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反思魏玛共和国:1916-1936年的权威和威权主义
QQ咨询:
有路璐璐:

反思魏玛共和国:1916-1936年的权威和威权主义

  • 作者:(爱尔兰)安东尼? 麦克利戈特 著 王顺君 著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183253
  • 出版日期:2020年10月01日
  • 页数:430
  • 定价:¥8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安东尼•麦克利戈特教授所著的《反思魏玛共和国——权威和威权主义,1916–1936》挑战了传统的对于魏玛共和国的历史的研究方式。该书按时间顺序从政治的维度讲述了共和国从1916年至1936年——而非1918年至1933年——的历史,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此共和政体**的政治起源、所面对的危机,以及这些危机如何于1933年在纳粹党与保守派合作的情况下*终解决的。本书反思了一些历史学家比较关心的话题,如**的经济、外交政策、宪法第48条的使用及影响、纳粹党是如何登上政治舞台等。此外,作者还讨论了一些历史学家在研究魏玛共和国历史时比较容易忽视的方面,如**各地区的生活状况和政治状况、共和国法律的地位以及共和国的文化政治等。
    文章节选
    谈到魏玛共和国时,研究德国战后历史的大家们总会抛出如此老生常谈的话语。弗里茨•施特恩 的这段评语,正是20世纪50年代流亡美国历史学者(émigré)的典型看法——当然那些留在德国的学者们也有类似观点。 这一代的历史学者拿着一面镜子给年轻的联邦德国看,为了证明它和“失败的”前任并不相同。 缺乏法统且注定早亡,那个开明的**共和国,在一系列危机中蹒跚前进,*终陷入在敌人的圈套而灭亡——这些历史学家是如此告诉我们的。从一开始,魏玛共和国就招致超过任何现代政治组织的激烈批评。那个时代的政界,无论是左、右还是中间派,都乐于抨击共和国的短处,耻于褒扬其成就。 政界右派对魏玛共和国傲慢的批评,在宪法墨迹还未干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他们批评的要义,从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于1924年发表的短文中可见一斑:他认为正是那种曾毁灭德意志帝国的狭隘党派意志,创建了魏玛共和国。 几年后,曾经的社会民主党党员、短暂出任过梅克伦堡长官、并组织过卡普政变 的奥古斯特•魏宁格 指出:魏玛共和国是个失败的**。 招致批评与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实践不无关系,正如我们后文在莱比锡保守派市长卡尔•格德勒 和宪法理论家卡尔•施米特 的例子中看到的那样。他们对权威的专制设想,反映了保守派对所谓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看法,为1933年的独裁统治铺平了道路。 认为共和国缺乏权威,不是只属于右派的专利。审视魏玛的经验,以及随之而来数年的灾难,弗里德里希•迈内克 作为*早研究共和国一批历史学者中的一员,形容它是“应急建筑”(Notbau) ;他年轻的同仁特奥多尔•埃申堡 则认为共和国是“临时拼凑而成”的。 【2】魏玛共和国就是这样一个被视为临时应急的政治组织,几乎不能唤起民众的信任和信心并建立权威,这自然毫不足奇。另一些学者认为共和国民主的必然失败,是由于尝试着用人民稳固统治。20世纪40年代一大批文章中,北美的社会心理学者们提出了降级理论,丧失社会地位的**陷入**崇拜的集体歇斯底里中,这导致了共和国的衰落(以及希特勒夺权)。 同样活跃在这个时期的德国**心理学家菲利克斯•舒特兰德(Felix Schottlaender)认为:共和国的痛楚和希特勒带来的恐怖来源于民众的集体不**感,或者说“对自由的恐惧”(值得一提的是,恰恰雨果•普罗伊斯 在革命发生的**个星期就得出同样的结论)。 魏玛共和国的早期批评者中,没有一位是反对民主的。比如众所周知的,迈内克很快就站在了共和国一边,他称自己为“Vernunftrepublikaner”,一位“头脑的共和主义者”——即使并非由心而发。埃申堡年轻时,曾在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 的办公室担任秘书,与自由派的德国民主党有着紧密联系,当然也和1930年7月后此党右倾而成立的德国**党有很深的渊源。 舒特兰德也是改革自由派。 把魏玛共和国的命运描写成注定灭亡不是这些作者的专利;与他们相对的极左派中,一些魏玛共和国中*高层的领导人物在回忆录中,也把共和国描述成为一位没有存活希望的病人。
    目录
    目 录 鸣 谢 ················1 **章 引言:没有权威的共和国?····1 第二章 1916/1919:权威的自相矛盾···11 第三章 权威的复苏:魏玛的外交政策···41 第四章 货币的权威···········78 第五章 法律的权威:司法系统······112 第六章 打造文化权威··········145 第七章 反叛权威:容克县长·······176 第八章 徘徊在民主与独裁间的权威····201 第九章 1933—1936 年权威的释放···· 231 注 释·················246 译后记·················428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