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当昆虫遇见人类文明
QQ咨询:
有路璐璐:

当昆虫遇见人类文明

  • 作者:(美)吉尔伯特·沃尔鲍尔(Gilbert Waldbauer)著 (美)詹姆斯·纳迪 绘 黄琪 译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190862
  • 出版日期:2021年01月01日
  • 页数:272
  • 定价:¥63.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昆虫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联系?答案绝非花园里飞舞的蝴蝶那样简单。自古以来,昆虫以无数方式丰富着人类的生活。蜂蜜带来*甜美的食物,蚕丝织就*舒适的衣料,虫瘿造出*上乘的墨水,虫胶制成密封性*好的火漆,圣甲虫守护着埃及法老的灵魂……在古典神话、诗歌、艺术、医学、法医学等诸多领域,昆虫也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文章节选
    第四章 穿金戴虫 (节选) 如果你去哥伦比亚的波哥大,千万别错过美妙的黄金博物馆。其中一间大展厅里陈列着数百件闪闪发光的珠宝,还有前哥伦比亚时期的手工匠人用金子制作的其他精致物件,美得令人窒息。这些作品都是从哥伦比亚的一处湖底打捞后复原的,曾在纪念仪式上被“献祭”给一位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我们很幸运能得到这些东西,因为除了那些难以获取的墓葬品,几乎所有其他黄金手工制品都被当时嗜金��渴的西班牙征服者熔化并运到了西班牙。 你也许好奇,这些前哥伦比亚时期的珠宝和黄金制品同昆虫有什么关系呢?答案是,来自新世界文明的工匠在黄金铸造的过程中使用了蜂蜡——不是旧世界**的蜜蜂制造的蜂蜡,而是来自新世界**的无刺蜂的蜂蜡。(之后的章节中还会出现这两种昆虫。)黄金的铸造是一种“失蜡”的过程。赫伯特·施瓦茨(Herbert Schwarz)引用了一段介绍该过程的英文翻译,阿兹特克人曾使用过这种工艺,原文是由 16 世纪的伯尔纳多·德·萨哈冈神父(Father Bernardo de Sahagún)用纳瓦特尔语(阿兹特克人的语言)记录的。在做一个小小的实心铸件之前,比如一件珠宝,要先用蜂蜡做一件实心的仿件,并以黏土包裹。随后将黏土放入窑中烧制,其中的蜂蜡会熔化并从小洞流出(即失蜡),再将熔化的黄金倒进形成的空腔中即可。 荷兰莱顿自然博物馆的 D. C. 盖斯基斯(D. C. Geijskes)记录道,哥伦比亚西部的科芬族印第安人会将整只昆虫或昆虫身体的某个部分镶嵌到项链、发带、耳链和鼻塞中去。博里斯·马尔金(Borys Malkin)的爱好是收集昆虫和研究美洲印第安人的民族人类学。他给盖斯基斯寄去一张科芬族妇女的照片,照片中的女人将豆娘的前翅作为装饰物嵌入用鸟类羽轴做的鼻塞中。这只豆娘的前翅将近 2 英寸长,上面盘综覆盖着纤细的黑色脉纹,非常美丽,翅尖有一大块耀眼的黄斑。黄斑的内缘有一圈深棕色,向翅膀基部逐渐淡去。科芬族人钟爱的是一种生长在树林里的金属色大甲虫的鞘翅,其长达 2 英寸,如抛光的铜片一样闪耀。(鞘翅是硬化的前翅,如“盾片”一般,覆盖了甲虫背部的大部分区域。)沃尔特·林森迈耶(Walter Linsenmaier)的描述适用于这个甲虫大家族(吉丁科)的很多种类,包括桦长吉丁和梣小吉丁,这两种**破坏力的昆虫有着美丽的幻彩色鞘翅:“它们如同有生命的珠宝……在花朵、树叶、木桩和树皮上晒太阳,闪耀着绚丽的色彩。” 弗兰克·考恩对这些昆虫夺人眼球的金属光泽做出过如下评价: 很多吉丁科昆虫都具有极为闪亮的金属光泽,如祖母绿底色闪耀着金色光芒,或是金色的底色泛起青金石的光辉;它们的鞘翅,即后翅的覆盖物,被中国和英国的女性用于刺绣以装饰衣裙。中国人还尝**青铜来雕制这种昆虫,因为工艺精湛,做成的艺术品有时会被人误认为是真的昆虫。在斯里兰卡和整个印度,人们将这两种吉丁的金色鞘翅用来丰富印度的闺房刺绣,而吉丁闪耀的足关节则被串在丝线上,做成具有非凡光泽的项链和手串。 贝克曼写道,“缅甸阔叶林里的”甲虫鞘翅曾经被“大批量地采集并出口到印度”,在那里人们用金属线将其缝到布料上去。 D. 伊姆斯(A. D. Imms)写道,在巴哈马群岛和南非,人们从草根周围的土壤里挖出“土珍珠”(珠绵蚧),串起来做成项链。这些“土珍珠”实际上是蛰伏的雌介壳虫(绵蚧科),它们将自己包裹在直径约三分之一英寸的坚硬而有光泽的球形胶囊状蜡壳中。介壳虫是蚜虫的远亲,得名原因是很多种介壳虫——如盾蚧——会分泌一层坚硬的蜡壳裹住身体。大多数盾蚧在一生的大多数时间里都不具有附肢,除了永远扎在宿主植物中用来吸食树汁的口器。它们本质上是树上冒出的斑斑点点的寄生虫。珠绵蚧属于一类特殊的介壳虫,包括胭脂虫在内,覆盖在它们身体外的通常并不是一层壳,而是非蛰伏期所分泌的蜡丝。与盾蚧不同,雌珠绵蚧的足短而无力,只能勉强进行有限的活动。 阿瓜鲁纳族属于秘鲁东部希瓦罗语语系的一支部落。 1978 年布伦特·柏林(Brent Berlin)和吉林·普兰斯(Ghillean Prance)所写的一篇文章提到,阿瓜鲁纳族可能有将虫瘿制成身体装饰物的独特文化。虫瘿是植物上的瘤状突起。雌虫将卵产在植物内部,孵化的幼虫导致虫瘿的形成。虫瘿既是幼虫的产室,又是其食物来源。当柏林和普兰斯发表此文时,文中所提及的虫瘿内的昆虫尚未被鉴定种类。这些虫瘿生长在当地一种树的叶子背面。这种树被阿瓜鲁纳族人称为 dúship,当时对科学界来说还是新种,也就是说,尚未被科学地归类和命名。这些虫瘿的形状像甜甜圈,直径约为十六分之三英寸。“当树落叶时,”柏林和普兰斯写道,“阿瓜鲁纳族人将树叶放进篮中收集起来,之后摘下虫瘿用来制作项链。虫瘿(凹陷的)**长有一层厚实的膜,很容易用尖锐物体刺穿。”人们将这种天然的“珠子”串起来制成项链。一个人能戴 40 多条“珠链”,每条大约 50 英寸长,由 1000 多个虫瘿穿就,因此佩戴者的脖子上大约缠绕了 4 万多个虫瘿。 阿瓜鲁纳族人认为虫瘿是种子,另一个部落的酋长则认为虫瘿是果实。柏林和普兰斯引用了一位传教士与酋长塔里里(Tariri)的对话,对话记录是这位传教士寄给他们的:“当我说虫瘿来自昆虫的卵时,塔里里笑说:‘这不可能。它们是沿着叶脉生长的。你觉得我们看到果实的时候会不认得吗?’” F. 施瓦茨(H. F. Schuarz)详细记述了澳大利亚北部的原住民为增强头饰效果,而将虫瘿或无刺蜂的蜡制成的珠子串在“发梢”的操作。为彰显饰物的装饰价值,他们将鲜红的小种子嵌入蜡中。巴西南部的印第安人——毫无疑问还有其他南美印第安人——利用无刺蜂的蜡将装饰性的羽毛粘在服饰上。 1900 年,**的昆虫学家利兰·霍华德(Leland Howard)记述了祖鲁人和南非的卡菲尔人所佩戴的一种由虫蜡制作的头环:“这种头环*初是非洲探险者注意到的,据说是用动物筋腱制成,周围裹有蜡,在油脂的支撑下成型。佩戴者需要剃掉部分头发,还要将一部分头发编入头环中以实现固定。随着头发的生长, 头环会向上移动,有时还要进行适度调整。”据说这种蜡是由蜡蚧属(Ceroplastes,由拉丁语中的“蜡”和希腊语中的“塑形”组成)的一种介壳虫分泌的。霍华德如此评述蜡蚧属:“这种昆虫是产蜡能手。比如,古代中国的商业用蜡就是角蜡蚧(C. ceriferus)分泌的。至于祖鲁人所用的蜡具体来自蜡蚧属哪个种类,就不知道了。”
    目录
    引言 **章 人见人爱 第二章 罗绮衣裳 第三章 色若胭脂 第四章 穿金戴虫 第五章 虫脂虫膏 第六章 白纸黑墨 第七章 虫子大餐 第八章 甘虫之饴 第九章 灵丹妙方 第十章 戏虫之乐 后记 致谢 参考书目 索引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