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G和短视频风靡的时代,流量都跑哪了 为商之道在于人气,人气旺则财气旺。放眼当今社会,人气就是流量,流量在哪里聚集,财富就在哪里聚集。 近年来,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使用短视频App(应用程序)时,短视频行业迅猛发展。当短视频成为2018年天猫***购物节流量源之一时,抖音短视频已经从一款单纯的娱乐工具,变成备受追捧的人气App。它为何会火?它会是未来的*大流量洼地吗?谁*有可能独占鳌头?
1.1客源=财源,未来3年粉丝经济大趋势 客源=财源,粉丝经济就是把客源圈起来,*大限度地利用这些客源,并实现营销转化。那么,现在粉丝经济的现状是怎样的?可预见的发展趋势又有哪些呢? 1.1.1“双微”流量为何消失,拓客成本高昂如何破局 引用《爱丽丝梦游仙境》红桃皇后的一句话:“在我们这个地方,你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这句话恰恰可以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注脚!时代瞬息万变,转眼就要迎来5G时代了,做流量的我们如不一直奔跑,只会被甩到后面,连留在原地的机会都没有。 近几年,随着“双微”流量的消失,越来越多的新媒体人陷入一种焦虑的状态之中。新的流量洼地在哪里?如何才能重新引起用户的关注?这是每个人心中的疑问。 2018年6月20日,微信推出了6.7.0版本。在这次改版之后,用户可以在微信看到所有已订阅的公众号推送的内容。也就是说,当公众号文章在推送出去一段时间以后,只要用户刷新一下,那么较早发布的公众号内容会马上被用户关注的其他公众号内容顶下去。这种类“信息流”的模式直接影响了公众号打开率,因为,微信新版本中用户能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时查看所有公众号发布的新推文,而不再有未读消息提示。不同量级的账号,拥有同样的流量,文章的打开阅读或直接忽略,完全取决于用户的兴趣。同时,微信新版本还简化了公众号“取消关注”的步骤,内容不具备一定竞争力的账号,将直接面临被用户取消关注的风险。 在微信新版本发布以后,当月《中国微信500强月报》数据显示,500强账号的运营指标全面下滑,其中用户点赞的数据降幅十分明显,不过大幅下降的账号以位于末端的500强账号为主。其中,百度指数大于900的500强账号,单篇点赞数虽有增幅,但不算明显,仅占13.7%。单篇阅读数的增幅则较为惨淡,只有0.7%。而百度指数小于900的500强账号,单篇点赞数和单篇阅读数环比则均有下降,分别是38.4%和3%。与此同时,6月阅读数达全10万以上的阵营锐减了6席,500强门槛指数也较5月下降了3.3%。可见,微信公众号平台*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剩下的只是在苦苦经营罢了。 从图1-1可以看到,2016年微信公众号打开率为13.7%;2017年微信公众号打开率下滑到4.2%,连5%都不到;2018年微信公众号的打开率连3%都不到,仅有2.1%。微信公众号的打开率连年下降,直接反映了一个现象——文章的阅读量在降低。3%的打开率,也就是说,每100个人中只有3个人点开了文章,而且这3个人还不一定都看完了文章,拉到底部点击了广告。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去写的文章和做的广告没有几个人看,花的钱都打水漂了。 尽管目前*新版的微信新增了“看一看”功能,好友点赞过的文章能被其他用户看到,这在很大程度上唤回了部分用户对公众号的关注,但也只能说是流量消失以后的一个计谋。
图1-1微信公众号打开率柱状图
微信公众号已经这样了,微博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原因如下: (1)审美疲劳。 阅读量在下降。尽管“双微”运营人员挖空了心思,不断优化内容和运营,但客源却还在不断地流失。主要是因为同质化内容太多了,客户产生了审美疲劳。就像买衣服一样,这家店与那家店卖的衣服风格相似、款式相同,而且自己已经有类似的衣服了,如果没有让自己惊艳或设计感很强的衣服,那就不会在这家店铺消费了。 (2)微信、微博的“自然生态”被破坏。 拿微信朋友圈举个例子,腾讯*早给微信朋友圈的定性是“分享生活点滴”,后来随着微商的出现和发展壮大,微信朋友圈的定性就变成了“分享点滴生活”。从字面上看,两个词差别不大,也就是顺序调换了而已,但意思差别就很大了。“分享生活点滴”,就是指分享生活中的大小事务、点点滴滴、感兴趣的文章等,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而“分享点滴生活”,就是指在分享生活的一点小趣事后,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分享广告、集赞等内容了。 以前,那些类似牛皮癣的广告是贴在电线杆上的,现在这些广告就“贴”在每一个人的微信朋友圈里。当分享生活的领域变为打广告的阵地,谁还有兴趣刷朋友圈呢?相比起来,微博“贴”的广告可能稍微少一些,*少发的文章还有人点击,*于效果,则是雷声大雨点小。 1.1.2未卜先知提前破局 其实,做流量的人都知道一句话:“没有永恒的流量池,只有不变的人性。”与其等待平台成熟,再去砸资金做*没风险的生意,不如基于预判,提前低成本布局、低成本试错。 如何预判一个行业的兴衰?总结为一句话,就是:“人在哪,流量就在哪。”当各种培训机构不断推广某个新兴行业的课程时,一般可以判断这个新兴行业处于以下两个阶段:一是这个行业刚刚兴起,那些渴望入局而没有门道的人有这样的需求,培训课程的出现,恰好能够帮助这些人抢占先机、取得一定的成就;二是这个行业快要衰退,但通过该行业获得红利的入局者不舍得放弃现有的成果,想要做垂死挣扎或是转型升级,思忖破局之道。利用这种方式进行简单分析,其实很容易发现未来哪些行业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目前与抖抖红(www.doudouhong.com)一样专门为抖音运营提供服务的企业有很多,铺天盖地的抖音课程学习、代运营、信息流广告投放、红人孵化等服务内容,也预示着抖音短视频的红利期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1.2直播vs社交媒体,火爆的背后谁能笑到*后 这几年,也有威胁“双微”生态的App出现,如直播平台:虎牙、斗鱼、YY直播等,社交电商平台:小红书、拼多多、有赞等,还有视频平台:B站、梨视频等。这些App基本上都在一段时间内非常火爆,甚*有崛起之势,但却始终像个地方霸主一样,远远达不到撼动“双微”基本格局和地位的水平。 1.2.1直播兴起,分割红利 其实,“双微”的特征,决定了这两款产品让人难以撼动。微信的核心是社交,而微博的核心是资讯。直播刚兴起的时候非常火爆,每一个直播间的主播都长得十分养眼。但直播有一个非常大的缺陷,就是需要受众花费过多的时间。而实际上,真正有大量时间看直播的人,普遍是比较空闲的人,如无业游民、学生,或没有经济压力的富家子弟。因此,在受众层面上,其局限性比较大。 另外,通过直播平台实现变现的难度比较大。因为无业游民、学生的经济能力有限,在直播平台上的购物行为比较少;而富家子弟则更多地偏向于打赏自己喜欢的主播,而不是购买产品。所以,在直播平台上卖货变现是十分困难的,这导致入驻直播平台的商家意愿较低,不利于平台筹集足够的资金加以发展和壮大。所以,花费时间长、受众范围窄是制约直播发展的*大障碍。 1.2.2解码社交电商平台跌落神坛的秘密 再来看看曾经红极一时的社交电商平台。以小红书为例,在短视频火起来之前,小红书一度被认为是取代“双微”的一张*牌。但是,到目前为止,它也没有真正成为一种“现象级”的存在。 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小红书没有给予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其App内的分享模式依然与微信公众号、自媒体信息流一样,以图文内容为主要展现形式,缺乏差异性。另外,小红书兴起的时候,*打动用户的一点是其App内的内容都是基于用户使用后的真实分享,但是,随着商业的不断渗透,其营销性质的内容越来越多,所谓的“真实分享”含金量也越来越低,导致用户黏度下降,甚*是用户的大批量出走。因此,截*目前,社交电商平台只能说是惨淡经营。 1.2.3短视频出现,分割天下 短视频迅速爆红的原因,从它的名字亦能分析出一二。“短”即内容简短,意味着用户获取信息的时间变短了;“视频”相对于图文*大的优势就是内容呈现的方式更丰富,方便用户从视觉、听觉等维度去获取信息。因此,用户不需要像看微信公众号或微博那样,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文章,再理解文章所要阐述的**思想。通过短视频,用户能够直接获得信息,所以,短视频的出现可以说是图文时代的一个终结。 从图1-2可以看到,2008年人们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等纸媒获取信息,到现如今通过电视、电脑、手机获取信息,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已经悄悄地发生了改变。从图文到动图结合文章再到视频,产生这种转变是因为视频能够承载的信息量比图文多很多。在淘宝和天猫这些平台上,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直接用视频展示产品的方式,取代纯图片展示。这其实也从另外一个层面佐证了视频的优势。
图1-2获取信息方式的变化
除此之外,移动互联网的提速也为短视频的爆红提供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以前,当移动互联网还处于2G时代的时候,通过手机看视频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不仅手机屏幕小,而且卡顿情况十分严重,用智能手机看图文的用户体验感比看视频要好太多了。但是,手机网速的极大提升、流量资费的价格下降、免费Wi-Fi的随处可用,都促使用户选择观看更加生动有趣的视频而不是图文。 2018年,中国三大通信公司——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均在上海开启5G网络外场测试,中国开启了5G时代的序幕,这预示着移动互联网的网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流量也会越来越便宜,未来甚*会趋向于免费。因此,图文形式早已不能适应这个科技飞速进步、硬件快速迭代的时代,而满足和适应这些外部条件的短视频,则踏上一个更高的舞台。
1.3未来流量红利到底在哪 国内*早的电商平台,并不是阿里巴巴,而是“8848”电商平台。但是,这个平台*终没有像阿里巴巴或是京东这些电商平台一样,得到超乎想象的发展和普罗大众的认可。其失败的成因,分析下来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科技发展跟不上新平台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末,拥有电脑的家庭少之又少,更别说上网,即使能上网,那个年代的网速也很慢,因此用户的购物体验感极差。二是物流速度慢,服务不到位;三是消费观念。过去人们的消费行为,更多的是在线下实体店中完成,因为商品看得见、摸得着、尝得了、闻得到。 因此,一个产品成功登顶,并不在于它出现得多早,而在于它出现得多巧。引用小米创始人雷军的一句话,就是“任何时候都要顺势而为,不要逆势而动”。以“双微”为代表的图文阅读模式,对于目前高效、快速的5G时代来说,显得有些落伍了。 那么,在2019年,流量有哪些趋势呢? 1.3.1打败“双微”的短视频将加冕称* 如图1-3,根据2018年9月的数据显示,短视频除了在小镇青年中快速增长之外,在银发老人中也呈现出暴增的态势。这间接说明短视频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这主要是因为短视频领域的用户,不是局限在一个年龄层或者单独某几类群体,而是逐步覆盖到全年龄。其用户体量之大令人不可小觑,短视频撼动“双微”地位的发展态势也让人震惊。
图1-3 2018年9月中国移动互联网主流潜力人均使用时长****0 App (数据来源:QUESTMobile) 1.3.2短视频平台间不可避免的混战 在短视频平台内,内容创作者持续输出优质内容、抢夺用户红利,而在平台外,各个短视频平台间的比拼和摩擦也不少。快手短视频、火山小视频兴起,抖音短视频经过一年半的发展迅速弯道超车,微视、时刻视频、美拍、秒拍等众多短视频App之间的竞争逐步显现,欲掀起一场暴风雨。 对于一个短视频平台来说,拥有大量的优质内容创作者无疑是一个加分点。因此,抛开各短视频平台不同的运营模式和方针政策来说,短视频平台间初期竞争的核心在于内容创作者。因为,即便短视频平台的推广力度再大、下载量数据再好,倘若用户在使用以后发现短视频平台中没有优质的内容,*终用户还是会流失。所以,大部分短视频平台在发展前期都会采取补贴的方式,吸引内容创作者入驻平台,试图以优质的内容,让更多普通用户使用自己的平台。比如,腾讯的微视就会按照点赞数、粉丝数每月给予内容创作者补贴,一些视频内容优质的创作者一个月*高能够获得1万元左右的资金。 同理,入驻到平台中的内容创作者亦需要积累大量的粉丝用户,这主要是因为平台的补贴红利一般只出现在初期,越到后期补贴就会越少。如果仅以平台补贴维持生计则是杯水车薪,唯有积累大量的粉丝用户群,方可吸引更多的广告商和投资方为整个账号的运营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终成长为称霸一方的大号。这就形成了短视频平台、内容创作者以及普通用户各取所需、相互依赖共生的局面。2018年各个短视频平台之间开始了激烈的较量,利用宣传和大量补贴的方式绑定优质内容创作者、绑定用户的战争,*终将会在2019年迎来决胜局。 1.3.3短视频的内容趋向沉淀 内容沉淀,简单来说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短视频平台诞生初期,内容池不够丰富,短视频平台会鼓励许多普通用户拍摄视频。因此,这些用户既是内容的消费者,同时也是内容的创作者,平台亦会把部分的流量倾斜*这些用户的账号上。所以,在发展前期有许多的“野达人”“野达人”指无专业团队(通常是个人账号),无定期更新,忽然火起来的有几条点赞破百万的短视频的用户。会一夜爆红,这些一夜爆红的达人有些会乘胜追击,不断优化自己的内容,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和标签;有的则没有规划,看到什么就拍什么。久而久之,这些达人也会出现分层:不断优化内容的达人*终在平台内逐渐壮大,成为平台中某一个单独领域的头部红人,而没有规划的达人所分享的视频内容则渐渐被淹没在平台巨大的内容池中。 这种分层的现象会导致短视频平台中的内容不再是大杂烩,不同的内容会有不同的标签,内容的沉淀会让粉丝用户的黏度提高,并让粉丝用户沉浸其中。但是,这种状态也会导致大量的“野达人”没有动力拍摄,*终成为平台千万内容消费者中的一员,或者是出逃该短视频平台。 1.3.4流量趋于“私有化” “私域流量”其实是淘宝商家常用的一个名词,指商家把自己的客户资源圈养起来,即把客户导流*个人微信号、微信群等,让客户沉淀在商家可以随时触及的领域。这种“私有化”有助于增强商家与客户之间的联系,无论是日后的营销还是售后服务都更加方便,而且宣传成本更低。 2018年5月,有“微信生态**股”之称的有赞微商城,在成立5周年后终于上市。创始人白鸦认为:“真正开始琢磨怎样把生意做得更长久的商家,无一例外的都在开始做私有化顾客资源的市场,或者叫做私域流量的事情。”引用2018年有赞春季沙龙会议上有赞创始人白鸦发表的讲话。也就是说,利用社交的独有生态留存客户。 目前许多粉丝用户体量较大的账号都会把自己的粉丝引流到自己的私人微信中,如“钟婷XO”“Anna小阿姨”等。当用户被留存*这些“私人领域”以后,无论是卖产品、商务合作还是课程培训,都会变得简单很多。 1.3.5线上线下整合营销或成新趋势 2017年11月,李开复提出了OMO2017年11月,李开复在《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发表的专栏文章中提出OMO概念,即Online-Merge-Offline,线上线下的全面整合。的概念。随着线**量成本的不断攀升、大数据体系的不断完善,部分头部大号开始将目光从线上转移到线下,打通线上与线下的隔阂,实现流量双向流通。 2018年初,日日煮创始人Norma宣布将进军线下,从短视频到电商再到线下实体店,这一家来自香港的煮“饭”公司拉开了内容创业的OMO序幕。2018年下半年,一条、日食记、十点读书等线上的IP品牌也纷纷布局线下实体门店,OMO或许是继广告、内容电商、跨界IP之后,又一个全新的变现赛道。 1.3.6内容消费的“个性狂欢” 2018年,喜马拉雅“123狂欢节”*终以4.35亿元的内容消费总额落下了帷幕。随着生活成本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新锐中产**以及年轻一代对于知识的渴求达到了顶峰。从喜马拉雅的内容消费数据不难发现,用户付费学习正逐步成为潮流趋势,学习将会从被动转为主动。
总的来说,预计2019年的流量趋势会发生以下改变: (1)短视频将取代图文,成为全民用于娱乐消遣或习得知识的工具。而抖音App作为短视频平台中成长势头*劲的App,将会成为流量新高地,且处于爆发期的末尾,预示着行业的成熟期即将到来。 (2)专业内容创作者或机构将转移*短视频平台,因此,视频内容将进入精耕细作的时代。只有提供更垂直、更专业的内容,短视频平台才有生存的空间。 (3)各大短视频平台经过流量补贴大战,吸纳大量优质内容创作者和专业机构,以及一定体量的用户后,会开启更多元化的商业变现模式。目前,抖音短视频就开启了信息流广告、企业蓝V认证、抖音小店、商品橱窗、POI通过抖音企业蓝V号认证后,可认领POI地址并编辑门店信息,还可以在POI详情页的官方相册中上传图片。等功能,推动实现商业变现。此外,沉淀了大量粉丝用户群体的头部账号,也开始通过电商、红人孵化、接拍广告等方式实现变现。 (4)内容生态建设兴起后,优质的内容是下一个发力点。短视频行业在度过用户红利期后,会逐渐形成以内容创作者为**的社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