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诗人三传(经典畅销书)李白·杜甫·白居易中国历史zui伟大的三位诗人传记!三段璀璨的生命之光,照千���青史,醉万千灵魂!新锐畅销书作家墨倾城继畅销书《一个人的撒哈拉:三毛传》等系列后又一重磅新作!
QQ咨询:
有路璐璐:

诗人三传(经典畅销书)李白·杜甫·白居易中国历史zui伟大的三位诗人传记!三段璀璨的生命之光,照千年青史,醉万千灵魂!新锐畅销书作家墨倾城继畅销书《一个人的撒哈拉:三毛传》等系列后又一重磅新作!

  • 作者:墨倾城;鸿蒙诚品出品
  •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 ISBN:9787547265628
  • 出版日期:2021年03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4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在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人的诗篇中你可以闻到大唐和长安的华贵气息,也能够看到繁华落幕的寂寥。在他们留存于世的诗作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太多的人间悲欢与离合、得意与失落,执着与放浪、拼搏与迷茫。 本书将三位杰出诗人的人生脉络与其诗歌结合起来,既展示诗人奋斗拼搏的历程,又介绍他们各领风骚的巨作,使人、诗相映,通过品味诗人的人生,更好地领悟其诗歌表达的情怀。
    文章节选
    诗中之仙,一代诗雄傲大唐——李白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行路难三首》其三 引子 仗剑天涯,剑指所向,心之所向,是多少文人骚客梦寐以求的生活。 李白以诗才入仕,帝王将相都对其崇拜不已;李白以剑术行侠,师父是大唐**剑客裴昱;李白以扁舟为马,纵情山水,游遍三山五岳。二十岁的李白游走蜀中,喜剑术,好任侠,潇洒如风。一柄剑,一壶酒开启了他浪迹天涯的生活,过成都,下渝州,赏三峡,剑如长虹,豪情万丈。 因为李白是商人的儿子,根据大唐律例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在人们为其惋惜之时,同样也庆幸这个“贬下凡尘的**”不用被残酷的科举制度所摧残,让他可以拥有“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生活状态。 有些人,是世事变迁无可超越的。诗仙李白即是如此。江南的画舫之上,李白曾举杯对友人自嘲道,自己乃是天才,既是天才又何必在意凡间的科举?因此他很可怜,却也很幸运。因为正是他把用在考科举上的时光用在了漫游祖国河山上,才造就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非凡李白。 脚下的山川,眼前的风景,心中的想象汇聚到一起,成为他流淌不尽的诗的源泉。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山河风景,还是自然万物,无论是所见所闻,还是所思所想,统统可以被他谱成动人婉转的震撼诗章。 李白的一生是流浪的一生,用如今流行的网络用语来说就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他的一生都在漂泊流浪。然而,连他自己也无法说清,自己想去的目的地究竟是哪里。如今,当我们的脚步和他的诗作重合,相隔千年的我们能否与之产生某种奇妙的共鸣? **章 诗样年华初绽放,谪仙青年时 十五游**,仙游未曾歇。 吹笙坐松风,泛瑟窥海月。 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 欲逐黄鹤飞,相呼向蓬阙。 ——《感兴六首》其五 相逢红尘: 金星下凡戏人间,“李花怒放一树白” 唐朝大诗人李白在中**喻户晓,乃至在全世界范围里都掀起了一股李白诗歌的学潮,但就是这样一个影响巨大的诗人,却没人能说清他的出生地在哪儿。 事实上,李白的身世和家世在唐朝时期就一直讳莫如深,连李白自己提起这个事都闪烁其词,语焉不详。尽管此后历代史学家一直坚持研究李白的身世,但直至现在也没有一个让所有人信服的定论。目前学术界关于李白的身世有两种说法,一是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二是出生于现在的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绝大多数学者认可前一种说法,比较重要的确证是在李白晚年重病在床,陷入弥留之际前恳请族叔李阳冰为自己诗集写序,李阳冰就在序文中提到李白出生于中亚“条支”,而“条支”在唐代泛指西域边地。此外,在李白去世半个世纪后,李白故友范伦的儿子范传正在李白墓重修时亲笔撰写的碑文《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也提到了李白出生于“条支”。因此,本书在撰写过程中亦选用较为主流的说法,就从碎叶开始说起。 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李白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城,这是中国历代王朝在西部地区设防*远的一座边陲城市,也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补给城镇。虽出生于西域,但这并不代表李白就是一个“歪果仁”(外国人),用李白自己的话来说:“白本陇西布衣,流落楚汉。”李白的祖籍在陇西(今甘肃天水一带)。至于祖**落碎叶的原因,由于历史上没有详细记载,存在很大的争议,没有定论。 李白的父亲李客乃是碎叶城的富商,他是李客的次子,在李氏家族中,李白在家族同辈的兄弟中排行第十二,因而李白还有个别称叫作“李十二”。此外,对于李白的出生还有一个更为传奇的说法,根据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中介绍李白的说法,李白将要出生之时,母亲月娃有**梦中见到了太上老君李长庚,梦醒之后将此事告诉了李客,不久之后月娃便生下一个儿子,李客根据妻子梦中所见,便给这个儿子取名为李白。 另外,也有一种说法就是,*开始的时候,李白并没有正式名字,直到他长到3岁大的时候,在李树下玩耍时随口说出“李花怒放一树白”,让一旁的李客十分震惊,自此之后便将儿子正式起名为“李白”。 碎叶城是一座美丽的小城,也是历来中原王朝、吐蕃、突厥三大势力必争之地。这里的民风粗犷豪迈,居民热情善良,李白从小就在这里成长,他的母亲月娃就是一个地道的突厥人。在碎叶城附近的草原上,经常可以看到李白和同伴们奔跑的身影,周边的牧民对这个小家伙十分喜爱,每当烤羊的时候总会给李白香软的羊肉。 李白从小非常聪慧,到了5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背诵许多诗歌了。这一年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太子李显发动兵变,逼迫女皇武则天退位,复辟了唐朝,改年号为“神龙”。李显登基的消息传到李客的耳朵里时,李客心中升起了迁往中原的打算。促使李客回家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中原物产丰富,商业繁荣,对发展自己的生意很有帮助;二是当初自己得罪的官员,在“神龙政变”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再难对自己构成威胁,大可以安心归去。 此前,李客经常给李白讲述中原的神奇事物,令李白从小就对中原产生了向往,因而当李客将这个决定告诉李白时,李白显得非常高兴。 过了不久,李客便带着一家人动身了,尽管“神龙政变”为李客的归来创造了条件,但李客依旧十分低调,定居四川后,只对邻里说自己从西域而来,但从来不提自己的家世,以免节外生枝。 李白的少年时代一直在西蜀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西蜀是个非常富庶的地方,那里的农业、手工业都有高度的发展,像蜀锦、大邑瓷器等都是远近驰名的。虽然险峻的山川使得交通不便,但国内外商人们的身影仍然经常出现在成都,使得成都成为除长安、洛阳之外*繁荣的城市。另外,四川山清水秀,还是自然风景非常秀丽的地方。李白后来有许多诗篇都表达了自己对蜀中的怀念,例如“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三春三月忆三巴”等,可以说,他对四川的美景是非常眷恋的。 在父亲的熏陶之下,李白在十几岁的时候,不仅可以吟诗作对,还能舞枪弄剑。一把铁剑在手,四五个大汉无法近身。学习剑术不到五年,他便彻底超过了父亲。李客对于儿子的成长十分欣慰,同时也不禁对李白的前程产生了一丝忧虑,因为不论文武,自己都已经无法再教导他了。于是,在李白过了18岁生日之后,李客就对他说:“孩子,你已经长大成人了,也该去见见世面了。我经商的时候常听人说,在岷山南面的大匡山(今四川省江油市西北)上,住着一个叫赵蕤的隐士,学问渊博,而且剑术炉火纯青。我想以你的才华,可以上山去拜访他,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拜他为师。” 李白点了点头,几天后,背着一个包袱和一柄剑离开了家。 大匡山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这里树木繁茂,有很多悬崖峭壁和瀑布。走了近一个月,李白才来到这里。在多次询问了山中的农夫和采药人之后,终于找到了赵蕤的住处。 赵蕤别号叫东岩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隐士,他对古代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和阴阳家的思想都有深入的研究,曾有很多官员请他出仕,但都被他拒绝了。 当李白见到赵蕤的时候,赵蕤正在练字,李白一声不响地站在赵蕤的身后,直到赵蕤先开口,李白才说明来意。 赵蕤打量一番说道:“我赵某人可不是那么轻易收徒的,你有什么本事吗?” 李白想了想,放下包袱,抽出腰上的佩剑当场舞了一套剑术,一边舞剑,一边吟诗: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所叙述的是李白寻找赵蕤的情景。诗的大意是说,狗叫声和山泉的叮咚声混在一起,美艳的桃花花瓣上还挂着晶莹的露水。在这深山密林之中我时常可以看到奔跑的小鹿;午后,我没有听到赵先生家鸣钟的声音,我猜测您可能外出了。竹子在烟雾缭绕的青色云气中生长,瀑布从峰顶飞流直下。我问过您的仆人,但他不知道您的去向,这令我感到怅然若失,只好倚靠着松树,等您回来。 赵蕤听后,大呼“妙妙妙”,直言道:“如果你愿意拜在我的门下,那我收你便是。” 李白非常高兴,当即下跪对着赵蕤磕了三个响头。 从此之后,师徒二人便在黎明时分闻鸡起舞,两柄铁剑不时碰撞发出“铛铛”的声响。短暂的休息之后,两个人便一起读书、讨论。李白原本就是一个非常聪颖的人,许多问题一经师父的点拨,很快就能领悟。慢慢地,李白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政治家的功过,都有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闲暇的时候,李白为师父研墨,赵蕤挥笔练字时,李白会在一旁弹琴助兴。 知了声声带来了七月盛夏,在一个圆月当空的夜晚,李白陪着赵蕤把酒言欢,不多时,两人都有了七分醉意。赵蕤望着夏夜感慨地说:“徒弟,这等夜色如果能听到你的琴声的话,就更美妙了。” 李白赶紧从屋子里搬来了琴,不过由于醉意浓浓,李白调了半天也没能调好琴。而赵蕤一边喝酒一边催促,哪知李白将琴放在一旁,却作了一首诗: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李白通过这首诗告诉师父:“我和师父对着山里怒放的花儿酌酒,喝了很多杯了,我喝醉了想要睡觉,你先别让我弹琴了,等到明天如果你还想听的话,我一定为你好好弹奏一曲。” 李白的这首诗写得相当随意,但却活泼生动,虽然赵蕤没能听到李白弹奏的悠扬的乐曲,却意外地听到李白的一首俏皮诗,内心依旧十分高兴。就这样,李白跟随赵蕤在大匡山过着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到两年的时光,赵蕤就将他毕生所学的知识外加一身精湛的武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心爱的徒弟李白。 仗剑游历: 胸怀大志,自喻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 除了诗书和剑术,赵蕤还有一个绝活儿,那就是驭兽之术。在庭院里,赵蕤特意搭建了一个专门供鸟兽居住的窝棚,有很多稀有的鸟类都愿意栖居在这里,如果赵蕤和李白上山采药,这些鸟也会跟随他们两人。这件事被有幸看到的人当作奇闻。这也引起了渝州刺史李邕的兴趣,他很想看看世间是否真的有如此神奇之事。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李邕被几个差役抬着轿子前呼后拥地上了大匡山。 赵蕤和李白正在读书,得知刺史到来,二人立即放下书卷出来迎接。 出于身份,刺史李邕本来是一副趾高气扬的模样,但是一看见赵蕤和李白师徒二人清逸洒脱、气概不凡的样子,不免自惭形秽起来。 作为主人,赵蕤主动开口道:“刺史大人百忙之中亲自上山,不知有何指教?” 刺史客气地说:“久闻先生大名,本官十分敬仰。听闻您有一种特殊的驭兽之术,能让鸟儿听从您的话,本官觉得非常神奇,所以想请您展露一二,也让本官见识见识。” 赵蕤说了声“请”,将刺史请到了庭院之内。果然跟传闻中说的一样,各种美丽的鸟儿在园子里飞来飞去,有些鸟落在赵蕤和李白的肩上,并不怕人。 刺史有些震惊于眼前的景象 ,连声赞叹。他仔细打量一番这个窝棚,随后问:“赵先生,这些鸟为什么不关进笼子里呢?难道你不怕有**它们飞走之后不再回来吗?” 没等师父赵蕤开口,李白便抢先一步解释说:“人自由才幸福,鸟高飞才快乐,有志气的鸟儿是不能待在笼子里的。” 刺史看着年轻的李白,有些不悦,心想长辈之间对话,你个小辈有什么资格插嘴,于是想要挫挫李白的锐气,便开口问道:“小兄弟,请问落在你肩上这只是什么鸟?是不是飞不高?” 李白看了一眼肩膀上的麻雀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就明白了刺史不过是在讽刺自己,说自己是一只无法高飞的小鸟,于是随口回答说:“这种飞鸟,叫‘潜鹏鸟’。” 这回轮到刺史愣了一下,心想:“好小子,你真当我不认识这是麻雀吗?” 不等刺史提出质疑,李白就解释说:“先生一定知道《逍遥游》这篇文章,里面就记载了这种鸟儿:‘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想必这种大名鼎鼎的大鹏鸟,大人一定听说过吧。” “哈哈,有意思。不过贤侄,在你肩上的只不过是一只麻雀啊!”刺史的态度已然从高傲转变为好奇。 李白笑了笑说:“大鹏鸟壮志凌云,只不过正在寻找破空飞翔的时机而已。平日里,它会化身不显眼的小鸟,隐藏在深山老林之中。因此,这种飞鸟现在叫作‘潜鹏鸟’。不过可不能小看它,一旦时机成熟,这只鸟立即能够露出雄健巨大的身姿,在天地间遨游,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刺史被李白的一番话弄得哑口无言。过了好半天,他才缓过神来对李白说:“贤侄的话大有深意,这种‘潜鹏鸟’真是让老夫开了眼界。依本官看来,贤侄和赵先生都称得上‘大鹏’。” 赵蕤十分谦虚地说:“刺史大人,您过奖了。我这顽徒主意太多,他的话您大可不必放在心上。” 刺史在赵蕤师徒二人的带领下又在山里转了一圈,一饱林间美景的眼福之后,满意而归。 送走刺史后,赵蕤转过头问李白:“爱徒,今天你以大鹏鸟来寄托自己的志向,的确不同凡响。那么今后你有什么打算呢?” 李白说:“我以后想要当官,可以治国安民,让天下的百姓都过上幸福安乐的日子。” 赵蕤点了点头,郑重地对李白说:“徒弟,为师已经将全部本领都传授给你了,这大匡山对你来说实在是太小了。既然你心中藏有大鹏之志,就应该出去闯荡。俗话说得好,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觉得现在该是分别的时候了。” 李白心有不舍,但还是遵从了师父的意见,决定下山闯荡。几天后,李白与师父赵蕤大醉一场,第二天日上���竿时,李白才从床上醒来,这是两年来李白**一次没有早起练剑。赵蕤不知何时出了门,李白知道,师父应该是故意躲起来了,毕竟离别多愁苦。简单洗漱之后,李白收拾好行囊准备离开这个居住了两年的庭院。临行前,李白来到书房之中,一边研墨一边沉思,末了,他大笔一挥,在宣纸上留下一首诗歌《别匡山》: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这是在匡山居住的两年里李白写下的*后一首诗,他用这首诗来寄托凌云壮志,匡山虽美,但自己已经决心将自身的文韬武略奉献给大唐,但求换来一方百姓的安乐。 离开匡山后,经过二十多天的风餐露宿,李白终于回到了家中。在与家人短暂团聚之后,年满20岁的李白与父母告别,开始了他的远游生活。 蜀中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有无数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李白心中“行万里路”的计划便从这里启程。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李白刚过弱冠之年。他身着一袭白衣,手握折扇,腰系宝剑,脚踏轻舟漫游在这蜀中峻山秀水之间。游成都、访峨眉、走青城、过三峡,凭吊司马相如的琴台与纪念扬雄的子云亭。李白凭借一手锦绣诗章与深厚的学识交游蜀中各路名家,一些年轻气盛的才子纷纷被李白的琴艺和诗篇所折服,无数年方二八的靓丽少女成为李白的忠实“粉丝”。一些商贩趁机将李白的诗编订成册用来贩卖,赚得盆满钵满。 面对这些人崇拜的目光,李白并不得意张狂,相反他表现得十分低调淡然。在匡山居住的这两年,磨炼了李白的心性,对于外在的名声李白并不在意,而是将注意力全部放在了蜀中的山水之间。俗话说:“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蜀道天下险,三峡天下奇。”这些人间的至美景色让李白沉醉其中,心旷神怡。蜀中浑然天成的山水之色既陶冶了李白的情操,又扩展了他的襟怀,更激励了他心中的远大志向。 这一时期,李白写下《峨眉山月歌》这首千古绝句: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全诗28字当中出现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共5处地名,占据了12个字,这种创作灵感在数万首存世的唐诗中是****的。明代文学家王世懋评价这首诗时曾说:“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为何让人感觉不到厌烦,其原因在于,这首诗无处不彰显李白真实的江行体验以及思友之情,全诗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地将广袤的空间与时间结合起来。其次,李白将地名出现的形式处理得非常得当。五处地名虚实交插,其中,“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虚用;而“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让人读起来不觉得生硬。 除此之外,李白还写了很多关于山水的诗歌,例如“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日边攀垂萝,霞外倚穹石”“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等。这些诗句将巴蜀山水的清秀之气与雄奇之势**地呈现在世人眼中。 正是这次艰苦游历,让李白逐渐将故乡的概念扩展到川西平原,以至整个巴蜀山水之地。这让李白后来冲出夔门之后,每次回首西望,记忆中的故乡就是那一片流云碧空之下,雾霭缭绕中的巴蜀之地。峨眉山月也好,幽静的青城山也好,大匡山的瀑布也好,都成为李白心中故乡的象征。 五年的蜀中遨游,让李白对以后的人生充满了无穷憧憬,也让李白更加向往远方的星辰大海。仗剑游历的五年,所见所感,深刻地影响了李白的人生观念和未来的轨迹,更为他日后建筑自己宏伟的诗歌圣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蛰伏待机: 入赘许家,“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带着对故乡以及家人的眷恋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李白乘风破浪一路顺流而下,离开蜀地,开始了他在长江沿岸的游历生活。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之作。面对离别,李白心生留恋。到达荆州后,机缘巧合之下竟见到了道教大师司马承祯。通过短暂的接触,司马承祯直言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并坦白表示希望能够收李白为徒,授他道术。对于司马承祯的这个邀请,李白犹豫了很久,他很矛盾,一方面,他对道术十分感兴趣,想要在道术的道路上深造。而另一方面,他则想通过自己的才华谋求一官半职,参与到大唐的治理工作中,造福于黎民百姓,一番深思熟虑后,他*终婉拒了司马承祯。与司马承祯告别后,李白先后前往江夏、浔阳、天门、当涂等地,并*终到达金陵。长期的旅行令李白身心疲惫,于是他暂时在金陵居住下来。 在金陵休养几个月之后,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初夏,李白再次上路,前往扬州、越中和剡中等地。 在扬州的客栈内,独自酌酒的李白望着窗外的明月陷入深思,深夜的空灵寂静使得他泛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于叹息中,李白留下那首千古流传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激情满怀的游历岁月里,李白结交了很多饱学之士,这些才子有很大一部分出身**望族,却不幸家道中落。李白不忍目睹他们忍受贫穷的状况,于是屡屡拿出银两馈赠给他们。当李白晚年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曾写下:“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这笔钱相当于当时朝中一品大员近一年的俸禄。 游历开销加上不断接济落魄文人,这一年的秋天,李白随身携带的钱财所剩无几,又不幸感染风寒,不得已只有暂时返回扬州养病。望着空空的钱袋,在高昂的诊金面前,李白竟然有些窘迫,然而还未等李白发愁,一位久居扬州的友人给予了李白*大的帮助。这个人就是此后李白在诗中时常提起的义兄“孟少府”,大名鼎鼎的孟浩然。在孟浩然慷慨的帮助之下,李白的病情逐渐好转。孟浩然十分看重李白的才华和为人,因此他有意为单身的李白介绍一桩婚事,想要将李白引荐给安州(今湖北安陆)的许家做入赘女婿。 入赘?对于古代男子而言,这实在是有辱斯文、尊严丧尽的事情。在唐朝,身体健康的男子入赘是一件非常受人歧视的事情。李白的父亲是成功商人,在不到一年之内便“散金三十余万”,足以证明李白家根本不缺吃穿,那么为何李白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会接受这门亲事呢?据推测,原因可能有三。 其一,这许府可不是一般的富裕人家。许老爷告老还乡前乃是当朝的宰相,许老爷的父亲许邵更是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的同窗兼好友。自从李渊当了皇上以来,他对自己的老同学许邵没少照顾,封许邵为安陆郡公,从此之后许家一直门庭显赫。后辈为官更是如鱼得水,异常顺利。李白的家庭虽然不缺**,但在朝廷里根本没有能说得上话的高官,如果李白能够做了许老爷的孙女婿,那么自己可以借助许家这一高枝,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其二,李白出生在碎叶城,他的母亲是突厥人,他自小接受的便是西域的文化,唐代时期生活在西域的各民族当中,有一些民族还停留在母系氏族社会的制度当中。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文化中,往往突出女性的身份地位,在婚俗上更是体现出一种“女婚男嫁”的思想。因此,受到西域文化影响的李白并不觉得入赘是一件多么令人难堪的事情。 其三,这门婚事从中做媒的乃是孟浩然。纵观李白一生,能够令他“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好友并不多,而孟浩然恰是这些好友当中*重要的一个,李白写过不少有关孟浩然的诗歌,他将孟浩然当作自己一生*尊敬的诗人。因此,对于孟浩然极力促成的事情,李白自然不好推辞。 许老爷的孙女名叫许紫烟,俗话说“人如其名”,这许紫烟果然是个秀气靓丽的美女。在未见到李白之前,许紫烟就听说过李白的名气,也阅读过他的不少诗歌,因此,当她得知入赘的对象是李白时,非常高兴。 在孟浩然的陪伴下,李白终于**次来到许府。在交谈之中,许老爷见李白相貌堂堂,谈吐不凡,当即便认可了这门婚事。另一方面,在李白与许紫烟的短暂会面当中,双方都被对方举止间流露出的气质所深深吸引,可谓一见钟情,于是双方当即定下婚期,择日成亲。 这一年李白27岁,而许紫烟则比他小两岁,这对璧人在众人的祝福之下拜堂成亲。婚后,许老爷对自己的这个孙女婿十分器重,在一处幽静的地方建了一座宅院,供李白和孙女居住。许老爷鼓励李白,让他不用操心,只管在家用功读书就好,等过段时间,自己一定写信**他进京谋取官职。李白闻言十分高兴,于是就在安陆安心地住了下来。 那段时期,李白经常梦到自己位极人臣,尽职尽责地为皇上排忧解难。因此,每当梦醒之时,李白就迫切希望许老爷能够尽早为自己写一封举荐信。其实*开始的时候李白不是没有想过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通过参加科举的形式入仕为官。然而事与愿违,当时的律法规定,家庭或者本人经商的,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因此,出身商人世家的李白根本无法通过这条路入仕,只能走上被人举荐这条路。 按理说,李白与许紫烟的结合属于郎才女貌,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但凡事总有例外,在李白入赘之后,许府便有一个人感到非常不开心,他就是许紫烟的哥哥许大郎。许大郎是个没什么学识的纨绔公子哥,整天和一帮狐朋狗友花天酒地,他对李白表现出的能力非常忌惮,担心将来他会帮助许紫烟与自己争夺许家的万贯家财,因此他对李白抱有深深的敌意。 婚后的日子非常安定,李白与许紫烟情深意切,相敬如宾。在李白读书写字的时候,许紫烟就在一边端茶递水,安静研墨,在李白求知的道路上助他一臂之力。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博览群书的李白怀揣许老爷的亲笔书信只身一人来到长安寻求举荐。在长安的日子里,李白遍访许家故旧好友,出入京城的文人诗会,也与很多当朝官员有过深入的交流。然而世态炎凉,许老爷告老还乡之后,他的影响力日渐衰减,他的**信对李白的仕途并没有太多的帮助,而更多的官员也因李白“入赘”的身份,从内心就将李白看轻。因而,整整三年的时光里,李白都没能寻求到入仕当官的门路。 每逢佳节,入仕不顺的李白都会更加思念身在安陆的妻子,他为许紫烟写过很多首诗。在《寄远》中,李白用诗词吐露相思之苦。 本作一行书,殷勤道相忆。 一行复一行,满纸情何极。 瑶台有黄鹤,为报青楼人。 朱颜凋落尽,白发一何新。 自知未应还,高居经三春。 桃李今若为,当窗发光彩。 莫使香风飘,留与红芳待。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李白收到了一封家书,岳父许文思因病过世。于是李白结束了在长安漂泊的日子,回到安陆安慰伤心的许紫烟。岳父许文思去世不久,许紫烟的哥哥许大郎就开始闹着分家,他不仅强占了很多许家的产业,就连许紫烟和李白的那处宅院也被他霸占了。许紫烟在和李白结婚的几年里学会了李白的淡然,她将这些身外之物看得很轻,于是她和李白迁到了偏僻的桃花岩。 次年,许紫烟为李白生下一个女婴,取名平阳。又过了两年,生下了儿子伯禽。在桃花岩的日子虽然清苦,可是一家人生活得无比快乐。可惜这种快乐并没有维持太久,许紫烟生下伯禽之后由于身体虚弱,风寒入体,得了一场大病,撒手人寰。妻子的离世使得李白对安陆再无留恋,亲手安葬了妻子之后,李白变卖了仅有的薄产当作盘缠,随后带着自己的一双儿女离开了这片伤心之地,远走齐鲁,在兖州(今山东济宁市)东门内寓居下来。
    目录
    诗中之仙,一代诗雄傲大唐 李白 **章 诗样年华初绽放,谪仙青年时 / 005 相逢红尘:金星下凡戏人间,“李花怒放一树白” / 006 仗剑游历:胸怀大志,自喻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 / 012 蛰伏待机:入赘许家,“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 018 移居山东:漫游齐鲁,“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 025 第二章 宦海沉浮都是梦,仗剑走天涯 / 031 奉诏入京:获兼济天下之良机,“我辈岂是蓬蒿人” / 032 赐金放还:弃官而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040 再次游历:饮酒觅知音,“倾晖速短炬,走海无停川” / 046 第三章 留千古华章,惜“中天摧兮力不济” / 053 应邀入幕:壮心不已,“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 054 流放夜郎:暮年遭变,“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 / 059 病逝当涂:随酒月而去,“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 065 李白全图: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 075 诗中之圣,晦暗时代的**灵魂 杜甫 **章 开口咏凤凰,年少游历路 / 083 少年早慧:家世背景不凡,“吾祖诗冠古” / 084 游历岁月:吴越齐赵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088 第二章 仕途坎坷遇战乱,理想破灭 / 093 长安十年:困居求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094 安史之殇:乱世沉浮失意深,“恨别鸟惊心” / 099 西向客秦:一路向西去,“因人作远游” / 106 第三章 *终归宿:漂泊的生活,诗意的灵魂 / 113 成都之行:结庐而居,“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114 寂寥狂欢:心系故乡,“漫卷诗书喜欲狂” / 121 夔州两年:创作**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 126 陨落他乡:病死小舟上,“天地一沙鸥” / 133 杜甫全图:性格有缺陷,诗格照千秋 / 144 诗中之魔,一诗一情一人生 白居易 **章 勤奋少年,学业得意,情场失意 / 155 诗才神童:慧而不怠,“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 156 名动长安:才华横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163 爱情受挫:青梅竹马难相聚,“俱作独眠人” / 170 第二章 三登科第,仕途开了一个好头 / 179 初入官场:仕途坦荡,“十年之间,三登科第” / 180 谏官生涯:刚正不阿,“有阙必规,有违必谏” / 188 第三章 被贬的是官职,收获的是华章 / 199 连续被贬:官场失意,“江州司马青衫湿” / 200 忠州两年:大唐贤刺史,“劝农均赋租” / 209 再回长安:雄心又起,“得水鱼还动鳞鬣,乘轩鹤亦长精神” / 214 任职苏杭:造福百姓,亦不忘风流,“江南忆,*忆是杭州” / 219 第四章 独善其身,一心向佛度余生 / 227 退隐洛阳:定居爱地,诗酒会友,“老爱东都好寄身” / 228 潜心佛学:吾本一书僧,“礼彻佛名百部经” / 233 翩然归去:长眠洛阳香山,“一度思卿一怆然” / 239 白居易全图:诗魔!色魔? / 242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