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省府前街
QQ咨询:
有路璐璐:

省府前街

  • 作者:南飞雁
  •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55908166
  • 出版日期:2019年05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5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省府前街》以老开封省府前街上几户人家的命运变迁为切入点,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圆心,以开封沦陷、抗战胜利、开封解放、河南省会迁往郑州为主要节点,展示了千年古都开封特定时期的嬗变轨迹,以及开封人面对时代巨变的挣扎与蜕变,惶惑与新生。
    文章节选
    **章

    娶妇

    民国二十五年,沈奕雯十一岁那年,省府前街沈宅出了点事。
    事情不大,也不小。奕雯的父亲老沈,把外室冯氏娶进了门。老沈有这位外室之际,奕雯才刚出世,如今十年过去,沈宅上下无人不知冯氏,进门早无新意可言,所以事情不大;不过在进门酒宴上,奕雯朝继母冯氏放了一枪,枪是真枪,弹是真弹,子弹擦着耳朵过去,削去了一个耳垂,耳垂上还有一条金镶璆琳的耳坠,因为见了血,流血的还是新夫人冯氏,所以事情也不能算小。枪响之后,举座皆惊,老沈也惊,但并不乱,出手夺了枪,卸了弹匣。枪被夺走,奕雯却也不乱,黑溜溜的眼珠子一动不动,看着对面的冯氏。而冯氏更不乱,扯了丝帕擦擦脸颊上的血迹,不动声色一笑,继续招呼宾客饮酒用馔,仿佛那耳垂是别人的,跟她毫无干系。
    奕雯有枪,老沈早就知道。枪是她母亲的。奕雯的母亲惠葳,三年前出国,半年前来信离婚,老沈复信同意,但只同意了一半,不许女儿出国与母团聚。老沈固然知道奕雯有枪,却不相信她会用;可能也知道她会用,却不相信她会在这个时候用。在老沈眼里,奕雯当然还是个孩子,枪无非是个黑乎乎的玩具,所以这一切必然有幕后主使。惠葳远在国外,可以排除嫌疑;家里家外能当此大任者,又实在是找不出来,而冯氏毕竟刚进门便挨了一枪,势必得有个说法。所以经此一番,待宾客尽欢散去,新妇入了洞房,这洞房就不像是洞房了,变成了审案;审案的当然是老沈,陪审的是冯氏,被审的却不在——老沈端坐于千工床,双目如炬,对空气审来审去,觉得有必要把奕雯叫来过过堂,冯氏却不允,劝道:
    “她还是个孩子。”
    老沈暗喜,半晌不作声,闷道:
    “孩子?都会冲人放枪了,还是孩子?”
    冯氏只好耐心道:
    “对孩子来说,也就是个玩意儿,她哪知道会要命?”
    冯氏时年二十九岁,做老沈的相好已逾十年。冯氏是个聪明人,就算不聪明,十年相处下来,自家男人的脾气性子,也能摸得八八九九。新婚之夜,老沈不肯洞房,偏要断案,意在给冯氏一个说法;或者谈不上给说法,只聊表一下安慰;又或者安慰也不必表,多少算是个态度。毕竟是沈家娶妇,毕竟是新娘子,刚进门就被继女打了一枪,削了一个耳垂,老沈不断断案子,不说说狠话,于人于己都不够圆。而老沈为人处世,力求一个圆满,这点冯氏自然明白,也乐意配合他把话说圆。眼前的情况是,老沈是亲爹,越是亲爹,越要在后娘面前做出大义灭亲的姿态;冯氏是后娘,越是后娘,越要在亲爹那里一副息事宁人的坚持,这样的亲爹后娘才有担待,才能搭伙过下去。其实老沈和冯氏都明白,奕雯打的这一枪,到底是旁人幕后主使,还是她自己一时心血来潮,都缺乏实际意义,审案也是徒有其表;两人心里虽明白,嘴上却都不说。也正是因为你知道,我也知道,你不说,我也不说,所以都觉得默契,觉得对方好,觉得选对了人。于是事情到了这里就又变了,断案不必再是断案,可以变回洞房。
    云雨已毕,老沈倒在床头,疲惫一叹,道:“往后,孩子就交给你了。”冯氏便一笑,笑里带悲,悲中含欣,悲欣交集杂糅一起,虽不言,早把话都说尽了。老沈托付过孩子,事情也做圆满了,便由叹转鼾,头一耷拉径自睡去。冯氏替他折了被角,垫上枕头,听见鼾声变弱,这才披衣离床,推开房门,站在一派薄寒之中,怔怔看着周遭的一切。省府前街的沈家宅子,偌大一个四合院,中庭一棵石榴树,十年中她无数次憧憬过,畏惧过,不甘过。如今就驻足正房门口,想到十年既往首尾茫茫,一时间手足无措。
    跟前头那位沈夫人相比,如今这位沈夫人差得太多。这点冯氏自己也清楚,所以十年中从不以外室为羞,也从不奢望能取正室而代之,连做个姨太太都未曾提过,远远地躲在双龙巷一处偏宅。而惠葳知道了有冯氏在,不慌不忙打听过她的底细,倒耻于将她视为对手。于是一个战战兢兢,一个视而不见,多年来也算相安无事。如果情势一直如此,倒也不会有冯氏的机会。问题出在老沈身上。他与惠葳成亲日久,且只有奕雯这一个后嗣,心中自然是不甘,有了冯氏之后顿感求子有望,整日深耕勤种,流连不返;不料冯氏十年里除了小产两次,到头来竟是一无所获,倒连惠葳都不如。外室那点事,无论巨细,早有嘴快的下人一一报来,惠葳听罢,越发觉得老沈一番辛苦殊为可笑,可笑之后又觉可悲,为老沈,也为自己。正好幼弟惠茗成年,时值留洋风行,文家送他出国留学,惠葳便一狠心舍下奕雯,陪惠茗出了国,欧游多国经年不归,屡次来信要奕雯出国团聚,都被老沈拦下。夫妇二人隔着重洋万里书信对阵,文言吵过换白话,后来又用英文,吵到第三年头上,惠葳索性一纸离婚书信寄回。老沈虽跟她感情早已寡淡,却也好生暴跳如雷了一阵,*后在信上画了个圈圈,批了“照允”二字;回信第二天,老沈仍是不忿难平,索性通知冯氏准备进门。如此说来,冯氏由外室扶正,不能不说是捡了个大便宜;既然是捡了便宜,就不能太计较那个耳垂;可话说回来,就算是她想计较,又能拿奕雯如何?人家至少还是沈家大小姐,自己膝下空空如也,连个撑腰提气的都没有。
    按照常理讲,外室扶正,入主沈宅,胜利者当然是冯氏;不料胜利者还未祭旗立威,就被继女一枪削去了一个耳垂;耳垂减半,无非往后再戴不得耳坠儿,可枪声一响,胜利者的威风便被打掉了一半,剩下一半又发作不得,生生地扼在喉头。本以为老沈会主持公道,说句宽慰的话,怎知他又是断案又是发狠,吹吹打打折腾一夜,连洞房都差点折腾进去,却始终不见实效。原来毕竟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何况这故人还是他**的孩子。老沈在唱戏,能搭戏的只有冯氏,看他演了半天,终于看出想把事办圆,就不能放过奕雯;而老沈实际上既想把事办圆,又不想难为奕雯。冯氏并非不会唱戏,之前苦于没有唱本,也没师傅批讲开蒙,不知怎么搭戏;一旦看出老沈的心思,这戏就好搭了。冯氏配合老沈把戏唱完,看他心满意足睡去,明白自己这耳垂没了也就没了,此后再不必提,也不能提,提了就是自己心眼小,做了后母却不懂得宽谅。或许连老沈都觉得,她好歹也做了正经的沈夫人,搬进了省府前街的沈宅,为此损失掉个把耳垂似乎也不算赔本。既然老沈都这么想,她还有何话说?想到这里,冯氏只觉脸颊凉凉,原来不知何时泪水敷面,又风干了。
    冯氏一番心思哀转久绝,老沈并非不懂。他其实并未睡熟,或许是鼾声太大,把自己弄醒了。冯氏在门口踟蹰,老沈躺在床上,乜斜着眼都看得到,却也懒得说什么。他着实有些懊悔。本来,离婚已够随性,再娶就要慎重,不料再娶倒比离婚还要随性些。亏得父母均已辞世,不然还得被他气死。想到父母,老沈心中一紧,眼角也一酸。冯氏跟他说过,好歹算是明媒正娶,既然进了沈家宅门,做了老沈的正妻,该有的礼数便不能少,让他抽空带她回郑县一趟,在沈家祖坟前祭告一次,算是给祖宗一个交代。冯氏说这话的时候,声音不大,态度却很肃然,要求又入情入理,当时他未及多想,便随口答应了,现在看来倒是极为麻烦——祭祖自有一定之规,本支本脉都要到齐的,挨了一枪的冯氏要去,打那一枪的奕雯也要去,同车来回,同地祭祀,冯氏是大人,想必不会计较,但奕雯能不能听话?枪她都敢放,还会不会做出别的出格的事?而且娶妇祭祖,不但本支本脉,旁支的沈姓人也要有人在。父亲沈圣衍一辈兄弟三人,圣衍为长,二叔圣承不说了,生死都不知道,三叔圣传家人丁兴旺,圣衍家却是单传,到了老沈这里,连女儿都只有一个。祖坟前,三叔家孙男娣女浩浩成行,可怜自家就三个人,还有俩是女的,真是自取其辱,不孝之至,愧对祖宗。早知麻烦这么多,又何必匆匆娶冯氏进门呢?人家自己大概都没想到会有如此好命,他倒是逞一时之快,弄得这般坐蜡。思绪及此,老沈再也不愿看见冯氏,连她身上隐隐袅袅的脂粉味都不想再闻。他已经忘了,这艳容霜还是他特意在汉口的“广生行”分店定制,专为**娶妇婚典而备的。艳容霜香馥依旧,老沈的心态却陡然不同。他不动声色地翻了个身,把冷冰冰的后背,留给了门口的冯氏。这个算是新婚的夜晚,两位旧人两两相背,就这么直至天明。
    目录
    **章
    娶妇/祖宗/手段/新年

    第二章
    那人/那城/别离

    第三章

    第四章
    姐妹/相逢

    第五章
    夜奔/新妇/家变

    第六章

    第七章
    孤城/去留/解放

    第八章
    伏汛/庆祝

    第九章

    第十章
    重逢/风波/自白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迁郑

    尾声
    编辑推荐语
    一、80后实力派作家南飞雁新长篇力作。
    南飞雁是当代颇具实力的青年作家,入选光明网新发布的中国70位具影响力8090后作家榜。作品曾获《人民文学》年度中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选刊》年度中篇小说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

    二、展示了时代巨变下城与人的命运,情节跌宕起伏,**张力。
    小说以老开封省府前街上几户人家的命运变迁为切入点,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圆心,以开封沦陷、抗战胜利、开封解放、河南省省会迁往郑州为主要节点,展示了千年古都开封特定时期的嬗变轨迹,以及开封人面对时代巨变的挣扎与蜕变、惶惑与新生。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