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创新学派——30年回顾与未来展望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创新学派——30年回顾与未来展望

  • 作者:陈劲 吴贵生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501244
  • 出版日期:2018年11月01日
  • 页数:336
  • 定价:¥6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也同时见证了中国创新学派的发展。本书选取了数十位当代中国创新领域的代表性学者,全面阐述了其研究内容、理论和贡献,从创新经济、创新管理、创新政策、创新系统方法论四个方面系统梳理了中国创新学派的发展和成果。本书不仅为中国创新研究的理论繁盛,也为中国创新发展的实践指引提供了思想与行动的借鉴。
    文章节选
    当前,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能力成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各国纷纷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并将之列为**发展战略。我国在2006年提出自主创新的伟大战略,以此掀起了技术创新的发展热潮。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在党和政府的战略设计和有力组织下,中国的技术创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赢得了国际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中国的技术创新在载人航天、深海工程、高速铁路、高速计算、西电��输、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杂交水稻、水电装备、高速列车、特高压输变电等产业的技术发展已居****水平。在互联网的商业应用创新方面,中国的创新层出不穷,创新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中国已成为世界的创新大国。中国的传统产业升级、城市化、生态文明建设等,特别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并联”实施,为中国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需求。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我国实施知识积累、发展方式转变、战略转型的重要**核心战略。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这样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构建中国创新学派更加适逢其会。在*好的时代,中国创新学派在经济、管理、政策和系统方法论等方面立足中国的创新实践,不断借鉴、引进国外先进的理论与应用成果,在消化、学习和吸收之后,针对中国情景和实践问题进行本土化研究,形成了丰富的中国特色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中国,是一个充满历史渊源和文化禀赋的**,中国创新学派的理论探索也深深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中国创新学派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向大众、中国乃至世界展示着学术理论中的中国和学术风韵。
    任何学派和理论成果都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对重大发展问题的思考、对具体实践的理论探索。中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丰富而生动的发展实践为创新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历史机遇。这个时代需要思想、更能够产生思想。绵延的中华文化、**的时代机会,都为创新理论研究创造了**的历史条件,并深深影响着理论研究的建构过程,因此,在“创新驱动发展”大道施行的时代,也会是展示中国创新学派气派与风格的时代。
    中国创新学派会面对这样的诘难: 是否真正能够提供一套中国特色、足以与西方创新理论比肩的理论与方法?中国创新学派*初致力于内部学科建设,发展到以认识国情、满足**需求、促进**发展为主旨,把创新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国**发展,注重与经济、管理、政策制定、系统方法论等方面进行联系。暂且不论已经在此基础上所作出的大量理论探索和取得的实践成果,我们首先需要梳理的是中国创新学派的自觉追求和理论勇气,不仅仅局限于西方理论的诠释、检验、应用、局部修正,还要努力构建中国独特性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这也是“中国创新学派何以可能”的逻辑前提。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也同时见证了中国创新学派的发展,创新经济学、创新管理学、创新政策学、创新系统方法论等研究相继涌现(如图1所示),其不仅仅为中国创新研究的理论繁盛,也为中国创新发展的实践指引,提供了思想与行动的借鉴。
    目录
    大道之行: 中国创新学派与*好的时代/

    创新经济篇


    踵事增华: 中国经济发展与创新理论探索/

    傅家骥: 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理论/

    吴贵生: 中国自主创新理论——基于企业实践的提炼/

    贾根良: 演化经济学/

    刘志迎: 产业链技术创新论/

    银路: 新兴技术管理/

    张治河: 产业创新系统论/

    李纪珍: 产业共性技术/

    创新管理篇


    执经达权: 创新管理及其未来展望/

    许庆瑞: 全面创新管理/

    陈劲: 创新系统/

    吴晓波: 发展中**“二次创新”,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的创新管理理论开拓者/

    高旭东: 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的理论、战略和方法/

    李垣: 中国情景下的创新/

    向刚: 企业持续创新理论——基于中国**企业的创新实践/

    朱桂龙: 产学研协同创新管理/

    苏敬勤: 中国情境下的创新模式/

    魏江: 构建非对称创新战略,贡献中国创新管理理论/

    王毅: 技术核心能力/

    蔺雷: 服务创新管理/

    创新政策篇


    大国大治: **治理与创新政策/

    贾蔚文: 技术创新政策/

    邓寿鹏: **创新体系/

    周寄中: 科技投入/

    吕薇: 创新政策/

    穆荣平: 创新发展政策/

    柳卸林: 科技政策/

    王春法: 创新系统与跨国公司/

    谢富纪: **创新战略/

    创新系统方法论篇


    大匠慧心: 创新系统方法论/

    官建成: 创新测度研究/

    刘凤朝: 创新体系理论模型与政策机制/

    刘云: 研发与创新系统国际化/

    武夷山: 传统知识与创新/

    檀润华: 创新中的TRIZ方法/

    陈向东: 创新质量与专利评价/

    黄鲁成: 面向创新的生态学与技术未来分析方法/

    陈凡: 技术的社会化与科技哲学的中国化/

    刘则渊,陈悦: 创新计量/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