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研究

  • 作者:张春香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60985
  • 出版日期:2007年03月01日
  • 页数:363
  • 定价:¥26.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在中国近代史上,章太炎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人物。有人说,在清末民初林林总总的风云人物中,没有谁比章太炎更富于人格魅力了。本书从五个章节提示了章太炎的道德哲学,即:“虚无之道”——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本体论;“依自不依他”——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原则论;“大独”——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人格论;“菩萨行”——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修养论;“儒行”救国——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实践论。书稿以“依自不依他”为主线,从“真”与“俗”两个不同的层面来理解和把握章太炎哲学思想的内在统一性、主体性和道德倾向性等三个主要特征。
    文章节选
    **章 “虚无之道”——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本体论
    ……
    第二节 “虚无”即方法
    章太炎借用佛教“三自性”理论,在批判前人本体论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虚无”本体论,同时指出“虚无”本体既不是实有,也不是**的、消极的空无,其实,正如上节所述,“虚无”还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否定性力量,是一种方法论。
    一 从“流转真如”论“虚无”即方法
    《佛性论》说: “佛性者,即是人法二空所显真如。”“真如”,《大乘起信论》又称“如来藏”、“如来法身”,中观学派和般若各家称“性空”、“诸法实相”,法相宗称“识”,即“唯识实性”、“圆成实性”,均有本体之义。“人法二空”指“人我执”(或“我执”)和“法我执”(或“法执”)虚无化,回归主客不分、物我合一之本原的过程。
    章太炎使用“真如”一词的频率比较高。《唯识三十颂》说真如即是唯识实性:“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唯识实性即“三性”中的“圆成实性”,章太炎说:“真如即是惟识实性,所谓圆成实也。”“圆成实性”是法相唯识宗对宇宙万物之本原的特称,真如也是对宇宙万物之本原的通称。《成唯识论》(卷九)说:“‘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章太炎说:“浮屠言真如者,《成唯识论》云:真如即是唯识实性。以识之实性不可言状,故强名之日如。”我们认为,章太炎在这里提到了真如本体的不可言说性。在对万事万物进行综合与分析所使用的语言现象中,“真如”因其不可言说,因而是无自性差别的,按照“三无性”理论,真如是胜义无性。但如果不用语言来言说“真如”,不硬性地界定“真如是什么”,那么“真如”又确确实实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万事万物因其而成为万事万物,“真如本识非因缘生”,“真如本识无有缘起”,因此,“真如”又是自在地存在的,是有自性的。虽然我们不可能追问“真如是什么东西”,但我们可以在章太炎“三自性”理论的框架中来动态地考察“真如是何以成为真如的”。
    ……
    目录
    丛书总序
    序一
    序二
    引言 章太炎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 章太炎哲学的内在统一性
    二 章太炎哲学的主体性
    三 章太炎哲学的道德倾向性
    **章 “虚无之道”----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本体论
    **节 “虚无”即本体
    一 从“三自性”论“虚无”
    二 “虚无”即“非有”:“群动冥生,非有为之元本者”
    三 “虚无”不等于“空无”:“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第二节 “虚无”即方法
    �� 从“流转真如”论“虚无”即方法
    二 从“心斋”论“虚无”即方法
    三 从“丧我”论“虚无”即方法
    四 “虚无”本体论:一种方法论式的现代否定本体论
    第三节 “虚无”与道德
    一 虚无与自由
    二 自由与平等
    三 自由与责任
    四 自由与善恶
    小结
    第二章 “依自不依他”----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原则论
    **节 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不依他力”
    一 废除“前识”
    二 排摈“天”
    三 否定“鬼神”
    四 反对“偶像崇拜”
    第二节 突显个体的道德主体性
    一 “成心”与“真心”
    二 “幻我”与“真我”
    第三节 实现群体的道德主体性
    一 以国粹激发民众爱国情感
    二 以宗教发起民众道德信心
    小结
    第三章 “大独”——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人格论
    **节 人格与人性
    一 主体性道德人格
    二 人性论
    三 人性善恶与人格独立
    第二节 主体性道德人格论:“大独必群,群必以独成”
    一 “小独”与“大独”
    二 “大群”、“小群”与“大独”
    三 古今人之“大独”
    四 章太炎与“大独”
    第三节 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
    一 先世遗教:“未尝拜谒他人门墙”
    二 师道传承:“行义卓绝”
    三 独行之路:“**忍垢以图之”
    小结
    第四章 “菩萨行”——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修养论
    **节 “菩萨行”之基本内涵
    一 道德修养行为层面的“菩萨行”
    二 道德修养过程层面的“菩萨行”
    三 道德修养方法层面的“菩萨行”
    第二节 “菩萨行”之主要特征
    一 入世修证重于出世修证
    二 利他重于自利
    三 中土圣贤即大乘菩萨
    第三节 “菩萨行”之现实意义
    一 “菩萨行”与佛教内部的道德改造
    二 “菩萨行”与革命道德
    三 “菩萨行”与生命主体的超越性意识
    第四节 “菩萨行”精神之践行:“志在流血,性分析定”
    小结
    第五章 “儒行”救国——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实践论
    **节 “儒行”之意蕴:尚气节、重力行
    一 刚性的、依自的儒家道德
    二 为伸张正义而蹈厉敢死的游侠风范
    三 一种本原性的道德意志力量
    第二节 “儒行”之提倡:“求国势之强,民气之尊”
    一 “起痿痹,振罢软”
    二 “(中国)发愤而为雄,而后以邻国犄角为可恃”
    第三节 “儒行”之实践:“力行以成人”
    一 “必不委曲迁就,自丧名检”
    二 “悖悔学人,保国学于一线”
    三 “一息尚存,必随全国民众为执事后盾”
    小结
    结语 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的历史地位
    一 前辈学人对章太炎哲学思想的影响
    二 西方哲学对章太炎哲学思想的影响
    三 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的现代价值及其缺失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