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基于汉英/英汉平行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基于汉英/英汉平行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

  • 作者:黄立波
  •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059830
  •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01日
  • 页数:259
  • 定价:¥2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采用语料库实证方法对作为翻译共性之一的显化在汉英和英汉翻译中的表现进行探究。所用语料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王克非教授主持研制的“北外通用汉英平行语料库”。本书以双语平行语料为基础,将语际对比与语内类比相结合,以语言在构句层面的形式手段差异作为前提,以翻译方向和文体类型作为两个控制变量,对汉英和英汉翻译中连接成分和人称代词主语的转换进行考察,旨在发现语言形式手段差异与翻译中显化和隐化的关系,尝试从语言本质差异角度达到对现有关于显化研究结果的统一解释。研究表明,语言在构句层面的形式手段差异是翻译中显化产生的根本原因,这一点在其他语对转换中亦有所表现。
    文章节选
    第1章 引言
    1.4 双语平行语料库研究模式的特点
    现代意义上的双语平行语料库,是指拥有大规模经过标注的(tagged)原文与其相应译文文本的电子数据库,两种文本在语篇、语段、句子和词汇等层面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对应,并且可以采用计算机手段加以提取、检索和统计。这一研究方法是语料库语言学与描写翻译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四个方面的优势:**,语料内容方面,双语平行语料库既能以双向对应文本为直接研究对象,还可以两种语言中的非翻译文本作为参照,进行翻译语言与非翻译语言的特征对比研究,多样化的文体类型可进一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以本书所关注的人称代词主语为例,双语平行模式不仅可以对汉英或英汉翻译中的人称代词主语的转换规律加以考察,还可将翻译文本中人称代词主���的使用与译语中非翻译文本的相关情况加以对照,将语言对比与翻译对比相结合。第二,语料规模方面,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大特点之一就是大规模文本语料基础上的概率统计,即“让语料说话”的原则,克服了直觉和印象基础上的主观性结论。尽管词频统计手段有其不足之处,但却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客观存在却又常常为我们所忽略的翻译现象。第三,研究方法方面,语料库研究方法的可观察性(observability)和可重复性(replicability)不仅可以对先前的假设进行重新验证,还可以此为基础提出新的假设并加以验证,推动翻译研究向前发展。第四,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的结合。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不仅能够对某一具体语言现象进行探究,还能从整体上对该现象加以归纳,揭示其产生的本质。
    ……
    目录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1章 引言
    1.1 翻译共性与显化
    1.2 语际显化与类比显化
    1.3 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显化研究的目标及价值
    1.4 双语平行语料库研究模式的特点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翻译中的“显化”研究
    2.1 前语料库时期的显化研究
    2.1.1 概述
    2.1.2 前语料库时期显化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2 基于语料库的显化研究
    2.2.1 概述
    2.2.2 基于语料库的显化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3 关于显化的理论探讨及其他视角的实证研究
    2.3.1 关于翻译共性的理论阐释
    2.3.2 其他视角下的实证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显化和隐化研究的几个基本概念
    3.1.1 连接显化和隐化
    3.1.2 人称主语显化和隐化
    3.2 语言形式化程度
    3.2.1 意义与形式的关系
    3.2.2 语言形式化程度的定义
    3.2.3 语言形式化程度与语言类型的关系
    3.2.4 判断语言形式化程度的标准
    3.3 研究性质与方法
    3.3.1 双语平行与单语类比相结合的对比模式
    3.3.2 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3.3.3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原则
    3.4 关于显化的两个假设
    3.5 语料描写
    3.6 检测项的选择及检索方式
    第4章 汉英、英汉翻译中连接成分转换的语料库考察
    4.1 汉语中的隐性连接与显性连接
    4.1.1 汉语隐性连接
    4.1.2 汉语显性连接
    4.2 英语中的隐性连接与显性连接
    4.2.1 英语隐性连接
    4.2.2 英语显性连接
    4.3 汉英句级显性连接成分的基本对应
    4.3.1 条件关系
    4.3.2 转折关系
    4.3.3 因果关系
    4.4 汉英、英汉两个翻译方向上连接成分转换的语料库考察
    4.4.1 汉英翻译中的连接成分转换情况考察
    4.4.1.1 汉语原文与其对应英语译文中连接成分使用情况的比较
    4.4.1.1.1 数据统计
    4.4.1.1.2 分析与讨论
    4.4.1.1.3 结论
    4.4.1.2 汉译英文学文本中的连接成分转换情况考察
    4.4.1.2.1 数据统计
    4.4.1.2.2 分析与讨论
    4.4.1.2.3 结论
    4.4.1.3 汉译英非文学文本中的连接成分转换情况考察
    4.4.1.3.1 数据统计
    4.4.1.3.2 分析与讨论
    4.4.1.3.3 结论
    4.4.1.4 小结
    4.4.2 英汉翻译中的连接成分转换情况考察
    4.4.2.1 英语原文与其对应汉语译文中连接成分使用情况的比较
    4.4.2.1.1 数据统计
    4.4.2.1.2 分析与讨论
    4.4.2.1.3 结论
    4.4.2.2 英译汉文学文本中的连接成分转换情况考察
    4.4.2.2.1 数据统计
    4.4.2.2.2 分析与讨论
    4.4.2.2.3 结论
    4.4.2.3 英译汉非文学文本中的连接成分转换情况考察
    4.4.2.3.1 数据统计
    4.4.2.3.2 分析与讨论
    4.4.2.3.3 结论
    4.4.2.4 小结
    4.4.3 翻译文本与非翻译文本中的连接成分使用情况的比较
    4.4.3.1 汉语翻译文本与非翻译文本中的连接成分的使用情况
    4.4.3.2 英语翻译文本与非翻译文本中的连接成分的情况考察
    4.4.3.3 小结
    4.5 本章结论
    第5章 汉英、英汉翻译中人称代词主语的语料库考察
    5.1 汉语中的人称代词主语
    5.1.1 汉语人称代词
    5.1.2 汉语中的主语“隐去”现象
    5.2 英语中的人称代词主语
    5.3 汉英、英汉翻译中的人称代词对比研究
    5.4 汉英翻译中人称代词主语转换的语料库考察
    5.4.1 汉英翻译中的人称代词主语转换情况考察
    5.4.1.1 汉语原文与其对应英语译文中人称代词主语使用情况比较
    5.4.1.1.1 数据统计
    5.4.1.1.2 分析与讨论
    5.4.1.1.3 结论
    5.4.1.2 汉译英过程中的人称代词主语转换情况考察
    5.4.1.2.1 数据统计
    5.4.1.2.2 分析与讨论
    5.4.1.2.3 结论
    5.4.1.3 小结
    5.4.2 英汉翻译中的人称代词主语转换情况考察
    5.4.2.1 英语原文与其对应汉语译文中人称代词主语使用情况的比较
    5.4.2.1.1 数据统计
    5.4.2.1.2 分析与讨论
    5.4.2.1.3 结论
    5.4.2.2 英译汉过程中的人称代词主语转换情况考察
    5.4.2.2.1 数据统计
    5.4.2.2.2 分析与讨论
    5.4.2.2.3 结论
    5.4.2.3 小结
    5.4.3 翻译文本与非翻译文本中人称代词主语使用情况的比较
    5.4.3.1 汉语翻译文本与非翻译文本中人称代词主语使用情况的比较
    5.4.3.2 英语翻译文本与非翻译文本中人称代词主语使用情况的比较
    5.4.3.3 小结
    5.5 本章结论
    第6章 对翻译中显化和隐化的认识
    6.1 翻译中显化或隐化与语言形式化程度的关系
    6.1.1 其他语对中的显化研究与语言形式化程度
    6.1.2 显化或隐化与语言形式化程度
    6.2 翻译中的显化或隐化产生的语言外因素
    6.2.1 语言相对社会地位的差异
    6.2.2 认知规律的作用
    6.3 对翻译中显化和隐化的评估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附录1:第4章详细数据统计
    附录2:第5章详细数据统计
    汉英术语对照表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