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共产主义信仰在苏联的巩固和扭曲
二斯大林模式的实践及其思想效应
列宁去世后,作为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继任领导人,斯大林很快宣布停止实行新经济政策,到30年代,形成了同新经济政策迥异的斯大林模式。关于这一模式的评论已汗牛充栋。本文无意再去评论,只是从政治信仰的视角,简要勾画出这一模式对苏联人政治信仰的影响。从总体来说,这一模式既巩固了共产主义信仰,也扭曲了共产主义信仰。
(一)斯大林模式的实践绩效与政治信仰的巩固
由于政治和组织上的胜利,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成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模式,即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是通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大清洗运动而形成的。
根据斯大林的理论,苏联的经济建设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而展开的。实现工业化,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没有现代化大工业,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列宁在世时,就十分强调工业化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还提出了一个**的公式:共产主义一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因此,在斯大林经济理论中强调工业化,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能否建成的一个条件这当然是正确的。问题在于,在一个经济落后、财力和物力极度匮乏并且在资本主义包围中走上社会主义的农业**来讲,通过什么样的道路实现工业化?苏联的工业化是否要走西欧工业化的老路?斯大林作出了分析。他指出,苏联工业化首先是出自苏联独立自主的需要,走西方老路就永远也摆脱不了附庸地位,因此,苏联工业化必须走一条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殊道路。这条道路的特殊性就在于:(1)社会主义工业化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始,而不应重复西方从轻工业开始的老路。从轻工业开始,这是漫长的需要数十年至上百年的工业化过程。当时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决定了必须从重工业开始以缩短时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如果这件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2)高速度。尽快缩短差距,“我们比先进**落后了50年到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3)高积累。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苏联不能走资本主义对外掠夺的路子,只能依靠内部积累,达到工业化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