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品读名著故事感悟说话智慧
QQ咨询:
有路璐璐:

品读名著故事感悟说话智慧

  • 作者:李孝磊
  • 出版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8305099
  • 出版日期:2018年06月01日
  • 页数:183
  • 定价:¥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言由心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可以反映出自身知识水平、文化素养以及性格特点。话人人都会说,可是要说得有水平并不容易。《品读名著故事感悟说话智慧》通过回顾中国的经典名著,从对《左传》《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红楼梦》《三国演义》《世说新语》等名著故事的品读中,感悟说话智慧。
    文章节选
    《品读名著故事感悟说话智慧》:
    一、胸有成竹妙语解
    不少人看《三国演义》电视剧或小说原著,看到“诸葛亮舌战群儒”时,不得不拍案叫绝。究其原因,是因为诸葛亮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当年在隆中,虽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是没有停止读书学习与思考,而且还很关心时政,了解当时政治舞台上活跃着的所有人,并对这些人逐一做过研究。因此到了东吴之后,诸葛亮面对群儒的刁难,或斥论点,或批论据,或驳论证,从容自如、温文尔雅的逐一进行了有针对的反驳,切中要害,令张昭等东吴大臣们哑口无言,*终实现了“孙刘联盟”的政治目的。
    有时候,遇到别人问自己一些较为尴尬或不好回答的问题时,如果借用历史人物、典故或名句回答,可以巧妙地化解尴尬,展示自己的风采与涵养。
    《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三国时期魏国大将邓艾说话结巴,连说起自己的名字时都是“艾……艾……”。司马昭便与他开玩笑说:“你说艾……艾,到底是几个艾?”邓艾回答说:“古人说‘凤兮凤兮’,实际是一只凤。”
    邓艾回答的“凤兮凤兮”出自《论语·微子》:楚国有个狂人,名叫接舆。他唱着歌,从孔子的马车旁走过。只听他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听到这里,急忙走下马车,想要与他交谈,可是他却匆忙离去,避而不谈。邓艾以接舆的“凤兮凤兮”来类比“艾……艾”,把自己比喻成凤凰。对于一般人来说,在大场合中,口吃结巴一定会倍感自卑,然而在邓艾那里,引此典故为自己解嘲,既不妄自菲薄,亦不失礼于人,司马昭更不会怪罪于他。
    《世说新语·文学》和《三国演义》中都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东汉末年的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好学多才,连家中的侍婢都很精通《诗经》。有一次,一个侍女顶撞了郑玄,郑玄命她跪在院子台阶前,另一个侍女经过,调侃说道:“胡为乎泥中?”(引自《诗经·邶风·式微》,意思是为什么跪在地上)这个跪着的侍女回答:“薄言往想,逢彼之怒。”(引自《诗经·邶风·柏舟》,意思是向他报告事情,正赶上他发怒。)
    《诗经‘邶风·式微》这首诗,根据学者研究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原诗中的“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和“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诗经·邶风·柏舟》是一首女子自伤遭遇不偶,而又苦于无可诉说的怨诗。原诗中的语句“薄言往想,逢彼之怒”,联系上下文,意思是说女子虽然逆来顺受,但已是忍无可忍,此时此刻想一吐为快。寻找倾诉的对象,首先想到的便是兄弟,谁料却又“逢彼之怒”,旧愁未吐,又添新恨。自己的手足之亲尚且如此,更何况他人。郑玄的侍女虽说是对原诗“断章取义”,但是却运用得十分巧妙。《三国演义》在这里不直接写郑玄如何博学、风雅,通过写他的侍女连戏谑之言都引经据典,令读者难忘。
    《世说新语·文学》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简文帝司马昱在作抚军时,曾与桓温一起上朝,两人相互谦让请对方走在前面。桓温不得已只好走在前面,说:“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引自《诗经·卫风·伯兮》)简文帝也说:“无小无大,从公于迈。”(引自《诗经·鲁颂·泮水》)
    东晋时期的简文帝司马昱是桓温废掉司马奕后立的傀儡皇帝,当时桓温威震内外,简文帝“常惧废黜”,害怕被桓温废掉。“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原诗的意思是:丈夫在外行役,执长殳做王的前驱。桓温引此诗表示走在前面做王的前锋,表自谦。“无小无大,从公于迈”,原诗的意思是:不论大小尊卑,都随鲁公行进。简文帝引用此诗,表示谦让,实是慑于桓温的威势。
    ……
    目录
    **章 腹有诗书言语自华
    第二章 良言一句三冬暖
    第三章 恶语伤人六月寒
    第四章 说话要合时宜
    第五章 说服他人忠言何必逆耳
    第六章 三言两语化解矛盾
    第七章 得意勿妄言
    第八章 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九章 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第十章 古人的驳斥
    第十一章 古人的辩解
    第十二章 古人的拒绝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