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茶叶侦探
QQ咨询:
有路璐璐:

茶叶侦探

  • 作者:曾园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0110443
  • 出版日期:2018年11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3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钱锺书先生为何说日本茶道无聊? 被国人诋毁600年,倪瓒为何被无印良品推崇? 朱元璋杀了驸马,为何茶叶走私更加猖獗? 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都流淌着茶的基因,我们经常喝茶,却未必了解茶背后的文化。在《茶叶侦探》中,作者不谈各种高深莫测的茶道,也不谈繁琐的茶叶知识,而是用客观事实和冷静的分析,讲述茶的文化内涵,还原茶的真实历史。 通过本书,你会发现,钱锺书竟然是茶叶拼配的高手;标价千万的古董茶,**价有所值;广东人的早茶离不开报纸……
    文章节选
    茶道
    打破**泡茶的铁律
    茶行业有段佳话:爱马仕总裁为了一泡百年普洱茶要特地用私人飞机到上海接驾,请大可堂冲泡老茶的茶艺师到巴黎泡茶。
    美则美矣,未尽善焉。想象那个场面久了,有一句题外话从我脑海里冒了出来:在巴黎,**泡茶会倒掉吗?
    见识过茶艺的人都明白,**泡茶往往不会给你喝。一些茶书里也隐隐约约、神秘莫测地(关于茶的书似乎就没有不神秘的)告诉你这一点。《*有效的高血压食疗》《红茶品鉴》与《喝好茶不生病》等书也都沿袭了这种说法。
    但为什么呢?如果你执着地问,茶艺师会轻轻地告诉你,这是为你好,因为**泡茶“不卫生”。但有时因为“茶太贵”,洗茶又免了。那么,贵到什么程度可以免洗呢?
    *近读到许玉莲老师的《茶铎八音》,总算豁然开朗。我们知道,茶文化在大陆是断过的。礼失求诸野,茶的知识必定有很大一部分保留在海外华人世界里。许玉莲是马来西亚人,她在《茶铎八音》里谈茶,铿锵有力,往往掷地作金石声。她既反对传统中无意义的“韩信点兵”,也反对无意义“创新”。她谈茶如庖丁解牛,依乎天理。
    当然我*喜欢的是她在《**泡茶可喝》里讥讽**泡不能喝的铁律如何神圣:“当时初来乍到混沌一片,人家说要这样做便这样做,如得了武林圣旨般慷慨赴义。”这种气氛是真实的,我知道“**泡不能喝”还有衍生规矩:不仅不能喝,也**不能温杯。既然脏,温杯显然就是失礼了。马来西亚也有衍生规矩:普洱茶洗一至二次,红茶洗一次,乌龙茶洗一次,绿茶免洗。许玉莲说:“茶树一般长在远离拥挤地区的山上,空气明媚清新,完全没有空气和灰尘污染这回事。”
    我很早就注意到茶人何作如先生泡老茶,**泡茶他不会倒掉,据媒体报道,他会“用另一个公道杯装着,放在玻璃温茶炉上保持温度,留待*后两泡茶汤淡去的时候提升陈香和浓度,依他泡老茶的丰富经验认为老茶早已荡涤尘埃,非常洁净,就连茶渣也应该喝掉”。
    洗茶,应该是源于“卫生”的要求。
    美国汉学家费惟恺在《唤醒中国》一书中描述了20世纪中国的精英们担当起“唤醒”的任务,将中国从蛰伏的困境中唤醒。这些精英们认为,这种困境来源于中国人天生的虚弱。罗芙芸认为,这个唤醒计划的大部分是围绕“卫生”这个术语展开的。影视剧里,从“东亚病夫”到“强身健体”的叙事逻辑也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吧。
    既然中国的落后源于不卫生,那么强盛的外国就应该是卫生的吧。可是法国优质葡萄酒仍然必须用脚踩葡萄,而非廉价的机械压。在一般观念里,无论多清洁的脚处理食品都不适合。脚出汗呢,脚有伤口呢,但从来很少听到葡萄酒“肮脏”的抱怨,大众喝葡萄酒之前也不会犹疑要不要先“弄干净”才喝。
    传说中沾濡了古巴少女大腿上汗水的哈瓦那雪茄呢?点燃之前洗不洗?
    茶艺师模模糊糊知道“脚揉茶”的事情并竭力保护着这个行业秘密。但稍稍了解茶的人都知道,“脚揉茶”是传统茶行业里的常识。邹家驹《漫话普洱茶·金戈铁马大叶茶》一书中提到:“云南曾经有过一段脚揉茶的历史。我不明了灵巧的手怎么会被笨拙的脚替代。同佤族交流语言上有些问题,问了几次都没结果。芒糯村小学教师是孟连的佤族,曾经在昆明云南民族学院读过三年书。他告诉我,他们祖上的祖上的祖上到国外打仗,残了手回来,只得用脚揉茶。俗话说,‘胳膊拧不过大腿’,习惯就这样沿传下来。”
    邹家驹在麻黑寨碰到老人李顺起,他十二三岁开始帮助父亲在微弱的油灯下揉茶,他边说边用脚比划揉茶的动作,解说揉茶时手要扶着墙或柱子,完了还记得补充一句,脚是洗过的。
    某茶企创始人曾偷偷告诉我,央视曾要来拍摄厂房,被他找借口推辞了,他后来投入巨资改造了厂房,才放央视记者进去拍。他走在宽大明亮的车间里很高兴,低声说以前的厂房怎么可能让人看。“还有,压饼的石模都是用脚踩的,日本人看后都提出了意见。”
    我在不同场合听说过日本人对中国制茶工艺中“脚与茶的距离”产生过疑问。我觉得其实不必太在意。当我们对一杯茶表达出应有的敬意,其他的解释都是多余的。
    我不觉得真正的日本茶人对茶的理解会有很大偏差,千利休提出的“和敬清寂”中,真要去讲那个“敬”字,我想应该包括茶农对土地与气候的敬,茶商对濒临灭绝的传统手艺的敬,饮茶人与执壶者之间的相互敬意。我们听到*多的往往仅强调*后一条,但那不过是一个小写的“敬”。
    茶道战争
    八项规定实施之后,龙井价格一度腰斩,碧螺春乏人问津,金骏眉外地经销商大多歇业,甚至,在普洱茶胜地老班章也看不到多少客商了。
    有人猜测原因是公款消费中止,或热钱进了股市。但从2012年开始,游客奔赴名山买古树茶的热情与热钱有何关系?今年我冒险去了价格已高过老班章的冰岛村,离滇缅间误落飞弹地区不远,茶商抱怨声此起彼伏,茶还是有人收的。我隐隐觉得,多种茶道理论暗战*终汇成了名山上的人流。几天后,班章村的茶友告诉我,人已经多起来了。也就是说,央视对老班章的预测可能不准。
    传播*广的茶道,无疑是周作人《雨天的书》里的那篇《喝茶》。知堂老人一开口就门禁森严:“喝茶以绿茶为正宗。”接着说:“中国古昔曾吃过煎茶及抹茶,现在所用的都是泡茶,冈仓觉三在《茶之书》里很巧妙地称之曰‘自然主义的茶’,所以我们所重的即在这自然之妙味。”这一段平常文字,对读过《茶之书》的人来说,却有千回百转的意味。知堂老人提到的“中国古昔”的“抹茶”,明清以来极少有人知道。不过,“抹茶”在中国文献中写作“末茶”,“抹茶”是日本人的写法。
    正如王圻所说,福建、广东两地是保存中国茶道较好的地方。身居北京城的知堂老人虽然公布了正宗流派,但对此留有余地:“听说闽粤有所谓吃工夫茶者自然也有道理。”葛兆光教授服膺周作人的茶道,但在《禅茶闲语》中说:“南方人惯啜的‘工夫茶’,过浓而不清,便难以入‘清茗’之品而只能算解油腻助消化的涤肠之汤了。”我们也可以将“竟”字送给葛教授:葛教授竟然认为……
    饮茶人从绿茶世界幡然醒悟,转转南方茶是常见的,写下的恍然大悟的言论很多,这方面记述较为雅正的是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一次真正领略了武夷茶(无非是贵的)后,袁枚改变了观点,“令人释躁平疴、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所谓“释躁平疴、怡情悦性”其实也就是卢仝的“破孤闷、肌骨清、通仙灵”之类的效果。绿茶能让人静心提神,这不假,但“释躁平疴、怡情悦性”也不是仅喝绿茶的人所能梦想到的。
    喝惯龙井的人喝普洱之后又作何感想呢?清末民初的浙江博雅之士柴小梵在《梵天庐丛录》里说:“普洱茶产云南普洱山,性温味厚,坝夷所种,蒸制以竹箬成团裹,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品茶者谓普洱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韪之。”总之喝了之后心花怒放,迸发出大量精彩比喻,比如龙井茶是陶渊明,普洱茶就是杜甫。柴小梵这样说,其他专家也只好徐徐颔首。
    1949年之后,如同明朝人忘掉了末茶,大陆人(包括云南人)很快就丧失了对普洱的记忆。香港人却以极低的价格茫然喝着普洱。到了80年代,台湾人重新发现普洱,并发明出了普洱的茶道。发明的过程充满了喜感,《普洱茶续》作者耿建兴回忆说,可爱的台湾茶人在两岸交通隔绝的情况下,依靠放大镜辨别饼茶“外飞”,繁体字“云”上的“雨”中第四点的不同位置,以此来判断茶的年代。
    台湾茶道建立之后,普洱又“价等兼金”了。这里的“兼”是两倍的意思。涨价这件事当然没人会喜欢。从小喝茶的香港老专家蔡澜很不高兴,他显然不会写一篇《香港人喜迎普洱茶涨价》的文章。在《蔡澜谈吃》一书里有一篇《茶道》,说台湾茶道是“鬼道理”,“造作得要命,俗气冲天,我愈看愈讨厌。想不到这一套大陆人也吃”。当然,这一切可能就是因为“台湾的茶卖得比金子更贵”。蔡澜好几本书都收此文,版本还不一样,有的更其粗豪。香港人喝普洱比台湾人更早更多,对突如其来的新茶道反感可以理解。
    这篇发自肺腑的兴到之作我很喜欢,所以就不计较蔡澜竟然提到“日本用刷子一样的东西把茶打起了泡沫”这个细节问题了。茶道之争,说穿了,无非类似于有人战战兢兢提到的“文化侵略”。优胜劣汰,这没有什么好怕的。没有狼,羊群早都退化了。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