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凡高的遗言(新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凡高的遗言(新版)

  • 作者:(日)小林英树 刘涤昭 康平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3361359
  •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01日
  • 页数:250
  • 定价:¥24.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他是专业画家,有**,一幅凡·高**的素描突然映入眼帘,他当场就认定那是赝品。接着,就像被附身一般,他开始研究这幅画的由来,远赴巴黎、荷兰等地,看遍凡·高的真迹,用专业知识拆穿这幅画的伪装。然后,他从这幅画的可能伪作者以及凡·高书信等资料,配合凡·高临终前的两幅画,推演出凡·高的自杀真相。
    文章节选
    **章 巴黎-阿姆斯特丹
    没有寄到的信
    1888年10月20日左右,凡·高从法国南部的阿尔(Aries)寄了一封信去布列塔尼,收信者是高更。
    可是,载着凡·高信函的火车,正好在半途和高更搭乘前往阿尔的火车交错而过。结果,这封信落到了高更离去后仍留在布列塔尼的友人贝尔纳(Emile Bernard)手上。
    假如没有这样的阴错阳差,高更顺利收到这封凡·高的信,就不会产生我接下来要揭露的这幅赝画了。
    1911年·巴黎
    凡·高死后21年,也就是1911年,凡·高的书简集终于由巴黎的波那尔出版,让世人得以一窥堂奥。在此之前,媒体虽曾介绍过凡·高书信的片段,但直到此时,人们才首度看到比较完整,称得上是书简集的东西。
    不过,它和我们熟知的《凡·高书简全集》不同,乃是贝尔纳本人将凡·高寄给他的信略事整理后集结而成的小册子。里面的信函,除了一封凡·高在巴黎时寄出的信,其余都是1888年3月到1889年12月间,也就是凡·高移居阿尔后的一年半期间所寄的。
    贝尔纳比凡·高小15岁,是凡·高在巴黎结识的画家。初见面时,贝尔纳是个不满20岁的毛头小伙子,因此凡·高在信中,多半是谈一些他对绘画以及过往画家的看法,或是提出一些建议。
    这本寄给贝尔纳的信所集结成的书简集,包含寄给高更的那一封,总共收录了22封信。目前它和凡·高写给弟弟特奥的650多封信,以及写给在荷兰时的老友拉帕德(G.A.Riddervan Rappard)的信等等,一同被汇编在《凡·高书简全集》中。
    贝尔纳的举动意义深远,因为在此之前,尽管周遭人翘首企盼,一再催促,特奥过世后负责管理凡·高书简的特奥之妻乔安娜(Johanna Van Gogh-Bonger),却一直未订出具体的出版时间,直到贝尔纳的举动促动了她。
    而贝尔纳出版的书简集中,收录了那封凡·高寄给高更的信,显示贝尔纳收下那封信之后,就这样将它留在身边了。
    高更当时和贝尔纳、拉威尔等人在布列塔尼的阿望桥共同生活、作画,当凡·高的这封信到达布列塔尼时,恰巧高更已经出发去找凡·高了。
    这幅素描(图1),就是画在凡·高从阿尔寄给高更,而由贝尔纳收到的那封信中。内容只是将《凡·高阿尔的寝室》(以下简称《寝室》)这幅油画的构图,简单明了地画在便笺狭小的空白处。
    但是因为贝尔纳一直保管着这封信,并未交给高更,因此这幅素描就在1911年,随着贝尔纳出版的凡·高书简集,首度公之于世。
    而早在八年前,高更就已经在南太平洋的马克萨斯群岛丧生了。
    1911到1914年·阿姆斯特丹
    贝尔纳的书简集出版三年后,1914年1月,特奥的妻子乔安娜通过荷兰的出版社,以荷兰语出版了《凡·高书简全集》。
    凡·高的书信涵盖了三种语言:母语荷兰语、移居巴黎后学的法语,以及在英国用的英语。由此看来,凡·高似乎是个立刻就能适应新环境、语言能力很强的人。
    乔安娜在她出版的《凡·高书简全集》初版序言中表示,当她于1889年4月,成为“特奥的年轻妻子”,搬进他们的住处时,特奥的书桌抽屉就已塞满了凡·高的来函,可能跨时17年,将近六百封。
    虽然只隔了一年三个月凡·高便自杀身亡,但这段期间,凡·高又写了60多封信给特奥,或特奥及乔安娜两个人。乔安娜形容这一年多的变化说:“这些笔迹独特而让人深感亲切的黄色信封,数量与日俱增。”
    乔安娜表示,她曾和特奥讨论出版这些书信的事,不料特奥在“开始着手执行”之前遽然病逝。她还说:“特奥死后又过了将近24年,我才顺利地将这些书信公开印制出来。”
    除了整理没有日期的书信旷日费时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阻止我更早公开他的信函。我认为,在凡·高投注毕生心力从事的工作受到肯定、获得应有评价之前,让人们把注意的焦点转移到他的人格上,是不适当的”。
    *后她归结道:“希望大家能心怀体谅地读这些书信,这才是他的人格真正被接纳、理解的时候。”
    1913年12月,在即将出版凡·高的书简集之前,乔安娜执笔写了一篇堪称是凡·高传记的文章《追忆文森特·凡·高》(以下简称《追忆》)。
    这篇以“凡·高这个姓,可能源自德国边界一个名叫‘高’的小镇”破题的作品,说得上是乔安娜的精心杰作。她归纳了从特奥和凡·高的母亲或妹妹等人听来的讯息,参考凡·高写给特奥及其他好友的书信等周边资料,完成了这篇记叙。
    后世研究凡·高的人所出版的众多传记,基本上都是以这篇《追忆》为基础来撰写,因此也可以把它视为凡·高传记的原典。
    接着我要根据这篇文章,依序简介凡·高从出生到1888年离开巴黎、前往阿尔的历程。
    从1888年2月以后,到1890年7月自杀身亡的这段期间,是本书的时问舞台,相关讯息后面的章节会提及,在此不多赘述。(以下内容基本上是顺着《追忆》的记载来介绍,引用自《凡·高书简全集》的,会加上“
    1873年特奥也进入古比尔美术店[布鲁塞尔]工作,年仅15岁。《追忆》中引用特奥母亲的信函,显示她对孩子如此年少就必须外出工作颇感疼惜。
    “特奥我儿,你已经15岁,是个大人了……”
    凡·高20岁,转调到伦敦。[荣升]
    1874年7凡·高21岁,对房东的女儿情愫暗生,向其告白被拒[初恋],深受刺激。7月返回荷兰,之后又和大妹日到伦敦。因为无法专心工作,10月被转调到巴黎.但仍无法忘情,12月又渡海返回伦敦。
    1875年凡·高22岁,奉命常驻巴黎,并被指派到画廊工作。逐渐对画商这一行失去兴趣,整日在蒙马特的斗室里和朋友勤研《圣经》。
    12月,在画廊*忙碌的时期擅自返回荷兰。
    1876年4月1日,和古比尔的后继者波索详谈后遭到解雇。凡·高23岁,[结束了前后长达八年的画商工作]。
    4月,在英国的拉姆斯盖特(Ftamsgate)一间由史托克先生主持的学校谋得一职。供应食宿,但不支薪。[文中并未说明他的工作内容,但其实是负责向学生收取学费。这段时间,他经常在伦敦东区走动,看到人们悲惨的生活而感到心痛,设法安慰那些不幸的人。7月,史托克将他解雇。]
    之后,凡·高又在卫理公会的琼斯先生手下找到了新工作[助理牧师]。但圣诞节返回荷兰后,便再也没有回去。
    1877年1月,24岁。靠着文森特伯父的关系,在多德瑞克(Dordrecht)的书店谋得一份差事,但没多久就辞职了。5月,他前往阿姆斯特丹,借宿在担任海军造船厂厂长的伯父家,希望正式开始研习神学。但因必须花费七年时间才能取得资格,又得准备和传福音毫无关系的拉丁文文法或写作练习,他几乎无法忍受。当时担任凡·高古文教师的孟德斯博士,在凡·高死后20多年写了一篇个人回忆,追想过去教授凡·高的情况。《追忆》中也引述了其中一段话:
    “文森特外貌独特,神经质而迷人,学习意愿热切,自律甚严且容易自责,完全不适合中规中矩的学习。”
    1878年25岁。7月,放弃研习神学。[他始终只想。]于是,7月他和父亲一同前往比利时。
    (8月下旬,他抵达布鲁塞尔的学校。这间学校才刚成立,只有三个学生……他年纪*大……因为服装举止怪异,经常被人嘲笑。他缺乏即席讲道的能力,只好照本宣科。但学校对他*大的不满是,他“不顺服”。>
    研习期间结束,凡·高却未被任命为传道人。
    1879年1月,26岁,凡·高自行前往比利时的矿区波里纳日(Borinage),之后获得六个月的短期委任,月薪50法郎。后来,当地的传道委员会无法接受凡·高超乎常情的传道热情和牺牲奉献,解聘了他。凡·高不得已,只好自费留在当地。(他的信中不再引用《圣经》,信仰似乎急遽消失。]没有任何固定的经济来源,从1879跨越到1880年的那一季严冬,凡·高度过了。
    1880年春天,27岁的凡·高回到荷兰的埃滕(Etten)。入夏之后,他又再度返回波里纳日,住在矿工德克鲁克家中。在这儿,他开始素描矿工的生活样态,并临摹米勒的画。[长达三年以上对传道的热情和错误尝试在此告终,凡·高展开了前后十一年的画家生涯。]
    10月,他前往布鲁塞尔,通过特奥的介绍,认识了在比利时的美术学院就读的拉帕德,两人成为好友。这段友情持续了五年,。凡·高没有进入美术学院就读,而选择了自学。他研习解剖学,描绘人物,(并且曾以两小时一块半法郎的代价,向一位落魄画家学习远近法>。
    1881年28岁那年春天,凡·高从比利时回到父母亲居住的埃滕,度过了一段短暂的幸福时光。当时.他的表姐新寡,也来埃滕避暑,凡·高疯狂地爱上了她,但却遭到断然回绝。[第二次恋爱](使他对俗世的一切野心尽失,自此放弃出外工作谋生,单为作画而活。>
    11月,(他和父亲大吵一架,离开埃滕,前往海牙>,寄居在表兄弟毛沃家中。毛沃也是一名画家。
    1882年凡·高29岁。1月,他结识了疾病缠身的妓女克丽斯汀。(一方面出于怜悯之情.一方面也为了填补自己空虚的生活,凡·高收留了她。)[**的石版画《忧伤》,就是以克丽斯汀为模特儿画的。另外几幅动人的作品,像《停车场的少女》、《风中的女孩》等,画的应该是克丽斯汀的女儿。]
    1883年30岁。夏天,在特奥的劝说下和克丽斯汀分手。
    (对凡·高来说,放弃自愿承受的重担,将可怜的她交给命运,是极其痛苦的决定。直到*后他仍替她辩护.用崇高的借口遮掩她的过错。他说:“她从来没有体验过善良的滋味,又怎么变得善良呢?”>
    9月,离开海牙前往德伦特(Drente)。
    12月,返回纽恩南(Nuenen),在牧师馆和双亲同住。[同年,高更35岁,辞去银行的工作,专心投入创作。]
    1884年凡·高31岁。和住在牧师馆隔壁的三姊妹之一结交,甚至论及婚嫁。两入的感情*后以女方自杀未遂而告终。
    (她较凡·高年长,才貌平庸,但心思灵巧善良。)[她名叫玛格特,比凡·高大10岁。]
    1885年[凡·高殚精竭虑地作画,主要作品为织工系列、静物和农夫的脸,等等。]
    3月,父亲遽逝。
    5月,完成《吃马铃薯的人们》。[纽恩南的神父禁止教区居民担任凡·高的模特儿。]不得已之下,凡·高在11月移居安特卫普(Antwerp)。由于母亲也必须离开纽思南,因此只好将凡·高的作品和家中其他杂物,寄放在某位木匠家。几年后,这位木匠把所有东西卖给了收旧货的。
    《追忆》中摘录了一封特奥在10月写的信,显示他对凡·高的支持:
    “我认为他(凡·高)很有才华……他在世上的成就,大概会和海耶达尔一样吧。不为大众所了解,却受到少数人的真心肯定与欣赏……照我来看,这就足以报复其他那些憎恶他的入了。”
    1886年1月,进入安特卫普的美术学校就读,但旋即离开。3月间,突然前往巴黎投靠特奥。凡·高年届33,在费南德·科尔蒙(Fernand Cormon)的画室待了一段时间,等到6月,特奥在蒙马特租了一间较大的公寓,凡·高得以拥有自己的画室之后,就没有再去那儿了。
    [在巴黎一下子邂逅了许多人与事,让凡·高兴奋不已。不到两年之间,他看到了印象派、浮世绘、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和蒙吉梭利,也结识了劳特累克(Henride Toulousel Lautrec)、贝尔纳、高更、修拉、西涅克(Paul Signac)、吉约曼、毕沙罗、塞尚和唐居伊(Julien Tanguy)老爹等人。因为和特奥共同生活,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书信来往,在此暂时中断。]
    1888年2月,35岁的凡·高只身前往阿尔。
    [凡·高的画家生涯,涵盖了在荷兰、比利时的六年,巴黎的两年,阿尔的一年,圣雷米的一年,以及在巴黎近郊奥维尔的短短两个月。来到阿尔之后,他再度开始和特奥通信。]
    1890年7月27日,凡·高企图以手枪自戕,29日黎明去世。
    1891年1月21日,特奥死于荷兰。
    脍炙人口的凡·高作品
    (凡·高在比利时的矿区真正开始创作)1880
    《忧伤》(素描)(海牙)1882
    《吃马铃薯的人们》(努昂)1885
    (在巴黎度过两年,邂逅印象派)1886年3月至
    1888年2月
    《阿尔附近的曳桥》(阿尔)1888
    《拉克劳平原的丰收》1888
    《向日葵》1888
    《黄色小屋》1888
    《寝室》1888
    《割耳自画像》1889
    《系杉》系列(圣雷米)1889
    《圣保罗疗养院后的麦田·收割》1889
    《橄榄园》系列1889
    模仿米勒等人的油画多幅1889至1890
    《奥维尔的教堂》(奥维尔)1890
    《乌鸦麦田》1890
    凡·高的杰作当然不止于此。这些只是提起凡·高时,大部分人可能想到的作品,而这些不同时期的作品,也颇能展现凡·高的可观之处。
    当然,探索这些作品背后凡·高的心魂所系,以及里面所涵盖的象征意义或特殊寓意,又会为每一幅画增添新的趣味。凡·高的作品除了能带给人造型上的感动之外,也能提供看画的人自由想像的乐趣。
    为了让大家了解前面列举的作品是在什么时候描绘的,我试着按照内容,将凡·高的作品大致分为五个时期:
    褐色的荷兰时期 如同行经漫长隧道的摸索期,也是酝酿凡·高的土壤。
    巴黎时期 发现自己所生存的印象派时代。
    阿尔时期 领略浮世绘的精髓,确立了光耀独特的凡·高造型世界。
    圣雷米时期 倾向将视线转向内面,造型强烈展现心灵光景。
    奥维尔时期 追求绘画的全新境界与可能性。
    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凡·高脍炙人口的画作,几乎都是在生涯的*后两年所画的。
    目录
    前言
    **章 巴黎——阿姆斯特丹
    没有寄到的信/1911年·巴黎/1911到1914年·阿姆斯特丹/根据《追忆》所列的凡·高年表/脍炙人口的凡·高作品
    第二章 1888年 夏-秋·阿尔
    凡·高与高更/庞大的生活开支/从《向日葵》到《寝室》
    第三章 凡·高的《寝室》
    修拉与《寝室》/浮世绘与《寝室》/透明画法与《寝室》/透视图法、印象派与《寝室》/凡·高的复制画/赝画的定义/赝作素描
    第四章 赝画的论据
    有纵深的细长房间/没有意义的虚线/向右后方倾斜的正面墙壁/正面墙上的窗户微开/不同的空间/构成画面的各种要素/家具的配置/垂直的动态/地面上的等边三角形/前后两把椅子/椅子的小技法/平行四边形的桌面/放在地上的脸盆/比例不同的床/窄壁上的长镜和宽壁上的方镜/画**的帽子/挂物架上方的画/右侧墙壁/赝画
    第五章 1890年 奥维尔
    两幅《杜比尼花园》/黑猫及其消失
    第六章 向往北方
    心灵受伤的不死鸟/暌违两年的巴黎/奥维尔:凡·高*后生活的地方/潜在的危机/凡·高的回信
    第七章 7月6日以后
    紧急召唤/7月6日发生了什么事?/凡·高翌日写的信/三四天后凡·高写的信/乔安娜被遗失的信/凡·高回复乔安娜的信/深沉的失落感/给母亲的绝笔/下落不明的另一封信/特奥的*后一封信/我以画家身份离去,永远与你们为伴/未寄出的信/凡·高寄出的*后一封信/凡·高的泪水
    第八章 乔安娜的功劳
    乔安娜的成长背景/蜕变成勇敢的女性/了解凡·高的伟大与崇高/消失的第二任丈夫/双重性格/乔安娜对7月6日的描述/看不透凡·高的内心/难以承受的重负/捏造死因/一切不过是梦/两个坟墓/支撑乔安娜的力量
    第九章 赝画作者的真正身份
    犯人X/乔安娜的面子/极其相似的精神构造
    终章 凡·高的遗言
    后记
    编辑推荐语
    熔推理激情与艺术洞察于一炉,作者从一幅赝画着手,以画家之锐眼剥开其层层伪装,却推演出凡·高的自杀真相。本书荣获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
    比推理小说更令人战栗,令推理作家脱帽致敬的纪实力作!
    ——《朝日新闻》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