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大商人:影响中国的近代实业家们
QQ咨询:
有路璐璐:

大商人:影响中国的近代实业家们

  • 作者:傅国涌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ISBN:9787508612614
  •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01日
  • 页数:311
  • 定价:¥4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08612614
    • 作者
    • 页数
      311
    • 出版时间
      2008年10月01日
    • 定价
      ¥45.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作者以历史观察者和记录者的角度,用平实的语言详细记录了明清开始、经历民国时期直至中国建国的一段时期内,中国本土的企业家的成长及兴衰。书中用6个清末民初*为**的实业家的事迹,来追寻近代中国本土企业家的商业传统,其中包括了张謇、荣氏兄弟、范旭东、穆藕初、刘鸿生、卢作孚。作者对每个人物的描写史料翔实、内容细致,不但有对各企业家生平的记录,更是对中国近代企业的一次系统梳理,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展现中国近代商业发展、商业智慧、商业教训。
    中国现代工商业真正的本土源头那些开创了各种新式工业的民营企业家身上,张謇、荣氏兄弟、穆藕初、范旭东、卢作孚和刘鸿生,正是他们代表了近代商业的方向。
    在现今历史题材比较热的时候,从工商业的角度来重新梳理当年的历史,从中可以发现,在那个混乱的历史年代,中国的工商业竟然曾经发展到如此进步的一个程度,中国的工商业界,竟然出现过如此科学和民族的管理方式,竟然会有如此远大的抱负和眼光……学习并了解历史,并以史为鉴,从中学到适用的工商业之道,将是让读者意想不到的一大收获。
    文章节选
    **章 《天地之大德曰生》——张謇与大生集团
    世界地图上的“唐家闸”
    唐闸原叫唐家闸,更早叫唐家坝,本是个汲汲无名的小地名,如果不是1896年状元张謇选中这块地方办厂,唐闸也许不会进入历史。南通盛产棉花,通州棉和海门、崇明的棉花都很有名。唐闸离南通城6公里,周围一马平川,到处是棉田,周边农家世世代代有纺纱织布的传统,通扬运河在此缓缓流过,港闸河直通长江边天生港码头,舟楫往来,水路十分便利。张謇买地时,唐闸还很荒凉,地价很低,他在唐闸的陶朱坝一带买下1.7万步地(约68亩),只花了1250两。以后先后六次,又买下三万四千多步(约140多亩)。
    相隔20多年后,1918年,当一个叫做上冢司的日本人来到唐闸时,看到的已是一个繁华的工业城镇:
    眺望掩映在几个烟囱之间的直冲云霄的大生纱厂的时钟台时,我们仿佛现在才为宏伟的四周的光景而感到震惊。沿河的一条街,车水马龙,络绎不绝,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异常热闹,河边停泊着数百艘民船装卸着货物。所见这般光景,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活动着的,又是现代化的。……即使说这些都通过张謇表现出来,也是无妨的。工厂中*壮观的是大生纱厂、复新面粉厂和广生油厂这三个工厂……
    《南通县图志》说,1920年,唐闸人口近万户,已接近5万人。通扬运河沿岸工厂林立,商业繁荣。有人看到过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却在南通方位赫然印着“唐家闸”三个字。一个弹丸小镇进入世界视野,这不仅在当时的中国是**的,世界上也只有美国的黄石公园。
    张謇是1894年中的状元,这一年他已42岁。自从1868年中秀才以来,他在这条路上跌跌撞撞走了二十六个年头,进出科场二十多次,光是直接耗费在考场上的时间合计就有一百二十天,其中的痛苦只有他自己内心*清楚。所以中状元的这**,他的心情非常复杂,并没有特别兴奋,这在他当天的日记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喜讯传到家乡海门常乐不久,他父亲就撒手而去。他从天津乘海轮南下奔丧。按清朝规矩,他要在家守制三年。
    1895年夏天,他闲居在家的时候,替两江总督张之洞起草的《条陈立国自强疏》提出了“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张随即调任湖广总督,授意他在南通筹办一个纱厂。“状元办厂”当时是个新鲜事,除了他,只有苏州状元陆润庠在1897年办了苏纶纱厂、丝厂。此时,离甲午战败已有一年,《马关条约》也签定了,条约规定外国人可以在中国设厂,对中国人是个大大的刺激。尽管在这之前外国资本在华投资的企业已有不少。
    一开始,张謇内心有过犹豫,办厂毕竟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他起自农家,苦读成名,有过10年不得志的游幕生涯,到过朝鲜,终究只是一介寒士,一个没有从商经验的书生。不过,早在1886年左右,他就产生过“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的想法,并在家乡提倡过蚕桑,还试制过高粱烧(颐生酒厂的前奏)。甲午之后,他开始形成实业和教育报国的念头。[5]思前想后,他还是答应了,其中说服自己的一个理由,就是替书生争气,世人都说书生只会空谈,只会负气,他要做样子给人看看。于是下决心“舍身喂虎”。
    当年12月,张之洞正式委任他“总理通海一带商务”。他在上海、南通、海门奔走几个月,包括老朋友沈敬夫在内,有6个关庄布商、花布商和买办愿意和他一起集股办厂,分别叫“沪董”和“通董”。在唐闸选定厂址之后,他取了厂名,“大生”二字源自《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这一句。很多年后,他对大生二厂的经理刘厚生说过“大生”的含义。
    *初,张謇和“通、沪六董”商定办一个2万锭的纱丝厂(后来确定叫纱厂),“沪董”筹集40万两,“通董”筹集20万两。*早的一份《通海大生纱丝厂集股章程》就是六董联名公布的,他们分析了在南通办厂的利人利己之处,公开向社会集股60万两,分6000股,每股100两,预计每股每年可以获利22两,以2个月为期,在上海、南通、海门三处认购,结果应者寥寥,招股很不理想,应者寥寥。
    这样一来,所谓的“官招商办”这一步走不通了。1896年12月6日, 以江宁商务局名义与通州大生纱厂签定“官商合办”条约,**条规定将南洋纺织局现有纱机47000多锭连同全副锅炉引擎,折价官股50万两规银投资大生,沈敬夫等6董都在合同上签了字。说是“官商合办”,官方提供的只是一批积压已久的机器,并没有现金,大生要另外筹集50万两商股,建厂房、收原料及作为营运资本。1897年,大生重订集股章程,向社会招股50万两,分5000股,还是进展不顺,上海方面只收到2万两,南通也不足6万两,离目标实在太远。
    在新任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刘坤一的过问下,这年8月11日,张謇和官商盛宣怀达成《通沪纱厂合办约款》,4万多锭官机对分,张謇领的一半作价25万两做为大生的官股(盛领的一半另在上海浦东办一家纱厂),大生的股本25万两也由神通广大的盛氏帮助筹集,这一条款白纸黑字写在合同上,签名的除了他们两人,还有见证人郑孝胥、何眉生。8月16日,江宁商务局和张、盛三方签署合同,张、盛分别在通、沪设厂。合同迄今还保存在大生档案中。可以说,到这一年,大生纱厂的筹办才进入实质性阶段。9月26日,“大生机器纺纱厂股票”开始发行,署名是“经理通州纱厂张季直”,因为盛宣怀承诺帮助筹资,所以票面上还印有他的头衔姓氏。当年10月17日,2万多锭官机由军舰运到南通,这批英国造的机器已在上海码头搁置5年之久,日晒雨淋,连包装木箱都破了,机器零件锈坏的占了十之三、四。光是搬运和擦锈就花去6000两。前来安装的英国工程师说,从来没看见过损坏成这样的机器。
    然而盛宣怀承诺的资金一直没有到位,张謇写了无数告急之书,几乎字字有泪,到*后一分也没有兑现。张謇大为恼火,一直不能原谅盛的言而无信。
    在筹办大生纱厂的过程中,*初的“通沪六董”中有人退出,有人因集股不力被撤,又吸收了几个人进来,*后参与建厂的4个通董比较得力,除了关庄布商沈敬夫,还包括木材商高清、典当商蒋书箴等,在唐闸买下厂基之后,他们垫出部分股金做建筑费,着手建厂。那个时代,人们对办新式企业没有认识,有了余钱或者买地,或者投入传统的典当、钱庄等熟悉可靠的行业去。办新式工厂集股困难重重,他们连当地慈善团体、道观有限的一点资金也吸收了,有时凑不了一股(100两),连半股也收,*小的一笔仅37两,半股都不够,只能算作存款。集股之难,可以想见。当时对大生集股帮助*大的是在外地为官的股东恽莘耘。
    1907年召开的**次大生股东会上,有股东提出质问,为什么股东恽莘耘跟办事人一样分红?张謇回答,股东分红当然不合章程,但是大生筹办的五年万分困难,恽先后帮助集股6万多两,1900年后大生渐渐稳定,恽又帮助集股6万多两,合计占了全部商股的五分之一,仅恽家两兄弟的投资就有3万多两,在个人股东中*多。张謇说,恽莘耘对大生并无特别的义务,对他个人却有赞助的感情。自1900年起大生有了余利,有股东提议应该给恽分红,他和各董事商议,有人觉得股东分红和厂章不合,他就提出把自己的总理红奖分出一半。沈敬夫说:“独苦总理不可,可分总理红五厘,董事四人合分一成酬之”。所以,恽的所得实际上是几个办事人个人给的,和厂章并无抵触。
    机枢之发动乎天地
    大生直到开机时,招股一直不顺,实收资本不足20万两,买地、建厂房,加上支付官利等其他开支,已用去19万两多,资金耗尽,每天仅收棉花一项就要1万多现金,只有靠借债一条路,可就是借债也难乎其难,无奈只有“尽花纺纱,卖纱收花,更续自转”。(因为没有流动资金,张謇一度想按50万两股本、年息8厘把厂租给朱幼鸿、严信厚,只是两人贪心太重、一再压价,没有谈成。)
    大生开机前后,张謇几乎天天在过“年三十夜”。他在外地,每次接到沈敬夫的告急信一筹莫展,不时在日记中感叹“通厂筹款,垂成而败”、“通厂筹款迄不谐”。他当时多数时间在南京主持文正书院,靠这份薪水养家,筹办的四年多时间,他未用过大生的一分钱,其他几个董事也是。他在上海奔走,*艰难的时候,旅费无着,“常常跑到黄浦滩对天长叹,看江也是长叹,眼睛里泪同潮水一样涌出来。有时候旅费不够,也卖过好几回的字,厂款分文不去动用。”
    1897年,张謇接连接到翰林院催他回京的三封函电,他曾写信对好友沈曾植说:“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1898年他到北京销假,正值百日维新,赶上恩师翁同龢被罢官,官场险恶难测,想起甲午年在大雨中跪迎慈禧太后那一幕,更是心寒。那一回,慈禧太后从颐和园进宫,恰逢暴雨,路面积水一二尺,文武百官都出城迎驾,个个匍匐路旁,衣帽尽湿,两膝泡在水里,顶戴上的红缨流下鲜红的水,其中有七八十岁的老臣。慈禧乘轿子经过时,视若无物。这件事给他很大的震撼,读书致仕,身居庙堂,难道就是做叩头虫吗?此次南下,他决心远离官场,“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实业的路无论多难,也要咬牙坚持下来。十多年后,他在1909年冬天对刘厚生说:“我早已想到假如我到北京做官,当然一无所成。”
    1897年冬天,张謇为大生起草的《厂约》开篇说:“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在他心目中,办厂就是有用之事,他为自己找到了读书人的报国之地,他兴奋难已,一口气给大生拟定多副对联:
    “生财有道,大利不言。”
    “通商惠工,江海之大;长财饬力,土地所生。”
    “秋豪太山,因多大而大;乐工兴事,厚其生谓生。”
    1899年5月19日,离大生开机只有4天,他派人过长江,到常熟请恩师、前户部尚书翁同龢写了一副对联,一直挂在大生的公事厅,现在仍由大生一厂保存:
    “机枢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
    1899年5月23日,经过44个月漫长的筹备,大生终于正式开机,两万纱锭只开足了9000锭,又到国外买了机器零部件,5个月后开到1.44万锭。
    大生开机,47岁的张謇内心自然很激动。要知道,这是中国人自办*早的纱厂之一,当大生筹办之初,全国商办的机器纱厂不过寥寥几家,到大生开车时也只有七、八家,集中在上海、杭州、宁波、苏州一带。
    大生成功的五大原因
    没有想到,大生纱厂开机**年就赢利了,在支付了官股、商股的四万多两官利后,还有78000多两余利。这一年虽然有八国联军进京,棉纱市场也受到影响。但天助张謇,大生熬过了严寒的冬天。原来收不起来的商股收齐了,当初写信给两江总督刘坤一诬告“张謇乱要钱,大帅勿为所蒙,厂在哪里,哪有此事”的浙江候补道朱幼鸿主动入股一万两。从此以后,大生几乎年年赢利。1903年外纱倾销,上海各纱厂都受挫,大生不仅获利,而且继续扩大规模,添了2万多纱锭,光是1905年这一年就“赚回了半个厂”,这一年虽发生了日俄战争,但南通销往东北的关庄布在600万匹以上。大生开足马力,日夜出纱,以满足当地织户需要。
    大生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南通一带的气候、土壤都适合棉花生长,向来有“种棉卖钱,胜过种稻贩盐”的说法。因为靠近原料产地,大生可以用优惠价格在本地收到*优质的棉花。很多年后,无锡公益工商中学学生参观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时看到,棉花交易以通州花为标准。大生利用地利,自己设门庄、分庄,还委托抄庄、下庄代收棉花,布下一张天罗地网。张謇和几个董事都出生农家,从小熟悉棉花的生长规律、年成丰歉,每当白露前后,外地“客庄”到来之前,他们就已派人到棉田去估计当年棉花产量等情况,做出相应的收花政策,或先发制人,或后发制人,或人舍我取,对本地棉花行情有很强的驾驭能力。1901年的《海关十年报告》中说,在苏州、杭州、宁波、南通的纱厂中,收益*好的是南通的大生,因为这个厂地理位置优越,靠近棉花产地,1901年已能发放7厘股息。1911年的大生已有4万枚纱锭,《海关十年报告》又有这样的论断,事实证据,靠近原料产地对该厂极有好处,当其他一些工厂无利可图时,这个厂还能给股东支付股息。
    第二,南通当地不缺熟练工人,寻常农家女孩十一二岁就会纺纱,唐闸一带妇女多是天足,能长久站立,“上工能远行,做工能久立”。只是大生招工时,当地妇女对进厂做工心存疑虑,因为有谣言说“工厂要用童男童女祭烟囱,女工要被洋鬼子割乳房”,因此开工前到上海招了一批熟练女工。张謇对于招聘上海工人不大乐意,担心带来商业化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认为不如招无锡人。他给沈敬夫写信说:“无锡工人甚好,毕竟锡厂习气少,可用。”“雇上海来人,本厂即须留心察看”。
    不过,当地招不到工人的情况很快改变,通海一带劳动力绰绰有余,有工钱赚,不怕没人。大生*初招了1000多人,以后纱锭增加,全厂工人日夜班三千多人,冷落的唐闸变得热闹起来。
    第三,南通的工资比上海等地要低得多,成人熟手每天工资*多1角(全国工人平均日工资要1.5到2角),固定工人两周发一次,学徒、职员一个月发一次。这样的廉价劳动力可遇而不可求。1904年3月20日,上海《中外日报》报道,内地人工较贱,原料方便,本轻利厚,本地穷人也可赖以为生,可谓一举两得。上一年上海各纱厂无不亏本,只有南通的大生纱厂盈利,就是明证。从1907年到1912年的六年里,工资在净产值中的比例,由16.4%下降到了6.4%。
    第四,南通地处长江北岸,在长江口和大海之间,三面环水,形似半岛,地理位置独特,战争一般不大会波及这里。产品可以就地消化,不用外销,南通以关庄布(也叫通州大布)驰名,这种手工织布结实、耐穿、御寒,深受东北人欢迎,织布需要大量比手纺纱合用的机纱。何况机器纺纱,一个工人可以抵得上五六十个巧妇。纺织专家李升伯说:“我发现南通的棉花是世界上*清洁干净的棉花,南通***的用12支粗纱织制的土布,是世界上*坚韧结实而且光滑滋润的布匹。”大生的机纱受本地市场青睐是可想而知的。1899年农历八月,工料总帐房给沪帐房的报单说:“此月纱未纺出已被卖客定去560箱。”在水陆交通都很方便的三圩镇等处,张謇安排开设了大生的零销点,直接出售小包棉纱,价格优惠,不按上海市场价。大生初创时的几个董事如沈敬夫、刘桂馨等本身就是关庄布巨头,都有传统商业经营的经验,重视经营,所以大生产品几乎不用考虑对外开拓市场,满足本地市场就已够它忙的。这是地利,在很长时间内都支撑着大生的兴旺。当然,利同时也是弊,使大生一直没有能建立起一个外部市场,进入竞争状态,本地市场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引发危机。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看到。
    ……
    目录
    我的追寻之旅
    近代企业家的五个来源
    外在因素:制度的不可抗力
    内部因素:企业家精神
    重温企业家的本土传统
    **章 《天地之大德曰生》——张謇与大生集团
    世界地图上的“唐家闸”
    “机枢之发动乎天地”
    大生成功的五大原因
    大生元老和张三、张四兄弟
    **次大生股东会
    江北“小上海”
    垄断:大生二厂、三厂和副厂
    “儒者本分”:通海垦牧公司
    “父教育”和“母实业”
    “得尺则尺,得寸则寸”:从立宪到共和
    “中国有力的实业家”
    名副其实“张南通”
    “一花一谢皆关心”
    “伶工学社”:五线谱上的毛笔和钢笔
    “南通模式”和**“千生”
    黄金时代的消逝
    大生失败原因:“二无二差”
    “即此粗完一生事”
    第二章 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荣氏兄弟和茂新、福新、申新集团
    申新搁浅:荣氏企业大危机
    实业部乘人之危:“可怜大王几被一班小鬼扛到麦田里去”
    四台石磨起家:从面粉开始
    “面粉大王”:“兵船”走向世界
    “纺织大王”:“从衣食上讲,我拥有半个中国”
    荣宗敬的四项原则
    雪上加霜:申新七厂拍卖风波
    落井下石:宋子文的如意算盘
    “劳工自治区”和“大无锡”之梦
    “爱国之心,未敢后人”
    “一生知已是梅花”
    “雄才创业”和“老成持守”
    “大迷”和“二迷”
    “有力量要贡献社会”
    “三足鼎立”
    绑架事件:宁可牺牲个人保全事业
    “我是事业家,不是资本家”
    第三章 书生之见VS发财之念——范旭东和《**黄》团体
    久大精盐公司
    军阀绑票勒索
    永利碱厂
    纯碱价格战:MBA教材的经典案例
    “永利是高明的灯塔”
    “当了裤子也要办黄海”
    亚洲**大厂
    “新塘沽”
    “谁人肯向死前休”
    三条自我约束原则
    社会的中流砥柱
    “三位一体”中的“李老太爷”
    “三位一体”中的“国宝”侯德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
    盛着塘沽沙的搪瓷杯
    第四章 一掷万金穆藕初
    “中国**人物”
    从德大、厚生到豫丰:“佩六国相印”
    纱布交易所:没有股份的理事长
    世界不问你是何人,只问你能做何事
    “手散黄金培国士”
    毕生*得意之教育事业:中华职业学校和位育小学
    情系昆曲
    倡斗黄头鸟
    从政非志趣所在
    “新兴商人派”代表
    延安统战对象
    苏州城外“穆家坟”
    第五章 《从一个变成两个、三个,越多越好》——刘鸿生和他的企业集团
    “O.S.的股票,如今不如草纸了!”
    “想利用口袋中的现钞做点事”
    “火柴大王”
    “象”、“马”、“龙”之争
    “煤业大王”
    “我并没有让我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筐子里”
    “企业大王”
    六个保镖和七只生鸡蛋
    点金石:经营之道与用人之道
    “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个人的才能”
    “在上海我是大老板,到重庆变成小伙计了”
    日落西山
    “我总希望把我的企业从一个变成两个、三个,越多越好”
    第六章 谁创造了《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卢作孚和民生公司
    宜昌大撤退
    药王庙创世纪
    小鱼吃大鱼的“卢作孚神话”
    大制度和小细节
    “公司魂”:民生精神
    朝会和《新世界》
    影响和帮助卢作孚的人
    “你的跟班比你穿得漂亮”
    没有私产的总经理
    读书和看戏
    “我从来不想过官瘾”
    “选卢作孚做行政院长吧”
    “这东西不男不女”
    “民生公司的股票交给**”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语
    中国现代工同业真正的本土源头在那些开创了各种新式工业的民营企业家身上,张謇、荣氏兄弟、范旭东、穆藕初、刘鸿生和卢作孚,正是他们代表了近代工商业的方向。
    商之大者,为国为民,一群以实业报国为终生理想的大商人,铸就了现代工商业的传统和灵魂。
    掀开历史的一层层帷幕,这些曾叱咤风云大半生的企业家们,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个极富个性特征的传统。张謇创造的“南通模式”,造厂力求其快的“荣宗敬速度”,小鱼吃大鱼的“卢作孚神话”,“**黄”的团队精神,穆藕初引入的科学管理法,刘鸿生用西方谚语概括的感悟式格言……这一切都是中国企业史上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的魅力,是后世企业家值得珍视的遗产。
    现代工商业真正的本土源头不在“红顶商人”胡雪岩身上,不在曾经辉煌一时的晋商与徽商身上,他们都只悬传统农业文明的产物,身上还没有笼罩近代的曙光。这个根也不在洋务运动后期崛起,曾在晚清中国盛名显赫的盛宣怀、唐廷枢等人身上,他价或是官商,或悬买办,*终未能超越身份的限制,踏入现代的门槛。这个根在那些开倒了各种新式工业的民营企业家身上,张謇、荣氏兄弟、穆藕初、范旭东、卢作孚和刘鸿生,正是他们代表了近代工商业的方向。
    “他(张謇)尽毕生精力搞起来的通州工业**之发达,足以证明他是中国有力的实业家,再加上他的才学和声望,他今后将会活跃在中国的政界或实业界的。”
    “荣宗敬兴办实业,历数十年,功效昭著,民生利赖。是次日军侵入淞沪,复能不受诱迫,避地远引,志节凛然,尤堪嘉尚……”
    “我们(范旭东)办实业的人,要具有世界的眼光和为人类服务的精神,我们为救**的危亡而办实业,在环境许可之下,不问事业的大小,努力地往前干去。”
    “以外貌言,无有知其(穆藕初)为中国之棉业大**。君为人和蔼,交友以信,举止正大,见识宏远,中西人士无不乐于相处。噫!如君之才高德备,诚可谓中国**人物矣。”
    “我(刘鸿生)的全部理想,只是为了发展民族工业。我总希望把我的企业从一个变成二个、三个,越多越好。”
    “卢先生(卢作孚)是中国一位大事业家,一手经营北碚,艰苦缔创并主持民生公司。卢先生简单、朴素、刻苦、笃实,不铺张,不夸大,充分表现了中国事业家的风度,其气魄已先声夺人。”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