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任志宏领读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青少版有声书 好声音配好书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中国经典)
QQ咨询:
有路璐璐:

任志宏领读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青少版有声书 好声音配好书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中国经典)

  • 作者:(春秋)孙武 等著,秦新民 主编,高高国际 出品
  •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 ISBN:9787545557480
  •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01日
  • 页数:296
  • 定价:¥3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书的璀璨瑰宝,它是揭示个人、团队、**竞争规律的扛鼎之作,是一本字字真金、令人受用一生的智慧教科书。青少版《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将两者合二一,不仅对原文做了详细精准的注释和讲解,还用古代战争及权谋故事进行举一反三的事例阐述,增强了趣味性,也更加通俗易懂。
    文章节选
    导 读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书中*杰出的两部。 “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策”,*早出现于南北朝。《南齐书·王敬则传》有“三十六策,走为上计”的句子,意为败局已定,退却才是上策。此后,这个说法广为流传。到了北宋,“三十六策”固定为“三十六计”。及至明末清初,有人根据历史上的线索,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编撰成《三十六计》一书。遗憾的是,此书编撰者到底是谁,已经无法考证。 《三十六计》提出的计策,都是简单、具体、明确的,操作性非常强。原著中对于每个计策的解说,均借鉴《易经》和古代兵书的措辞方式,文字精简,内涵丰富,准确剖析了敌对双方力量对比的转化机制,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在中国古代兵书中,内涵*丰富的,并不是《三十六计》,而是《孙子兵法》。后者更博大精深,体系性更强,思维更严谨,对战争本质的挖掘更深刻。 《孙子兵法》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兵书之首(另外两部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宫本武藏的《五轮书》),也是世界上现存的**部军事著作。其创作时间是春秋时期,作者是孙武。孙武,字长卿,本来是齐国乐安(今山东境内)人,后来到吴国,经伍子胥**,获吴王赏识,担任军事将领并屡建奇功。 《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看来,*初的《孙子兵法》并不是我们现在仅看到的十三篇,至少在汉朝时是八十二篇。根据史料,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有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卷。有研究者认为,将八十二篇删节成十三篇的,是魏武帝曹操;更多研究者相信,十三篇出自孙武本人,是孙武草创,由弟子整理成书。 《孙子兵法》的诞生,有多方面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春秋时期及以前的战争极为频繁、残酷、多样,提供了大量案例;其次,孙武之前,已经出现了大量兵学理论成果,这为更**的著作作好了铺垫;第三,则归功于孙武个人的天赋与努力。 在中国历史上,孙子被尊称为“兵圣”,《孙子兵法》被尊称为“兵学圣典”,两千多年来,历代军事家无一例外地从中吸取营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孙子兵法》仍然发挥着作用,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人际关系和经济管理等各个方面。 **篇 始计篇 不可轻易发动战争 【原文】 孙子曰:兵[1]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 [1]兵:当名词用时,指士兵、军队、兵器;当动词用时,指用兵。此处指战争。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一个**的首要大事,关系到**的生死存亡。是否要发动战争,以及如何作战,都必须经过缜密的分析、观察、研究,再作决策。 【历史再现】 吴越争霸 公元前497年,越国① 国君允常去世。吴国② 国君阖()闾()是允常的宿敌,他听说这个消息后,没有多加考虑,就想趁越国 办丧事的机会出兵攻打。第二年,阖闾亲自率兵攻打越国。 吴军入侵时,允常的儿子勾践已经即位。父亲的亡灵尚未安息,仇敌就来侵犯,这让勾践十分愤怒。他挑选了几十名勇猛的士兵,分成三批,称为“敢死队”。吴军来犯时,勾践分三次派出敢死队,让他们冲到吴军阵营前面。敢死队冲出去后却不作战,而是对着吴军怒吼,然后齐齐拔刀自刎,三次都是这样。吴军从未见过这样的战法,个个目瞪口呆。就在这时,勾践派出越军突袭吴军。吴军猝不及防,四处逃散,吴王阖闾也被射伤,不久就去世了。 阖闾临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不要忘记勾践的杀父之仇,夫差谨记在心。夫差即位后,开始养精蓄锐,重整吴军,就这样过了两年。越王勾践听说夫差日夜带领吴军操练兵法,一心想杀死自己为父报仇,他就想先发制人,主动出击。大臣范蠡劝阻说:“兵器说到底是凶器,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首先都是违背道德的,主动攻击更是不得已的下策。所以*好不要这么做。”勾践不听范蠡的劝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率兵攻打吴国。吴王夫差出动全国的精兵强将,勇猛迎敌,*后大败越军,把越王围困在会稽山① 。 这个时候,勾践才明白过来,将战争当儿戏是大错特错的。他追悔万分,叹息道:“看来我要死在这里了!”他听取范蠡的建议,向吴王请罪,请求做奴仆。吴王答应不灭越国,并饶勾践一命,将他押送到吴国做奴隶。此后三年,勾践忍辱负重,让夫差消除了戒心,允许他重返越国。 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② ,修整**。几年过去,越国实力已经大致恢复。但是勾践没有轻易出击,而是听从大夫逄()同的建议,结交齐国,并与楚国、晋国交好,等待时机联合三国之力攻打吴国。 公元前484年,吴王受小人挑拨,杀了忠臣伍子胥③ ,勾践向范蠡询问说:“吴王杀光了忠臣,现在身边都是些阿谀奉承之人,现在我们可以出兵了吗?”范蠡回答:“还不行。” 公元前482年,吴王带领精英部队去会盟诸侯① ,吴国都城没有强兵防守。勾践问范蠡:“现在可以进攻吴国了吗?”范蠡说:“可以了。” 勾践派出两千名水军和四万精兵,又派六千名训练有素的近卫军和一千名将领,向吴国进发,一举击溃吴都守军,吴国太子也被杀死了。在外与诸侯会盟的吴王听说国都沦陷后,让人封锁消息,然后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评估了越国军队的实力,认为还不足以灭亡吴国,于是答应讲和。 此后四年,勾践多次发兵攻打吴国,但都没有急于求成。在此期间,吴王夫差却屡次对外用兵。公元前476年,吴国与齐国、晋国交战,吴军疲惫不堪。勾践趁机再次出兵,大败吴军,围困吴国都城两年多。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自刎,吴国灭亡。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争斗,是中国历史上*富戏剧性的故事之一。两国你来我往,各有胜负,每次胜负的关键,无不是看谁准备得更充分,准备充分者获胜,而草率用兵者失败。 勾践*初的战败,是因为他把战争当成儿戏,以为“先发”就能“制人”,没有意识到战争是整个**力量的比拼。军队的多寡、武器装备是否充足、自然环境是否有利、时机是否恰当,以及国民是否支持,等等,都关系到战争的胜负,甚至**的存亡。因此,必须谨慎、细致、全面地考察各方面情况,才能决定是否应该进入战争状态。 勾践吸取了失败的教训,卧薪尝胆,即使国力恢复之后,也保持着克制,不贸然动兵。他认真听取大臣的意见,对敌我情况进行多方面分析,采取*有利的作战策略。忍辱二十一年后,他终于等来*佳时机,灭了吴国。
    目录
    孙子兵法· **篇 始计篇 不可轻易发动战争 / 3 观五事而知胜负 / 7 君主必须信任所用之人 / 12 用兵之道,在于出其不意 / 16 战前预算胜负概率 / 20 第二篇 作战篇 不宜长期用兵 / 24 将敌人之资为我所用 / 28 激起士气方能胜 / 32 第三篇 谋攻篇 不战而胜为上策 / 36 力不如敌时避其锋芒 / 41 国君不宜干涉军队指挥 / 44 知彼知己,百战百胜 / 48 第四篇 军形篇 先求不败后求胜 / 52 打败注定失败的敌人 / 56 心存侥幸往往不能取胜 / 60 势不可挡,才能取胜 / 63 第五篇 兵势篇 正兵对战,奇兵制胜 / 67 出击敌人,动作要迅猛 / 72 变化表象,调动敌军 / 75 选择人才,为军队造势 / 79 第六篇 虚实篇 把敌人引到预定战场 / 83 攻打敌人必定救援之地 / 86 分散敌人的兵力 / 89 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 93 根据敌情变化而改变战术 / 97 第七篇 军争篇 以迂为直,不误军争 / 101 有效利用指挥作战的手势 和号令 / 106 避开敌人的锋芒 / 109 小心敌人的诡诈 / 112 第八篇 九变篇 权衡利弊,适时放弃 / 115 将领有五个致命弱点 / 119 第九篇 行军篇 四种地形的处军之道 / 123 观察敌情,透过现象看本质 / 128 带兵行军要宽严并施 / 133 第十篇 地形篇 利用地形的六种原则 / 137 六种战败,将帅有责 / 141 地形不可忽视 / 145 第十一篇 九地篇 “争地”之内不要强攻 / 149 深入敌国**时,军心更坚 / 153 蒙蔽视听,隐藏意图 / 157 置之死地而后生 / 161 观察诸侯意图,谨慎结盟 / 165 第十二篇 火攻篇 火攻战效果显明,应择势而用 / 170 第十三篇 用间篇 间谍是取胜的关键 / 175 三十六计· 原 序 / 182 **套 胜战计 **计 瞒天过海 / 183 第二计 围魏救赵 / 186 第三计 借刀杀人 / 188 第四计 以逸待劳 / 191 第五计 趁火打劫 / 194 第六计 声东击西 / 196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 198 第八计 暗度陈仓 / 200 第九计 隔岸观火 / 203 第十计 笑里藏刀 / 206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 209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 211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 214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 216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 219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 221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 224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 226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 229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 / 233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 236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 239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 241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 244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 247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 250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 253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 256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 259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 262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 265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 268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 271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 274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 277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 280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