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新媒体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机制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新媒体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机制研究

  • 作者:韩晓燕
  •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 ISBN:9787519604653
  • 出版日期:2019年05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3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传统文化的代际之间的传承,不仅取决于传统文化本身所彰显的蓬勃生命力,还取决于它是如何被传播,如何让大众接受。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为标志,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实现传播的现代化转变,在新型媒体中如何展现,是当下研究的重要课题。本书首先阐述了新媒体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发展历程, 然后详细分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后就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路径进行了探讨。
    文章节选
    **节 新媒体概念及其演进
    伴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网络媒体、数字电视媒体和移动通信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与深刻的影响。新媒体发展越迅速,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的地位就越重要,从工作方式到生活习惯,从思维方式到行为准则,甚至交友、购物和媒体接触,无不打上它的烙印。一、新媒体概念
    关于“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早由谁提出,一般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该概念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 戈尔德马克(P. Goldmark)提出,他在1967 年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Electronic Video Recording,EVR)商品的计划”,**提出“新媒体”的概念,并将电子录像称为“新媒体”。1969 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 罗斯托(E. Rostow)在向美国总统尼克松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次使用“新媒体”概念。此后,“新媒体”一词便在美国和欧洲被广泛使用,并风行世界各地。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新媒体”概念至���可追溯到20 世纪50 年代。1959 年,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美国芝加哥参加全美高等教育学会举办的一次会议上,发表了“电子革命:新媒体的革命影响”的演讲,**次提出“新媒体”的概念。(一)新媒体的定义
    什么是新媒体,即如何定义新媒体? 对此,国内学界与业界一直都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有的从技术的层面定义新媒体,有的从传播的层面界定新媒体,有的从内涵方面揭示新媒体,有的从外延方面表述新媒体,等等。科学而准确的概念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必要前提,只有在准确把握概念的基础上,思想才能澄澈,思维才能深刻。
    新媒体是指采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传递与接收的信息交流平台,包括固定终端与移动终端。它具备以下基本特征:以新技术为载体,以互动性为核心,以平台化为特色,以人性化为导向。一般来说,新媒体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新媒体仅指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型传媒,主要包括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以电脑为终端的计算杋信息网络)和第五媒体的移动网络(以手机等移动通信工具为终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以及电信网络增值服务等传播媒介形式),这两种新媒体,又可被统称为网络媒体。广义的新媒体则包括大量的新兴媒体,指依托于互联网、移动通信、数字技术等新电子信息技术而兴起的媒介形式,既包括网络媒体,也包括传统媒体运用新技术以及和新媒体融合而产生或发展出来的新媒体形式,例如电子书、电子纸、数字报、IPTV 等。”这里说得很清楚,狭义的新媒体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内核,以电脑、手机等设备为终端,并通过与终端相适应或匹配的方式来进行传播,它以网络媒体为代表。而广义的新媒体则是基于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向电脑、手机、电视机以及各类数字化电子屏等终端传播信息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数字电视、IPTV、车载电视、楼宇电视和手机媒体等。本书所说的新媒体即指广义的新媒体。以新技术为载体,是指新媒体的应用与运营以新技术为基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明与普及,不仅为新媒体的诞生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为新媒体的运作提供了信息载体,使得信息能以超时空、多媒体、高保真的形式传播出去。可以说,新媒体的所有特征,都是建立在新技术提供的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之上。双向互动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传统媒体的一个很大的弊端,在于信息的单向流动。新媒体的出现突破了这一局限,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传播参与者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进行信息交流,媒体以往的告知功能变成了如今的沟通功能。这种沟通不仅体现在媒体与用户之间,还体现在用户与用户之间。可以说,新媒体的这一特征,不仅对于传统媒体,而且对于整个社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新媒体搭建起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这个平台之上逐渐走向融合。新媒体的出现并不会导致传统媒体的消亡,二者会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新媒体以其包容性的技术优势,接纳与汇聚了传统媒体的媒介属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只有在适应新媒体环境,与新媒体的新技术形式相互渗透之后,才能获得二次发展,如今数字化报纸、网络广播、手机电视等融合性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便是明证。新媒体脱胎于旧的媒介形态的特征,为新旧媒体的相互融合提供了可能。人性化是所有媒介的发展方向:口语媒介转瞬即逝、不易储存,于是有了文字媒介;文字媒介无法大规模复制,于是出现了印刷媒介;印刷媒介难以克服时空的障碍,电子媒介便应运而生。可以说,每一种新型媒介的出现,必然是对以前媒介的功能补充与完善。新技术是其出现的基础,而人性化导向意味着技术围绕人们的需求而展开。新媒体的出现,满足了人们渴望发声、渴望分享的需求;满足了人们渴望交流、渴望互动的需求;满足了人们渴望以一个更快速、更便捷的方式获取与传播更多的个性化信息的需求。而在不远的将来,新媒将带来真正的去中介化——人们在经历了部落社会的无中介、脱部落社会的中介化之后,正在迎来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去中介化。届时,人们将欢欣鼓舞地迎接一个所有人与其他人都紧密相连的“地球村”时代。
    ……
    目录
    前言 1 **章 新媒体概述 1 **节 新媒体概念及其演进 3 第二节 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11 第三节 新媒体表现形态 15 第二章 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29 **节 网络媒体发展概况 31 第二节 自媒体发展扫描 38 第三节 移动通信媒体发展巡礼 48 第三章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55 **节 文化的基本范畴 57 第二节 传统与传统文化 70 第三节 中华文明的起源 73 第四节 中华国学 83 第五节 中华文字与史籍 85 第六节 中华文化的国粹与精髓 91 第四章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路径 109 **节 传媒策略 111 第二节 新媒体文化传播策略 119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路径 128 参考文献 131
    编辑推荐语
    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为标志,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实现传播的现代化转变,在新型媒体中如何展现,以及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人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的特点,发挥新媒体受众群体的主动性的优势,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德育建设中的**作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