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促思: 慎思明辨品文心
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我们或多或少总会有些感受。把这些感受写下来,就是文学评论。文学评论内容很广泛,可以鉴赏遣词造句,可以针对谋篇布局,可以探讨思想主题;态度上可以褒奖,可以批判,可以中立。写文学评论可以让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写评论可以帮助我们整理阅读思路,方便我们完善阅读策略,指导我们更好地进行写作。说了这么多,那么评论到底应该怎样写呢?
一、 亮观点,摆证据,讲条理,抓**
文学评论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观点是评论的核心,明确了观点,评论就有了方向。在写评论的时候,不妨直接先把自己的观点、态度明确地写出来再展开论述。光有观点当然还不够,还需要有支撑观点的证据。大家可以在读文章的过程中边读边画,把觉得可以证明自己观点的地方画下来,在写评论的时候就可以用原文加引号的方式引用,这种方法叫作引述。此外,也可以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针对需要证明的观点,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这种方法叫作概述。无论是引述还是概述的内容,都是评论时必不可少的证据。有了证据,我们的评论才能做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文章读毕,各种想法和感受往往一齐涌上心头,在落笔写评论之前,一定要先理清思路,再按条理写评论。我们可以先从词句入手,到结构,再评论主题;也可以读到某个部分,记录下自己的感受,进一步阅读,再记录新增的感受;或者先写*表层的感受,再写更深入的感受;或者先写从文本所得,再写联想到的文本之外的感受……写作的顺序多种多样,但一定要有条理。评论文章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只要抓住其中某一个角度**展开就可以了,这个角度可以是阅读时体会*深的一点,可以是作者着力*多的一点,也可以是读者觉得*需要探讨的一点、*为有趣的一点,等等。抓住**展开可以把评论写得更细致、充分。
下面我们来看一篇例子。 评 论 语 段 分 析 讲 解鲜灵的诗流动的画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描写过风光旖旎的春天,抒发过对春天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但是,像朱自清这样,“把一个完整的春天形象推到读者的眼前,就像一幅长卷风景画,而且这画是流动、鲜灵的”还是少见的。作家先是宏观勾勒,“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写春回大地、万物苏醒的神态,接着又分别从山醒、水醒、太阳醒三方面去写。山醒用了“朗润”一词,水醒用了一个“涨”字,太阳醒用了“红”字,要言不烦,形神俱至。微观描绘共有五幅画面: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一幅图,一首诗;一幅图,一轴画。诗,��鲜灵的。你看,小草,是“钻”出来的,还“嫩嫩的,绿绿的”,鲜灵吗?果树上的花,是“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也是鲜灵的。春风是流动的,春雨是“密密地斜织着”的,也是流动的。至于人,“赶趟儿似的”“抖擞抖擞精神”,自不消言了。作家创作了五幅春的画面,把自己的真情融化其间,真是应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老话了,《春》这篇散文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名作。
——节选自王恒娟《鲜灵流动的春天形象——朱自清散文〈春〉赏析》(有删改)
亮明观点,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是一幅流动、鲜灵的长卷风景画。
引述原文语句,用“睡醒”来描写春回大地,突出了春天活动、鲜灵的特点。
概述文章内容,五幅春的图画,从不同方面描绘春景,共同构成了一幅长卷风景画。
总结,作者笔下鲜灵、流动的春天也是作者内心的写照。上面一段评论,在开头先亮明自己的观点,认为《春》中的描写是流动、鲜灵的风景画。后面结合朱自清文中流动、鲜明的语句进行了引用赏析,也对全文图画式展开的结构进行了概括评论,就是我们这里提到的“证据”。再来看结构,评论开头先点出了整体的观点,在下文分条概述展开,*后再加以总结,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逻辑严谨。在评论过程中主要分析了朱自清充满活力的清新文笔,对结构安排的分析要言不烦。
观点明确,证据充分,条理清晰,**突出,是写评论文章**的基本素质。
二、 需知人,能论世,作比较,会迁移
文学作品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由作家写就的。文学评论不能仅仅关注文本本身,更要关注写出作品的作者。作者不同,作品的风格便大有不同。豪放派与婉约派、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作家所处的时代、地域也与作品的风格关系密切。先秦古朴,魏晋风流,盛唐气象……结合作家所处时代与作家生平经历,可以让评论内容更加饱满丰富。
另外,我们也可以把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拿到一起来评论,这样便可以看出作家本人风格形成的轨迹;也可以把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可以看出某位作家不同于常人的独特气质;我们甚至还可以把风格、内容、手法等任何有相似点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发现某一类文章共有的特性。之后我们还可以利用这样的共性特征,去迁移阅读同类文本。
文海撷英上篇阅读指津下面我们来看一篇例子。 评 论 语 段 分析讲解《江南逢李龟年》作于大历五年(770年),此时距离杜甫在长安初逢李龟年已近五十年,对于“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唐人来说,如此长久的一段时间足以令人感慨万千。况且在这段时间里,**和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个人的命运也发生了惊心动魄的变化,这会给诗人带来何等深重的沧桑之感!……《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说: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这五十年可不是太平无事的五十年,而是包括安史之乱在内的五十年……公孙的潇洒舞姿,李龟年的美妙歌声,本是开元盛世的一种象征,是繁华长安的一种点缀,如今诗人竟在远离长安的地方得以重见重闻,怎能不使他心潮澎湃!然而江南又是远离京师的地方,对于名动京师的歌手李龟年而言,他*好的人生舞台当然是在长安。对于胸怀大志的杜甫而言,他得以实现报国宏图的人生舞台也应是长安。然而现在两人却在江南相逢了,他们是被命运抛到这遥远的异乡来的,江南相逢肯定会使他们产生暮年流离的感受。相逢的时节正是落花纷飞的暮春,此时此地,斯人斯景,诗人心中该有多少感慨!正如近人俞陛云所评: “此诗多少盛衰之感,千万语无从说起,皆于‘又逢君’三字之中,蕴无穷酸泪。”(《诗境浅说》续编)
——节选自莫砺锋《余音绕梁的〈江南逢李龟年〉》(有删改)
写杜甫个人的经历,让他在写诗的时候内心波澜起伏。
引用杜甫的其他诗歌作比较,写出了杜甫对比现实,想起过去盛世时内心的失落。
写社会和时代对于杜甫作诗的影响。
运用其他人的品读,迁移协助评论,点出杜甫与故人重逢时内心的复杂感受。上面对《江南逢李龟年》一诗的评论,不仅结合了杜甫的生平,也对杜甫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分析。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中,诗人与乐师一起经历了沧桑巨变,辗转再次在远离都城的江南重逢,想起当年的盛景,难免有黍离之悲。对比杜甫另外的作品《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也更能够突出杜甫内心的无奈与惋惜。
了解作者,结合时代,比较阅读,迁移运用,是拓展评论文章深度与广度的有效方法。
三、 动真心,找角度,敢批判,有文采
阅读本身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文学活动,每个人在读完文学作品后,都会有自己独有的感受。把自己独有的感受写出来,评论会更加凸显个性;表达自己内心真正所想,评论才更能够打动人心。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从个人经验出发,往往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如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历史迷会更多地注意到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演义成分,军事迷会从战争过程解读文本,喜欢传统戏剧的人可以从戏剧中的三国形象入手评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写评论也要带有批判的眼光。文学作品受到作者个人和所处时代的局限,我们在阅读作品时也可以有多角度不同的解读。历来人们对《论语》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的解读就有不同,封建统治者用这句话作为实行愚民政策的依据,革命者却把这句话当作广开民智的理论武器。我们在写作评论时也要有批判的精神,敢于读出新意。
在简明、连贯、得体的基础上,评论还要有独特的语言风格,或严谨缜密,或激情澎湃,或娓娓道来,或风趣幽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找到了自己擅长的风格,就能够把评论写得更加吸引人,毕竟只有大家爱读你的评论,你的观点才能够被大家所知。
表达自我,找好角度,敢于批判,风格独特,是体现评论文章独特风采的重要手段。
在本册书中,也有许多“以评促思”的练习,希望大家能够在写作评论的时候运用以上知识,写出真正的好评论。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练习,锻炼自己的评论能力与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综合素养。祝大家都能够在阅读中获得快乐,在写作中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