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研究

  • 作者:王建军 王建容 唐娟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20326452
  • 出版日期:2018年08月01日
  • 页数:201
  • 定价:¥5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为核心内容的“协商民主”制度创新和实践活动成绩显著,它不仅为党和政府找到了一条治国理政的新途径,而且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水平推进到了一个从来没有的高度。
    《中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研究》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为指导,讨论了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分析了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各类成果的内容、表现形式、应用程序和适用性,构建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各类形式的选择模型,探讨了我国在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方面现存的问题、原因和改进的对策。
    《中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研究》旨在为我国公民有效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制度创新和实践活动提供方法论指南。
    文章节选
    《中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研究》:
    第三节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作用
    界定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径
    公共政策立足于“公共”二字,意思是社会公众所共同拥有的政策、并要共同承担政策后果,“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但关于公共利益该如何界定,长久以来,一直存在尖锐的分歧和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在多元利益相互冲突的社会中,是否存在公众共同认可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依靠何种方式实现?
    古希腊的大部分学者都承认公共利益的客观存在,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也多追随这一政治思想传统。对公共利益界定较有代表性的是功利主义学派,其代表学者边沁认为:“公共利益是组成共同体的若干成员的利益的总和。”②在这里,虽然正确地承认了公共利益的存在,但由于其采用将“个人利益”叠加的方式来把握“公共利益”,并不能为公共利益概念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解。因为在利益多元的社会中,众多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不仅复杂多样,而且往往互相矛盾,将其简单叠加,便有可能互相抵消,这样一来,哪里会有利益*大化的状态。因此,在深受功利主义影响的近、现代公共管理中,许多由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虽然都打着维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号称代表“*大多数人的*大幸福”,但在本质上,只不过是制定公共政策的精英们所做的一种利益选择,是将一部分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上升为公共利益,而将另一些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当作了满足所谓公共利益的牺牲品。
    到了20世纪下半叶,对于公共利益的功利主义理解开始有了争议。熊彼特、本特利等人都拒绝承认公共利益的存在,其中影响*大的当属公共选择理论学派。该学派认为,每个社会成员个体的行为“总是在决策中追求尽可能大的收益和*少的成本。人们从根本上都是自私自利的,关心自己的,并且其行为具有工具性”。①作为决策者的政治家自然也是如此,政府及其政策制定必然会受到“经济人”动机的影响,总是代表着某些人的个人利益。所以,公共利益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用布坎南的话说就是:“如果认为**代表着社会的公共利益,那是一种无知……除了个人目标之外,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社会目标或**目标。”②因此,在现实社会中,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常常出现背离公共利益的现象。政府中的政策制定人员并非拥有完善的道德,他们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会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所以,人们决不能迷茫于对公共利益的功利主义理解中,必须懂得为了“*大多数人的*大幸福”这一政策目标往往是政治精英所做的利益选择的代名词。
    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利益的功利主义理解的冲击是巨大的。但是,他们在揭示对公共利益的功利主义理解的“恶”的同时,却通过对公共利益这一重要概念的抛弃,得出了公共政策应以个人利益为价值取向的有害结论。
    那么,究竟什么是公共利益呢?马克思曾经说过:“共同利益就是自私利益的交换,一般利益就是各种自私利益的一般性”,“共同利益恰恰只存在于双方、多方以及存在于各方的独立之中。”③因此,就公共利益的内容而言,公共利益必定与社会公众能够亲身体会和感受到的,有实质内容的个人利益密切相关。如公众生命和健康的利益,公众正常生活和生产的利益,公众社会保障与福利的利益,公众享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成果的利益等等。
    ……
    目录
    **章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当代民主发展的新趋势
    **节 重要概念界定
    第二节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一般理论分析
    第三节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作用
    第四节 国内外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历史进程

    第二章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现实基础
    **节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社会需求不断增长
    第二节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基础条件日趋成熟
    第三节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保障体系逐渐完善

    第三章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实践成果分析(一)
    **节 关键公众接触
    第二节 由公民发起的接触
    第三节 公民调查

    第四章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实践成果分析(二)
    **节 公民听证会
    第二节 民主恳谈会
    第三节 专家咨询
    第四节 村(居)民议事会
    第五节 公共论坛

    第五章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实践成果分析(三)
    **节 公民旁听制度
    第二节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第三节 社会公示制度

    第六章 公共政策制定中有效选择公民参与形式
    **节 公共政策制定中影响公民参与形式有效选择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形式的选择模型
    第三节 对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形式选择有效性的判定

    第七章 不断提高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水平
    **节 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造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现存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提高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水平的基本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