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
(二)家庭教育的内容
1.身体养护
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孩子的身体养护,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育儿经验。特别是随着古代医学的发展,很多医学家从科学的角度系统论述养育婴幼儿的方法。我国养护幼儿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食勿过饱,穿勿过暖。古人认为养护婴幼儿*重要的就是吃和穿。我国民间有句谚语:“若要小儿安,须带三分饥和寒。”吃得过饱或穿得过暖,都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在饮食方面,古人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主张母乳喂养,婴儿出生24时后便可以授乳。但婴儿每次吃得不能过多,次数不能太频繁,吃得过多容易导致呕吐或消化不良。等孩子稍大点儿,可以慢慢添加辅食,食物应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同时,在婴幼儿饮食方面,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不偏食、不挑食的好习惯,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在穿着方面,婴幼儿不宜穿得过多过暖。为了提高婴幼儿抵抗疾病的能力,应锻炼孩子的抗寒能力,不但要少穿,还要从小让孩子到户外经受风吹日晒。
(2)勿勤抱,任啼哭。��教女遗规》讲道:“小儿初生,勿勤抱持,裹而置之,任其啼哭可也。”古人主张,婴儿若因身体不适或饥饿啼哭,应加以细心照料和喂养。除此之外,就让他尽情啼哭,不予理睬。若一哭便抱起喂食,或满足无理的要求,那孩子就容易养成以哭要挟、依赖父母的坏习惯。
(3)**避险,避免惊吓。‘婴幼儿年龄小,应注意**避险。婴幼儿拿东西、走路都不稳,父母应注意扶持。另外,儿童天生好动,好奇心强,爱摸这儿摸那儿,但又不懂危险。因此,父母应该消除生活环境中的**隐患,保证孩子的**。婴幼儿应避免受惊吓,保证身心健康发展。古人主张不要将孩子放倒或举高,小儿可能表面强笑,但内心已经受到惊吓。
2.生活常规
中国古代十分注重思想行为的规范。常规教育主要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一般指生活中的礼仪常规训练和卫生习惯养成。
礼仪常规又称“幼礼”或“童子礼”,主要是训练儿童待人接物的礼仪和训练儿童的姿态。在待人接物方面,要求儿童稳重、恭谨、谦卑,尤其是对待长辈要谦恭、礼让,不可随意。能自主活动后,儿童便要学会作揖鞠躬;每日早晚要给父母请安;有事求见长辈,要先行求见之礼;家中来客,父亲让见就见;见客人不得妄自开口,问话时才答。这些都是对长辈的礼节,从小就要养成待人接物的礼仪,为成人后做准备。
’
儿童的日常生活举止如坐、立、行、跪、拜、起居、饮食、卫生习惯等方面,古代都有严格的规定。例如,坐要正身、敛手、齐脚,不得翘腿、托腮帮、打哈欠等;站应正身,双足相并,不得靠墙等;吃饭不能挑食、拨食、撒饭、剩饭等。在卫生习惯方面,古人要求儿童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要注重整理衣冠,鞋袜等皆要干净整洁。儿童也要为家庭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些要求使儿童自幼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动静有度、举止优雅。但要求过于严格,内容过多,也会束缚儿童的个性发展。
3.道德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德教为先”是数千年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思想,也是家庭教育的纲要。家庭对幼儿进行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孝悌。孝悌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根本,培养幼儿的孝悌观念,是学前教育的首要任务。孝指尊敬长辈,悌指兄弟友爱,要求幼儿从小服从父母的**权威,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孔子主张父子之间以孝为基础,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这“五伦”中*基本的是“父子”和“兄弟”。其次,要求孩子从小学会侍奉父母,关心父母及长辈。古代为推行孝道,还出现了一些通俗易懂的读物,例如《二十四孝图》。悌就是教育儿童要兄弟友爱,要求年幼的尊敬年长的,年长的关爱年幼的,强调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互尊敬,《孔融让梨》就是**的典故。
(2)立志。中国古代教育家把立志视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树立志向,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它时刻鼓励和鞭策孩子努力奋斗。如南宋时期的岳飞,年幼时,他的母亲在他背上刻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以此勉励他刻苦读书、报效**,后来成了一位爱国英雄。为了让儿童立志学习,考取功名,古人还编写了很多立志的典故,如:《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等,这些都成了家长教育孩子勤奋好学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