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从“生产”到“规范”: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前提批判
QQ咨询:
有路璐璐:

从“生产”到“规范”: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前提批判

  • 作者:王时中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20316798
  • 出版日期:2018年08月01日
  • 页数:240
  • 定价:¥6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为“资本”这个“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构造了一个理论形态,但对于社会生活的“规范”维度,却没有正面论及,因此,如何在哲学的视角展开对规范的来源、特征及其内涵的分析,是目前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难点。针对有论者将《资本论》直接视为马克思哲学的“正义论”,《从“生产”到“规范”: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前提批判》认为,马克思《资本论》据以展开的前提是“劳动的二重性”,主要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政治哲学的主题则是指向“规范”与“权利”论题,主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资本论》所蕴含的政治指向,即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的追求,固然蕴含着某种规范性,但这只是理想的,而非现实的。正如从“事实”不能直接推导到“价值”,在“生产”与“规范”之间也存在根本的差异。从这个意义说,如何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方法为参照,构造一个探究当代政治规范活动的理论坐标,便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正是围绕这个问题,《从“生产”到“规范”: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前提批判》以康德哲学为参照,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前提与拓展路径作一个批判性的考察,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入。
    文章节选
    《从“生产”到“规范”: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前提批判》:
    1914年爆发的**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也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程。西方文化也随着**次世界大战呈现出某种衰亡的态势,这给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以极大的打击,并迫使他们重新思考中西文明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从一个相对冷静的视角重新考察两者的异同。
    如上所论,进化论虽然能够有效地解释历史发展的“古今问题”,即能够以优胜劣汰的生存逻辑来解释历史变化的趋势,但对于中西问题的解决没有多大的解释力,反而成为了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张本。而在新文化运动中兴起的无政府主义以及柏格森主义、尼采的意志论,则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对进化论进行矫正与纠偏的功效。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诉求中,合理地提出一个解决古今中西问题的理论方案,寻求与西方世界接轨的可能端口,以确定本国的历史方位,进而寻求后来居上之可能途径,便成为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所集中关注的问题。换言之,必须确立这样一种理论形态,它既能处理好必然性与能动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理想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关系,又能说明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普遍规律,还能为中国的特殊性与发展提出可能的方案,以“制天命而用之”。正是在这种情势之下,马克思主义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也开始被引介进来。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也离不开进化论的思想氛围。陈独秀与李大钊在接触马克思主义之前,都是深受进化论的影响的。而在五四以后,他们都或先或后地在政治上经历了由激进的民主主义向科学的社会主义的转变,在世界观上经历了由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的转变。与这个转变相应,他们对古今中西之争的理解也出现了某种改变。如李大钊前期主张进化论的时候,认为“天演之迹,进化之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能逃避和违抗的。但是他也强调自我意志的作用,反对做环境奴隶的宿命论。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他便自觉地将进化之理与自我意志的关系转变为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劳工**的**斗争之间的关系问题。
    但是,在学理上到底如何说明唯物史观之经济决定论(必然性)与**斗争(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是极费周章的。有学者因此认为:“无论是李大钊、陈独秀还是瞿秋白,他们都无法成功地在社会进化论的框架中将进化说与革命说**地结合起来;要么承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进化论,而让**斗争说停留在唯物史观之外,要么把**斗争说纳入唯物史观,而否认唯物史观是进化论。”①由此可见这个问题的难度。如果说陈独秀主要是宣传斗争的必要性,对纯粹理论的兴趣不大。那么蔡和森提出的综合“革命说”与“进化说”,则值得注意。从某种意义说,他是自觉地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史观同革命的主动性结合起来,以免使得历史陷入被动地由物质与经济支配的、机械的自然进化过程。然而,陈独秀认为这种综合虽然重要,但是,“马克思一方面主张人为的革命说,一方面又主张唯物史观,类似于一种自然进化说,这两说不免自相矛盾”②。而李大钊则对这个核心问题的处理相对更为深刻。他已经认识到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这种内在张力:“马氏学说受人非难的地方很多,这唯物史观与**竞争说的矛盾冲突,算是一个*重要的点。盖马氏一方既确认历史——马氏主张无变化则无历史——的原动力为生产力;一方又说从来的历史都是**竞争的历史,就是说**竞争是历史的**法则,造成历史的就是**竞争。
    ……
    目录
    引 论

    **章 古今中西之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
    (一)“中体西用论”:洋务派对“古今中西”问题的应对
    (二)维新派与革命派的纷争:以“进化论”为公约数
    (三)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
    (四)马克思主义的深度中国化:期待新的推进

    第二章 《资本论》阐释中的辉格史观批判
    (一)巴特菲尔德的“两难
    (二)对《资本论》的辉格阐释
    (三)走出《资本论》的辉格阐释

    第三章 重评《资本论》的理论进路
    (一)”现实的具体“不是”思维的具体
    (二)“抽象的范畴”何以成为“真实的现实
    (三)思维行程中的”具体“再现
    (四)”具体的总体“不是”现实的具体

    第四章 从“对称性”到“非对称性”:一条可能的思路
    (一)问题的提出:形而上学“对称性”结构的突破
    (二)“自我”与“他者”的非对称性:重评康德的“二律背反”
    (三)”商品“与”货币“的非对称性:马克思的“之间”立场
    (四)“可能的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跨越性批判
    (五)从“可能性”到“现实性”: “非对称性关系”的实践意义

    第五章 “事实”与“价值”的非对称性:历史科学的价值维度
    (一)问题的提出:“事实”与“价值”的非对称性
    (二)历史科学的概念构成:从“普遍性”到“个别性”
    (三)历史科学概念的价值担当:“普遍的个别性是否可能?
    (四)历史科学价值的客观性:“普遍的个别性”如何可能?
    (五)价值客观性的先验论证:李凯尔特历史科学的方法论

    第六章 “非对称性”中的“现实能动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阐发坐标
    (一)“普遍法则”与“自由意志”:康德对近代政治哲学的批判性综合
    (二)“自在自为的意志”:黑格尔对康德权利科学的批判
    (三)“非对称性”中的现实“能动性”:马克思哲学的政治主题
    ……
    第七章 规范的正当性论证:康德伦理学的当代阐发
    第八章 从“生产”到“规范”:凯尔森对马克思哲学的批判与拓展
    第九章 从“理性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主题的近康德阐发
    第十章 《资本论》的前提批判:以康德权利科学为坐标
    第十一章 人何以能为自己立法:以康德“自律”观为视角
    第十二章 萨维尼对罗马法的复兴:从“民族性”到“科学性”的参照典范
    结语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