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考古文学
QQ咨询:
有路璐璐:

考古文学"南洋"--新马华文文学与本土性

  • 作者:朱崇著
  • 出版社: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 ISBN:9787542628664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421
  • 定价:¥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朱崇科的南洋文学论述的出现,将颠覆与解构中国**代的世华文学研究。《考古文学"南洋"》作者亲自到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从事有系统的研究,对文学的地图与发展有全盘的了解,而且与作家也有近距离的接触。 这本论著除了重溯系谱之外,还把文学作品与理论还原到原来产生的文化土壤上,从当地华人及其他族群的文化属性来论述。本书突破传统文学史研究写作方式,从文本细读开始,精读文本之后才演绎出其他理论来,作者把一本本书、一个个的作家评论一番,逐渐形成一己的观点,因此之故,这本大书取名为《考古文学“南洋”》。
    文章节选
    (二)对立与兼容的辩证。
    本土性是不断发展的概念,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兼收、融合异质性的过程。
    1.从中国性到本土中国性。毋庸讳言,在本土性和中国性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张力关系。一方面,为了形塑区域华文文学的主体性,作为占据主导地位的而且中国**色彩明显的中国大陆的中国性往往具有霸权和遮蔽作用,但同时,作为文化的母体载体,文化中国却又是区域华文文学不可忽视的汲取资源。这样就形成了一方面要警惕其暴力倾向,而另一方面又要批判吸收的复杂局面。
    但耐人寻味的是,此中却也包含了从中国性到本土中国性的转变过程。也即,在文化中华的宏大视野底下其实也包含了不同区域各种各样对中国性的反思、塑造,渐渐地,这种带有本土意味的中国性也就成了本土中国性。我们不妨以马来西亚**诗人吴岸(1937 )的一首诗作进行分析。
    班兰(Pandan)无疑是这一嬗变的*佳纪录。在《搬家》中,吴岸写道,“她已缓缓下车/踱到泥沟边/两手用力/把一丛‘班兰叶’拔起/‘孙儿/把这叶子带到新家/种在后园里/每年端午节/留着包粽子”’。从中国故土的芦苇叶、荷叶等到马来西亚的班兰叶,通过本土植物的上升,在务实的现实考虑之外,吴岸相当细致和微妙地刻画了植物意象中中国到本土的内在嬗变。
    2.异族性或他者。毋庸讳言,在华人和不同区域多元种族和文化语境中的主流民族往往可能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这种紧张甚至因为政治而牵涉到了文化的冲突。但是,文学本土性却要尽量跳脱机械的对抗。毕竟,本土性本身也包含了异族性/他者对其自身中华文化的耳濡目染与渗透。 一、挖掘文学南洋的机器怪手
    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担任教授与系主任期间,发展出一个大胆的理念:从中国引进一批**的研究生,给予优厚的奖学金,希望他们以学术专业的精神,以中国**文化的边陲的特殊思考,研究中国文学与文化,同时行有余力,再开拓东南亚华文文学与文化研究,尤其后者,在新加坡研究这个领域课题的优势,在欧美或中国任何大学都无法相比。
    我更希望他们再稍微走出中国的文化政治**,但又不像欧美学者中断或在中国文化政治真空里研究。我不断地说服他们,在新加坡的中文系可以开拓到目前中国*需要的知识,这是一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就如早年到南洋垦荒的中国人,*富有的,便是开采地下的矿产的人。今天物产都被开发了,但在知识创新的新世纪,*值钱的还是新知识。太多珍贵的知识仍然埋藏在地下,等待挖掘出来。东南亚的华文文学与文化,必将成为重要的学术领域,不出几年,必有权威学者出现。
    朱崇科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我所赏识的被引进的外来人才。他得到优厚的博士生奖学金,在我的指导下开始撰写博士论文,就是目前已出版的《张力的狂欢--论鲁迅及其来者之故事新编小说中的主体介入》(上海三联书店,2006)。
    目录
    序一
    序二
    上编 本土(性)谱系学与理论建构
    绪论:文学空间诗学与区域特质
    一 本土的嬗变:从概念纠缠到意识形态集结与文本呈现
    1.1 本土意识的萌蘖抑或“起源”语境——论邱菽园诗作中的本土关怀
    1.2 本土蜕变:载道的艰难与自我的张力——论1920—1940年代的文学本土变迁轨迹
    1.3 无心插柳中的参与与形塑——论“反黄运动时期”通俗小说的本土传递
    2.1 (被)“延异”的本土现代性——论陈瑞献小说与诗歌的本土意义
    2.2 暴力书写:在纤深与狂放之间——以《红高梁家族》和《天国之门》为**
    2.3 淘气的认真与“珍重的平凡”——论蔡深江的文字倔强及其本土搜寻
    二 本土的流动与辩证
    3.1 本土楔入:可能与限定
    3.2 建构马华文化/文学——试析马华文化(学)本土性的建构策略及其限度
    4.1 当移民性遭遇本土性——以《乌鸦》与《我这滥男人》为例论本土的流动性
    4.2 复活区域华文文学本土性:活力及限度——以新马华文文学为例加以说明
    下编 个案分析中的本土深化
    导言
    三 本土意象本土话语
    5.1 后殖民本土:去殖民化和回归本土——论王润华的热带丛林和南洋水果
    5.2 如何本土:无意识/有意识的辩证——论吴岸诗歌中的本土植物
    6.1 认同“点染”与本土强化——论新华文学中的鱼尾狮意象
    6.2 游移的“恶”托邦——论《吉陵春秋》中的旅行本土
    6.3 雨林美学与南洋虚构:从本土话语论张贵兴的雨林书写
    四 本土视维
    7.1 在慢性症候分析之上——以《边缘意象》为**论郭宝岜的本土收放
    7.2 新加坡突围:困顿与“戏”斗——英培安戏剧中的本土企图
    7.3 琐碎的凝重:“自反性”本土书写——论希尼尔的本土事件/视界
    7.4 开放实用主义的调适及其限制——杨松年新马华文文学研究的本土视野
    结论与余论
    附录
    1 从概念批判到本土关怀——略论世华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2 区域华文文学:离散中国性与流动本土性——《本土性的纠葛》台北新书发布会上的演讲
    3 诗学抵抗:悲壮而沉重的文学肉身——评《南方喧哗一一马华文学的政治抵抗诗学》
    4 阅读·越读·悦读——品尝小说的三种境界
    5 谁的东南亚华人/华文文学?——命名的后殖民主义批判
    6 发异声于“新”邦——读冼文光著《柔佛海峡》
    7 自由出入内外:阅读马华文学——访中山大学朱崇科副教授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