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闽南理学的源流与发展
QQ咨询:
有路璐璐:

闽南理学的源流与发展

  • 作者:傅小凡 卓克华
  •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1055906
  • 出版日期:2007年01月01日
  • 页数:350
  • 定价:¥2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特殊历史形态,虽然它的内容远远超出哲学,但是限于篇幅,我们只能以哲学为主要论述对象。讨论哲学问题有不同的角度,《闽南理学的源流与发展》主要以哲学范畴为基本内容,以哲学范畴的变化与发展为逻辑线索,从而形成《闽南理学的源流与发展》的逻辑框架。哲学范畴也有很多,我们将从哲学*根本的问题出发,这些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主要包括:世界的本质,或者客观本体论问题;人性、人道与社会规律,或者主体本体论问题;以及认识论,也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我们从这三个角度切入,对十一位有一定影响力的闽南理学家的哲学思想进行梳理和诠释,由此,构成了《闽南理学的源流与发展》的基本内容。每一位思想家的哲学思想,都按照本体论、主体论和认识论等三个方面的哲学范畴加以分节论述。通过他们对这些基本范畴的不同解释,更清楚地看到这些不同时代的闽南理学家,在朱子理学的基础上,做了哪些创造性的发挥。笔者试图对这些变化的历史、个人以及环境因素做出具体分析,以期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进程中的特点乃至规律性,为今后建立具有世界水平的中国现代哲学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与借鉴。
    文章节选
    **章陈淳:闽学南传**人
    陈淳(1153~1217),字安卿,漳州龙溪(今漳州市芗城区)人,是朱熹任漳州知府时的亲传弟子,无论从籍贯还是师从,都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闽学南传**人和闽南理学的开创者。从朱子学以至于整个儒学发展的进程看,陈淳学说*重要的特点是对儒家学说的范畴**次进行了��统的整理和解释,这是儒家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具有开创性的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性命而下等字,当随本字各逐件看,要亲切,又却合做一虑看,要得玲珑透彻,不相乱,方是见得明。”而且,陈淳特别强调解析范畴时要从具体的语境出发,如其所云:“大凡字义,须是随本文看得透方可。”陈淳的思想并未恪守师说不变,而显然意识到朱子理学的客观精神性本体与物质现实相分离的问题,所以陈淳的本体论表现出对独立的精神性本体的否定。
    **节否定独立精神性本体
    在陈淳对理学范畴进行的解析中,涉及客观本体的范畴与朱子理学基本一致。陈淳在其《北溪字义》中主要关注的是精神性本体,比如“道”、“太极”和“天理”。陈淳在讨论“道”、“理”和“太极”等精神性范畴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否定抽象、独立的精神性本体的存在,强调它与物质性存在尤其是社会生活的一体性。不过他所关注的物质性存在,不是自然界的规律,而是社会伦理与人间事物。他将“道”理解为“当行之理”,将“理”理解为“当然之则”,将“太极”理解为“理之**”。陈淳用“一元之气”表达对物质世界演化的动力的理解,用“至大底物”表达对物质范畴的把握。其“器”概念包括有形与无形的容器、人的能力及物质范畴的意思。他的“物字皆可以包言”则表明“物”字是其哲学的物质范畴。陈淳对物与事的区别,更表现出他精细的辨析能力。朱子理学的确存在着概念虚化和本体与存在二分的倾向,陈淳显然意识到这种倾向的弊端。他努力将抽象的本体向现实生活中还原,强调人事之理便是道,道应该在人的身心与事业中去求。陈淳追求本体与存在统一的努力,集中地体现在他对“中和”的解释之中。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闽南文化丛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我们之所纵组织撰写这套丛书,主要基于以下的三点学术思考。
    一、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闽一南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磨合,以及东南沿海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逐渐造就的。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培育了闽南文化,而深具地域特色的闽南文化又使得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当今,区域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一个学术热点,从中华文化整体性的角度来考察区域文化,闽南文化的研究理应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二、闽南文化是一种二元结构的文化结合体。这种二元文化结合体既向往追寻中华的核心主流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顽固地保持边陲文化的变异体态;既依归中华民族大一统政治文化体制并积极为之作出贡献,又不时地超越传统与现实的规范与约束;既有步人之后的自卑心理,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意识;既力图在边陲区域传承和固守中华文化早期的核心价值观。
    目录

    **章陈淳:闽学南传**人
    **节否定独立精神性本体
    一、统说太极之本体
    二、天下是至大底物
    三、万般道理从此出
    第二节心性情一于理与命
    一、人生来具有是理
    二、心者一身之主宰
    三、情之中节便是善
    第三节人事尽处是谓天理
    一、根原皆是从天来
    二、无人何以见天命
    三、知之明则行愈达

    第二章真德秀:私淑朱子兴理学
    **节努力贯通形上形下
    一、道之全体焕然益明
    二、为邦者乃成物之极
    三、形上形下未尝相离
    第二节专用力于人道所宜
    一、人道大端与社会公道
    二、天理人欲之间的两难
    三、体会天心与体察民情
    第三节学施于事后为有用
    一、超越物欲可致命遂志
    二、随事随物能穷尽其理
    三、体用不二而知行一致

    第三章陈真晟:安贫乐道讲心学
    **节道之所在天从之
    一、广大而精深之本
    二、尽革其末流之弊
    三、兴教育以天从道
    第二节心学正教明天下
    一、天性之原与德性之美
    二、圣学真传与传心之要
    三、心学之意与心教之法
    第三节诚敬以致知力行
    一、致知穷理以立其本
    二、深求切问可择而行
    三、人君躬行以立正教

    第四章周瑛:理学名臣真性情
    第五章蔡清:究通性命解幽微
    第六章陈琛:无愧师门有真乐
    第七章张岳:辩难心学理更明
    第八章林希元:义理非一人能尽
    第九章李光地:理学复兴的中坚
    第十章蓝鼎元:关注于世道人心
    第十一章蔡世远:向传统儒家回归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