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品西方文人2(刘小川品评莎士比亚、雨果、契诃夫、凡·高与高更人品文章,蒋子龙、雷达、韩少功、余世存一致荐读)
QQ咨询:
有路璐璐:

品西方文人2(刘小川品评莎士比亚、雨果、契诃夫、凡·高与高更人品文章,蒋子龙、雷达、韩少功、余世存一致荐读)

  • 作者:刘小川
  •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 ISBN:9787545555189
  • 出版日期:2020年05月01日
  • 页数:300
  • 定价:¥5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45555189
    • 作者
    • 页数
      300
    • 出版时间
      2020年05月01日
    • 定价
      ¥52.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品西方文人”系列丛书,是一部讲述西方文人的传记合集。本书选取西方文学、哲学、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有代表性的文化人物,将他们的人生经历与代表作品相互编织,讲述他们的生存细节;全面解读他们的思想性格、生活风貌及心态意趣;注入作者(当今文人)见解和情感。复原了一个个既具历史深度又逼真如画的活生生的西方文人,从而**读者品读大文人丰富复杂的人格与文化品格,吸收西方文人的生命精华,真正领悟他们的智慧精华。 作为世界性影响的文化巨人,堪称人类的瑰宝的作品和崇高的文艺精神,值得被传颂,他们的故事值得被今世未来的时间所铭记!
    文章节选
    莎士比亚:永远的戏剧**

    爱是一颗星,一切迷途的船只都靠它引路……
    ——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生于1564年4月23日,死于1616年4月23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恰好是现在的世界读书日。这仅仅是巧合吗?

    雨果的传记作品《威廉·莎士比亚》:“*崇高的艺术领域是属于那些能力大体相当的天才,他们的杰作旗鼓相当。当水达到一百摄氏度就不能再增加热量,也���能进一步上升,人的思想上升到一定高度也就达到**。”

    雨果开列了一个包括莎士比亚在内的名单,荷马、但丁、米开朗琪罗、贝多芬等,十来个。他们是一百摄氏度的天才。“人类的精神领域有一个**,这**便是理想之巅。上帝从这**走下来,而人类要走上去。”这个比喻很妙。

    “每个世纪仅有三四位天才人物才能进行这样的攀登,世人只在低处向他们仰望追踪。”

    《论语》中颜回形容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天才们在山峰之上,而普通人在山脚下或是山谷中。这是人类的宿命。精神境界的差距大于亿万富豪与街头乞儿的差距。然而这个差距,通常并不在人们的视野中显现。这种不显现会带来诸多麻烦。

    雨果说:“这些冒险者在山上行走,没入云端,消失而后又再现;他们沿着深渊前进,绝不停步;人们窥探他们、观察他们,若有人走错一步,某些观察者就会暗自窃喜。他们走得远,攀得高,人们只能看见远处几个小的黑点。人群中有人道:‘多么渺小!’”

    渺小者通常希望别人也渺小,渺小者摩拳擦掌,要把巨人们拆成碎片。这个现象古今同。李白困于渺小者的围攻,杜甫叹曰:“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南宋的洪迈说:“神龙困于蝼蚁,可胜叹哉!”

    而在嘈杂喧嚣、起哄多于沉思的互联网时代,可能更不乐观。

    雨果描述山峰上行进的那些人:“他们愈走愈艰难,周围的深渊增多。一些人跌落,另一些人停步,向山下退去。阴郁懒散的情绪在蔓延,然而大勇者仍在坚持,带着使命的人毫不妥协。”

    雨果的这本**小书写于盖纳西海岛,当时他六十多岁。能量十足的、冲击力极强的句子像雨果本人。“步步有壁垒,处处有陷阱,他们必须自筑阶梯,破除冰块。风雪狂卷,空气已无法呼吸,但这些‘疯子’并不气馁。”

    渺小者与利益纠缠者一旦成气候,巨人们将被歪曲,嘲弄,拆解。利欲汹汹,巨人消隐,但历史循环的推力又把他们的身影亮出来。

    雨果相信有精神的**,也许他望见了**。19世纪的人们乐于相信正义会战胜邪恶。价值理性握在康德、歌德、马克思等旷代巨人的手中。19世纪精神闪耀出三个字:真、善、美。托尔斯泰想要**性地消除战争。普希金和契诃夫也相信终有**会实现**和平,各国不再需要常备军,人们公正、和睦、幸福地相处。可是,20世纪的战争规模却远远超过了19世纪,亿万人丧命,数亿人失去家园。

    眼下,美国人的军费占全球一半。利益取代正义,却还要打着正义的旗号。为什么?强势者占据话语权,需要这类幌子。话语铺天盖地。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凭借技术的优势愈演愈烈。

    历史像一台巨型搅拌机……

    莎士比亚的生平资料少,四百年来,学者们意见分歧大。有些事争议小,庶几为定论。他的故乡是英国中部的一个小镇,他家世代务农,这个姓氏却兼含挥舞长枪和情欲旺盛。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小镇大庄园的佃户,又在皮货作坊当过七年学徒,学得一手做皮手套的好手艺。约翰靠着勤劳的手、读过几本书的脑袋以及家族式浪漫手段,靠近了庄园主的小女儿玛丽。穷小子娶了**小姐,生下一堆子女。玛丽拥有六十英亩田地,这是很可观的财产。约翰由佃户一跃而为地主和皮货店的店主,再一跃成了市镇议员,走上仕途。一说他当上镇长。

    这位约翰先生跻身上层,连走路的姿势都变了,操着官员腔,迈着议员步,在两千多居民的斯特拉福小镇上,俨然呼风唤雨的大人物。可是他的生意荒废了,手艺又捡不起来。他沿着农、工、商、官的路线图往上爬,却从高处掉下来。

    契诃夫的父亲有类似的路线图,由奴而商,由商而官,结果跌得惨。更具代表性的是曹雪芹家族。

    契诃夫十六岁落入贫穷。曹雪芹被抄家的时候,还要小两三岁。莎士比亚同样年纪轻轻背井离乡。

    生存落差前来照面了,这对艺术天才们来说必不可少。

    斯特拉福小镇距离伦敦不足一百英里,离其他几个城市更近。四通八达,手工业兴旺,各种各样的人,一代又一代上演着生活的悲喜剧。莎士比亚降生在散发着鞣皮臭味儿的家中么?小镇是作坊的天下,木工,石匠,织工,染工,花匠,画匠,裁缝,杂货商,棺材匠……莎士比亚从小熟悉三教九流,闻着自然与社会的气息长大,这对作家而言是决定性的。单是凭借气味,就能捕捉生活。

    家里有一些书,这是另一种决定性的东西。约翰识字看书尝到了甜头,否则他不可能在众多的穷小子当中脱颖而出。务农、做工之外,还能谈谈文化,这是玛丽小姐从青睐他到嫁给他的主要原因。

    约翰的父亲教导说:看书没用。

    莎士比亚的父亲约翰教导说:看书有用。

    莎士比亚的母亲含笑点头,一面不停地做着针线活……

    常有戏班子来小镇演出,小孩子追逐戏班子,从戏台追到拉道具的马车,追到化妆棚和演员群居地。胆大的小孩儿追到伦敦看戏去。好玩儿,热闹,台上的滑稽戏连着台下的恶作剧。小时候的莎士比亚名堂多,脑瓜子灵活。他念过几年文法学校,十几岁就辍学了,因为他要结婚。据英国作家安东尼《莎士比亚传》记载,他是被迫结婚。

    安东尼写道:“莎士比亚习惯于注目凝视,因而能够明察自然界的细枝末节和人类面庞上的感情流露。他无疑是个好读书的人,当其他孩子自找麻烦时,他可能在读书。”

    又是一个沉默的孩子。后来他让他笔下的人物在舞台上滔滔不绝。沉默寡言与滔滔不绝,显然有内在联系,而这种联系尚待人们去考察。“思想需要细心。”沉默的人获得内心纵深,或者说,拓展出纵深来。说一句是一句。而伶牙俐齿的儿童容易滑向废话连篇。伶牙俐齿要警惕。《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

    小镇上的沉默少年莎士比亚,读书广,感悟多,活动半径大,自然会拿目光去探究这个,探究那个。一切内向都是外向。一切向内的意识都是向外的。自闭倾向倒是由于内心纵深的拓展受阻。

    莎士比亚在文法学校念的几年书,记载寥寥。也许这段经历并不重要。家里有书,外祖父的庄园有不少书,镇上还有个图书馆。他看书的样子父亲很喜欢,一面干着割兽皮的活,一面津津有味地读。他把书卷夹在两腿之间。小孩儿看书入迷了,小刀割破手指头,父亲给他包扎伤口。他看书看得手舞足蹈,伤口裂开了,父亲再次给他包扎好,顺便拍拍他的脑袋。不用多说半句。莎士比亚把借来的书又转借别的学生,导致一些纠纷,为几页残卷争吵。他在镇上朝夕疯玩,难免与同龄人打架。他挥舞一根号称长枪的树枝,脑子里浮现出曾经荣耀过、却难以追溯的祖先。

    文法学校的课程,没有数学、物理、化学等。

    我一直怀疑这些学科是生活边缘的东西,学一些基础知识可也,有天赋和兴趣的少数人向深度进军,没必要让大多数学生十年八年去陪读,然后,一年忘个精光。学生想要忘记知识的那股心劲有多大呢?这一层要细察。

    知识不用于生活就不是知识。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话说大了,说偏了。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批评培根的人品。知识丰富的培根何以人品差?他告密,被罚四万英镑,并关进伦敦塔监狱。另外,学子拿知识去做敲门砖,这块一味敲门的砖头就叫青春年华。

    青春年华宝贵吗?这已经是个问题。儿童天真活泼吗?这已经是另一个问题。越堆越多的知识乃是压迫人的知识,消耗生命的知识。常识丢掉了,知识涌来了。从各个方向压过来的知识让生命窒息。

    知识越沉重,生命的分量就越轻。小孩儿驮着沉重的大书包,一驮十几年。人们早已习惯了。学校门前人潮车潮,学区房价水涨船高。小孩儿的亲人们抹掉那一点*初的疑惑,纷纷做起了看客。而在做看客的过程中,心里还是有一些不忍。毕竟是亲骨肉。

    这叫隐忍的麻木,随波逐流式麻木,身心不由己的看客式麻木。连*心疼孩子的父母都麻木了,小孩子怎么办?

    安东尼说:“认为高深的艺术必须有高深的知识,这是无稽之谈。任何一个农民都可以自学写作,并且可以写得很出色。培根学派及其邪说,误以为艺术作品与学术著作有关系:这部剧本显示了一点法律知识,因此作者一定学过法律。那部剧本的背景是某个地方,因此作者必定到过那里。”

    培根式的愚蠢却延续到今天。知识越堆越高,把人一层层压在下面,倒是压断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但愿不要阻断小孩子的呼吸。

    生活中有的是数学,有的是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庄子、屈原或是莎士比亚不懂自然科学吗?田地里劳作的老农缺少自然知识吗?老农对四季的细微洞察,大学教授们能比吗?严格意义上的水稻专家是跑田埂跑出来的,他的科学实验室首先是在田野。

    让我们以生活乃至生命的名义发问吧。

    几十年问下去,把几千年的常识问回来。
    目录
    自序/001 莎士比亚: 永远的戏剧**/ 001 雨 果 西方浪漫主义的**人物/ 047 契诃夫 小说巨匠,戏剧大师/ 147 凡·高与高更 两团朝着永恒滚动的烈焰/ 201 主要参考文献 / 291 后记/ 292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