墨力求简练精要,逻辑严谨,文字流畅,突出特色。
    教材编写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作,各位编者按照编写要求,以严肃认真和高度负责的精神作出了极大努力。在编写过程中采取集体讨论,分工负责,共同审定的方式进行,由吴水盛教授任主编并统稿,并得到主编所在单位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全力支持,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多方面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深切感谢。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经验不足,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我们编著新世纪教材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探索与希冀成功的追求,恳切盼望各院校师生和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进一步修订和提高。
    目录
    绪言
    一、编写思想与特色
    二、《中医学》教材内容组织

    **章 导读
    **节 中医药学的发展概况
    一、中医药学的起源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四、中医学发展的人文背景
    (一) 阴阳五行对中医学的影响
    (二) 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三) ****对中医的影响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一)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 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
    三、恒动观念
    (一) 自然界的恒动观
    (二) 生命活动的恒动观
    第三节 中医学的逻辑思维
    一、比较与分类
    二、归纳与演绎
    三、分析与综合
    第四节 未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一、重新认识,调整提高
    二、抓住机遇,创新发展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 事物的阴阳属性
    (二) 阴阳的相互关系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 说明组织结构
    (二) 说明生理功能
    (三) 说明病理变化
    (四) 指导疾病诊断
    (五) 指导疾病**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的抽象特性
    三、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 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二) 五行的生克乘侮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 解释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二) 解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三) 指导疾病诊断
    (四) 指导临床**
    第三节 精气学说
    第四节 阴阳、五行、精气三者的辩证关系

    第三章 藏象
    **节 脏腑
    一、五脏
    (一) 心
    (二) 肺
    (三) 脾
    (四) 肝
    (五) 肾
    二、六腑
    (一) 胆
    (二) 胃
    (三) 小肠
    (四) 大肠
    (五) 膀胱
    (六) 三焦
    三、奇恒之腑
    (一) 脑
    (二) 女子胞
    四、脏腑之间的纵横向联系
    (一) 脏与脏的关系
    (二) 脏与腑的关系
    (三) 腑与腑的关系
    第二节 气、血、津液
    一、气
    (一) 气的基本概念
    (二) 气的生成
    (三) 气的功能
    (四) 气的运动
    (五) 气的分类
    二、血
    (一) 血的基本概念
    (二) 血的生成
    (三) 血的功能
    (四) 血的运行
    三、津液
    (一) 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三) 津液的功能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 气与血的关系
    (二) 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 血与津液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节 经络的概念及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的组成
    (一) 经脉
    (二) 络脉
    (三) 连属部分
    (四) 络属脏腑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与分类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特点
    二、奇经八脉的功能
    三、奇经八脉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 说明病理变化
    (二) 指导疾病诊断
    (三) 指导临床**
    (四) 预防疾病

    第五章 病因病机
    **节 病因
    一、外感病因
    (一) 六淫
    (二) 疠气
    二、内伤病因
    (一) 内伤七情
    (二) 饮食
    (三) 劳逸
    三、病理产物性病因
    (一) 痰饮
    (二) 瘀血
    (三) 结石
    四、其他病因
    (一) 外伤
    (二) 虫兽伤
    (三) 寄生虫
    (四) 中毒
    (五) 医过及先天因素
    第二节 病机
    一、正邪相争
    (一) 正邪相争与发病
    (二) 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
    (三) 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
    (四) 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
    二、阴阳失调
    (一) 阴阳失调与发病
    (二) 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
    (三) 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三、气机失常
    (一) 气滞
    (二) 气逆
    (三) 气陷
    (四) 气闭
    (五) 气脱
    第六章 诊法
    **节 诊法的基本原理与运用原则
    一、诊法的基本原理
    (一) 司外揣内
    (二) 见微知著
    (三) 以常衡变
    二、诊法的运用原则
    (一) 整体审察
    (二) 四诊合参
    (三) 病证结合
    第二节 望诊
    一、全身望诊
    (一) 望神
    (二) 望色
    (三) 望形体
    (四) 望动态
    二、局部望诊
    (一) 望头面
    (二) 望五官
    (三) 望颈项躯体
    (四) 望皮肤
    (五) 望毛发
    三、望排出物
    四、望小儿指纹
    五、望舌
    (一) 望舌质
    (二) 望舌苔
    (三) 望舌的临床意义
    第三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四节 问诊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疼痛
    四、问饮食口味
    五、问睡眠
    六、问二便
    七、问小儿及妇女
    第五节 切诊
    ……

    第七章 辩证
    第八章 **原则
    第九章 中药
    第十章 方剂
    第十一章 常见病证
    第十二章 非**疗法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