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北方民族考古(第九辑)
QQ咨询:
有路璐璐:

北方民族考古(第九辑)

  •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664921
  • 出版日期:2021年01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16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北方民族考古》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办的集刊,迄今已出版八辑。本辑内容包括考古新发现、研究与探索、北域撷英、碑铭考释四个栏目,收录论文21篇,以中国北方地区的考古学探索为**,也包括一些重要境外考古发现的个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在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方面的前沿动向和重要成果。
    文章节选
    山西省大同市吉家庄遗址2018年发掘简报
    山西省大同市考古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
    内容摘要:2018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在山西省大同市吉家庄遗址展开发掘工作,出土有灰坑、窑、墓葬等遗存,以及石镞、石刀、石斧、石环、骨镞、骨锥、陶环、陶罐、陶鬲、���陶等遗物。从目前的发掘成果看来,吉家庄遗址应属于仰韶与龙山时代文化,和山西忻州游邀遗址有关联。期待在接下来几年的工作中能够较完整的揭露遗址面貌,寻找墓葬区、城墙等遗存,厘清遗址布局,并对其文化面貌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吉家庄;仰韶;龙山
    吉家庄遗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县西南部的吉家庄乡吉家庄村(图一),此地也是桑干河的上游地区。遗址距离桑干河南岸约150米,南则有殿山和马头山。地形为黄土高原堆积,因河水切割故多有沟壑分布,地表则种植有具固沙作用的柠条等灌木植物。遗址分布面积约为南北长1250米,东西宽750米,地势倾斜,南高北低。2018年8月初~9月初,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与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合作,对此遗址进行试掘。发掘地点位于整个遗址的东北部分,发掘面积为250平方米,计10个探方,共发现有13座灰坑,2座窑址,1座墓葬。由于地表种植有柠条等根系长的植物,对地下遗存扰动较严重,因此未出土有完整的陶器;可复原陶器有13件,陶片标本288件,小件器物304件,以及兽骨1000余件,蚌壳280余件。小件器物中包含石器200余件,骨器50余件,蚌质、陶质等其他质地的小件若干。
    图一 遗址位置示意图
    此外,也对遗址范围内的15个地点进行了勘探(图二),以了解遗址的堆积情况,为未来的发掘选址作准备。以吉家庄文物保护标志为**,在半径500米的圆形区域进行勘探,使用探铲和RTK进行工作,探法为普探,总勘探面积约为24667平方米,分为15个区域,共勘探746个孔。其中灰土孔共216个,*深孔为2米以上。孔中发现灰土、烧土、白灰、陶片等文物。RTK测绘记录后,使用电脑南方CASS、CAD等软件进行后期制作,绘制出详细的勘探图。
    一、地层堆积
    发掘区的地层堆积较浅,可分为2层(图三),因为地势倾斜、南高北低的缘故,整体为坡状。第1层:现代扰土层,黄褐色土,土质疏松,厚度15~25厘米,此层包含物有陶片、石器、骨器、动物骨头、蚌壳、铁钱等。第2层:文化堆积层,灰褐色土,土质疏松,此层包含的遗物较多,有陶片、石器、骨器、蚌器、动物骨头、蚌壳等;此地层大致平铺于整个发掘区中,结束于*北边的2个探方2018SDJIT0401、2018SDJIT0402中部,(以下遗迹和遗物所涉及编号中皆省略2018SDJI),这2个探方的南部耕土层下为生土。发掘区南部的T0101、T0102、T0201、T0202、T0301、T0302、T0501、T0502文化层较厚,*北边的2个探方T0401、T0402则较浅。
    图二 勘探总平面图
    图三 T0102东壁剖面图
    二、遗迹
    发掘区共有13座灰坑,2座窑址,1座墓葬(图四),以下试举遗迹中较具代表性者详加说明。灰坑中的H1、H5、H7、H13为1层下开口,并且除H13外,其余三个1层下开口的灰坑皆分布在发掘区的较北部;H2、H3、H4、H6、H8、H9、H10、H11、H12为2层下开口,其分布则集中于发掘区中部和南部。灰坑大致可分为三种平面形状,其中H2近似圆形,H3、H6、H10为圆角长方形,其余皆为不规则形状。2座窑址皆位于发掘区南部,Y1被第1层所叠压,打破H10;Y2被叠压在H12的第3层之下。发掘区中**的墓葬M1,开口于1层下,结束于2层,没有墓框,人骨保存较差,仅残存有头骨、肋骨、盆骨、肢骨等,颈部周围散落有石质和蚌质的串珠,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随葬品。
    图四 遗迹分布图
    以下列举发掘区中较为重要的遗存:
    H3位于T0202的东部,开口在第2层下,被H2打破,结束于生土层(图五)。灰坑开口呈圆方形,直壁,平底,坑口长3.16米,宽1.9米,坑底长1米,宽1.84米,坑深1.1米。坑内有1层堆积,土色为黑灰色,土质致密,厚度约为1.1米;包含物中有大量陶片,泥质较夹砂多,以灰陶为主,少量红陶,纹饰有素面、绳纹、篮纹、磨光、网格纹等,可辨器形则有罐、钵、碗、盆、尊形器、鬲等;此外,还有动物骨头63件,蚌壳2件。此灰坑中出土较完好、具特色的小件器物有青绿色的玉环、陶纺轮、陶网坠、石箭头等。
    图五 H3平、剖面图
    H8位于T0102西北角,开口在第2层下,结束于生土层(图六)。灰坑平面形状为葫芦形,坑壁倾斜,圜底,坑口长1.4米,宽1~0.6米,坑深0.45米。坑内仅1层堆积,土色为灰色,土质偏疏松,厚度为0.45米左右,出土陶片多为泥质,少量夹砂;陶色多为灰色;纹饰以绳纹为主,另有少量篮纹、素面、磨光和彩陶;可辨器形有钵、壶。
    图六 H8平、剖面
    H10位于T0101的北部和T0201的南部,开口在第2层下,被Y1打破,结束于生土层(图七)。灰坑开口呈不规则形,坑壁为略微倾斜的直壁,平底,坑口长2.84米,宽2.6米,坑底长2.8米,宽2.55米,坑深0.8米。坑内共有2层堆积,第1层土色为浅灰色,土质较松软,厚度为0.44米左右;出土陶片中泥质陶和夹砂陶数量差不多,陶色多为灰陶,少量红陶,纹饰以素面为主,另有少量绳纹和篮纹,可辨器形有豆、罐。第2层土色为较深的灰色,土质较硬,厚度约为0.3米,包含有陶片、石斧、骨器等遗物,并出有人类盆骨、肢骨共20件;其中,陶片以夹砂较多、泥质较少;陶色多为灰陶,也有少量红陶;纹饰有绳纹为主,也有少量素面、篮纹;可辨器形有罐。
    图七 H10平、剖面图
    H12位于T0501和T0502的整个探方,此灰坑面积较大,因此有部分延伸至探方的东西壁中尚未揭露,灰坑开口在第2层,结束于生土层(图八)。灰坑开口呈不规则形,坑壁较直,坑底自北向南呈斜坡状,已发掘部分的坑口长4米,坑底长4米,坑深2.1米。坑内共有四层堆积,第1层土色为黄色,土质致密,厚度约为1.15米;其中所包含的陶片泥质多于夹砂,陶色以灰陶为主,少有红陶,纹饰以绳纹、篮纹、磨光略多,也有素面和极少量凹弦纹、彩陶。第2层土色黑灰相间,土质疏松,*厚处达到0.6米,仅分布于东、北、东南部;其中所包含的陶片泥质多于夹砂,陶色多为灰陶,仅有少量红陶,纹饰则以绳纹、篮纹、磨光数量较多,也有少量素面、划线纹、彩陶。第3层土色为灰色,厚度约为0.75米,未出土有陶片,仅有2件石质小件。第4层土色为黄褐色,土质致密,厚度约为0.3米;其中所包含的陶片泥质多于夹砂,陶色以灰陶为主,少量红陶,纹饰有绳纹、篮纹、素面。H12第4层的中部不连续分布有红烧土硬面,命名为Y2。H12的出土物中,可辨器型有罐、鬲、钵、瓮、碗等,并有石环、骨锥、圭形器、石璜、陶纺轮、蚌壳、石刀、饼形器、石磨棒等小件,以及114件动物骨头。
    图八 H12平、剖面图
    Y2位于T0501、T0502这两个探方的中部,叠压在H12第3层之下,窑口残宽0.7米,残长1.1米,窑壁厚7~10厘米(图九)。Y2仅有1层堆积,土色为灰色和红色烧土硬面,土质疏松,位于西侧的窑壁为灰白色烧土。未有遗物出土。
    图九 Y2平、剖面图
    壹出土遗物
    出土遗物以陶片和陶器为**宗,由于遗存所受扰动严重,故出土的陶质遗物多为陶片,仅有少量可进行复原,另也有少数非容器的陶质器物。整个发掘区中,泥质陶占总数的54.8%,略多于占总数45.1%的夹砂陶,并以灰陶为主,另有少量红陶,灰陶约占总数的88.1%,红陶则为11.8%。其中泥质陶纹饰以篮纹、素面、磨光为主,另有少量彩陶;夹砂陶纹饰绝大部分是绳纹和素面,也有少量篮纹、条形纹。另也有大量石器和少量骨器、蚌器。以下将分层叙述之。
    一、第1层
    (一)陶器
    陶器第1层中出土陶片标本较少,其中能辨识器形者如下:H5①∶1,为筒形罐口部残片,夹砂外黑褐内黄褐陶,口微敛,方唇,唇外叠,斜直腹稍外弧。唇部饰交叉细绳纹;叠唇下饰一周附加堆纹加指压纹,两端相接处,其中一段斜出;腹部饰交叉绳纹,口径32厘米,残高18.4厘米。H7①∶2,为彩陶钵口残片,泥质红陶,敛口,圆唇,斜弧壁。口沿下饰一道黑彩宽带纹,残宽6厘米,残高4.2厘米。H7①∶3,为罐的口部残片,夹砂红褐陶,敞口,方圆唇,束颈,溜肩。唇部饰指甲纹,颈肩交接处饰一匝附加堆纹加
    目录
    目录 考古新发现 山西省大同市吉家庄遗址2018年发掘简报 山西省大同市考古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1) 山西省大同市吉家庄遗址地质调查 赵鑫(33) 辽宁省建平县老哈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存调查简报 于怀石 熊增珑 樊圣英 蔡强(42)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李家堡子山城调查报告 吴炎亮 卢治萍 乔程 刘宁 梁志龙(57) 景德镇银坑坞窑址群白庙下——草坦上段调查简报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71) 研究与探索 试论先秦时期西北地区出土的圆铜泡 张文珊 邵会秋(93) 新疆古代儿童头骨年龄间比较 王龙 刘力铭 郝双帆 李海军(128) 新疆伊犁河流域青铜时代墓葬试析 阮秋荣(138) 石板墓文化与中国北方考古学文化的交流及其意义 金东一 杨建华(159) 汉塞外列城与西夏长城的考古学观察 魏坚 白晓璇(171) 中古时期贵州所出大口釜研究 吴小平(205) 北朝邺城及周边地区造像佛衣类型及风格分析 陆一(218) 中国辽金考古研究四十年(上篇) 丁利娜 魏坚(240) 吉林省西部几处辽金遗存年代问题再探讨 孟庆旭(257) 哈拉和林遗址出土瓷器及相关问题 郝柯羽(265) 北域撷英 叶尔盖尼丘陵古代墓葬 玛丽亚 敖其尔 戈尔亚耶娃 奥列弗列德 哈斯诺维其 哈列科夫著.桑仁青格里译(277) 蒙古高原青铜时代石板墓的变迁和发展 宫本一夫著 戴玥译(289) 哈拉和林“兴元阁”装藏遗迹的发现 У.额尔德尼巴特 К.弗兰肯 Т.巴图巴依尔等著 特尔巴依尔译(309) 哈拉和林发现的中国古代瓷器 Л.А.叶弗楚霍娃著 孙危译 郝柯羽校注(326) 碑铭考释 世族意识与**政治视角下的北魏《元显魏墓志》研究 王萌(340) 明大同镇威远路长城本体辖区研究 尚珩 赵杰(353)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