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金融机构改革:理论、路径与构想(金融体制改革与货币问题研究系列专著)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金融机构改革:理论、路径与构想(金融体制改革与货币问题研究系列专著)

  • 作者:唐旭 丛书 王广谦
  •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 ISBN:9787504946621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293
  • 定价:¥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国金融机构改革:理论、路径与构想》一书试图从30年的中国金融改革中寻找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首先阐述了金融业作为整体的改革思想,提出了金融改革的总体构想;然后依次研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保险、农村金融体系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对基本理论与大量研究成果文献进行综述外,对相关行业30年的改革作了概括性描述和总结,根据相当充分的数据对该行业的现状展开分析,包括国际比较分析,找出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改革的建议。
    文章节选
    *能体现危机与金融改革关系的事件,莫过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全球金融危机。在那场危机中,绝大多数金融机构未能幸免。危机造成大量金融机构倒闭,金融市场一片萧条。经济凋敝,失业遍地。痛定思痛,改革当时不适当的金融体系与业务成为必然的选择。于是,一系列新的法律出台,1933年美国的《银行紧急救助法》、《联邦证券法》、《1933年银行法》等法律的颁布使美国银行体系和证券交易体系发生重大变化,确立了美国金融业延续近70年的基本模式。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在90年代长期停滞不前,日本的银行业因此积累了大量坏账,*终导致日本银行在90年代末的改革。过去十年中,日本所有的城市银行都经历了至少一次重组,形成了现在的四大金融集团,并对外开放了金融市场。改革的结果是,银行的不良资产减少,新资本大量进入,日本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得以改善。当日本邮政储蓄改革在国会通不过时,日本首相甚至以解散国会为手段来强制推行,这在金融改革历史中是极其少见的。 现代国际金融体系一方面由于国际化进程加快,资金交易与资金流动的量和速度都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产品创新对冲掉一些风险,使全球市场保持了相对稳定。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资金流动的趋利性,在缺乏有效制约的情况下,国际游资对某一市场的冲击容易导致全球性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了教训,使亚洲**(对金融的理解还不深刻,对金融工具的使用还不熟练的新兴市场**)重新注视一个**和经济体中的金融体系与金融结构问题。而现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会不会演变为一场冲击全球金融体系的危机,还是一个未知数。若不是,则国际金融体系将保持相对稳定,若是,则意味着全球性金融的重组,那样,对某些**或机构,是否也是一个机会?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几乎超出了所有人*初的想象。这种巨大变化与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相伴而行。中国的现状是前期改革的结果,而未来需要进一步的改革来实现。 (一)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但起点和**是经济的改革和开放。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取向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学术界又把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称为“转型经济”或“转轨经济”。“转型”*初是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意味着社会发展改变原来的“旧型式”,使之走向未来的“新型式”,而这又自然蕴涵着“改变(改革)”和“确立(定型)”两重内容。“转型”有急转和渐转两种,急转是快速的转变和快速的确立,渐转则是不断的转变和不断的确立。中国选择了后者。渐转的时间需要多长,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把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大转型概括为两次:**次是起于公元前4世纪中叶的“商鞅变法”而完成于公元前2世纪末由汉武帝所落实的“盐铁专卖”,历时250年;第二次便是起自19世纪中叶,这一转型大致也要历时两百年。①这是历史学家大视角的一种分析。就当今中国的经济改革来说,转型则是特指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来。虽然这种转型亦需要很长的时间,但现实的社会条件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 转型”和“定型”并不是遥不可及之事。即使转型完成,在新的型式下,调整和改善也会是不断的,且不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程中甚或更大的转型必然还会出现。
    目录
    第1章 中国金融机构改革构想
    1.1 金融机构改革过程与危机
    1.2 下一步改革的设想
    1.2.1 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改革上市并向境外发展
    1.2.2 组建和完善金融控股公司
    1.2.3 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应区分不同情况
    1.2.4 小金融机构与社区银行应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1.2.5 建立存款保险公司
    1.2.6 强化证券公司资本金,推动私募基金发展
    1.3 关于中国金融改革的几个问题的讨论
    1.3.1 金融改革是超前、同步或相对落后于经济改革
    1.3.2 中国的金融体系对经济改革的贡献
    1.3.3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数量和质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2章 金融发展理论与结构的多样性
    2.1 金融体系理论文献
    2.1.1 金融发展理论
    2.1.2 金融结构理论
    2.1.3 金融功能理论
    2.1.4 金融产业组织理论
    2.2 金融体系的多样性和发展趋势
    2.2.1 银行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分类与比较
    2.2.2 典型**金融体系特征与差异
    2.3 转轨**金融体制改革分析
    2.3.1 转轨**金融改革简述
    2.3.2 转轨**金融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第3章 中国金融产业及组织体系分析
    3.1 中国金融业改革与结构现状
    3.1.1 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简述
    3.1.2 中国金融业结构现状分析
    3.2 趋向综合经营的中国金融结构
    3.2.1 分业经营与综合经营模式比较
    3.2.2 综合经营模式与分业经营模式的国际经验
    3.2.3 中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3 开放经济中的中国金融业
    3.3.1 金融开放相关利弊讨论与金融市场开放的目标设定
    3.3.2 中国金融机构的开放及所受到的影响
    第4章 银行业微观组织制度再造
    4.1 中国银行业现状分析
    4.1.1 中国银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4.1.2 中国银行体系的构成与发展
    4.1.3 中国银行业与国外同业的差距
    4.1.4 中国银行业的市场架构设想
    4.2 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
    4.2.1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已经取得的进展
    4.2.2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的必要性
    4.2.3 **在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4.3 中国银行业引进战略投资者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举措
    4.3.1 战略投资者的特征
    4.3.2 战略投资者的功能
    4.3.3 银行业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普遍性
    4.3.4 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积极介入银行业
    4.3.5 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及争论
    4.3.6 控制战略投资者风险的对策:引入之前的约束安排
    4.3.7 控制战略投资者风险的对策:引入之后的管理
    第5章 处于改革十字路口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5.1 政策性金融的概念、特征及理论依据
    5.1.1 政策性金融的概念
    5.1.2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基本特征
    5.1.3 政策性金融产生的理论基础
    5.1.4 政策性金融理论的发展
    5.1.5 政策性金融改革的尝试——开发性金融
    5.2 政策性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国际经验
    5.2.1 富有开创意识的德国复兴开发银行
    5.2.2 重组改制的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
    5.2.3 转型为商业机构的斯里兰卡**开发银行
    5.3 中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实践与发展思考
    5.3.1 **开发银行的业绩与面临的挑战
    5.3.2 经营艰难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5.3.3 逐步调整的中国进出口银行
    5.4 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发展方向
    5.4.1 对各种意见的分析
    5.4.2 “一行一策”的政策性银行改革模式
    第6章 起伏不定的证券业
    6.1 国际借鉴:发达**证券公司的治理模式
    6.1.1 美国证券公司的治理模式
    6.1.2 德日证券公司的治理模式
    6.1.3 两种模式的比较
    6.2 全行业亏损到全行业盈利的证券业——从证券公司的角度探讨
    6.2.1 中国证券业发展的轨迹
    6.2.2 中国证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6.2.3 证券公司失败的外部因素分析
    6.2.4 证券公司经营失败的内部因素分析
    6.2.5 改革我国证券业的政策建议
    6.3 证券投资基金
    6.3.1 证券投资基金的回顾与现状
    6.3.2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存在的问题
    6.3.3 关于发展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政策建议
    第7章 潜力巨大的保险业
    7.1 保险业概述
    7.1.1 保险
    7.1.2 保险业
    7.1.3 保险相关理论
    7.2 发达**保险业
    7.2.1 美国保险业
    7.2.2 国际保险业的趋势
    7.3 中国保险业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
    7.3.1 中国保险业的恢复
    7.3.2 快速发展的中国保险业
    7.3.3 国内保险市场发展的特点
    7.4 中国保险业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7.4.1 偿付能力
    7.4.2 投资渠道拓宽与投资能力欠缺
    7.4.3 保险资金投资监管
    7.4.4 保险公司内部的投资风险控制
    7.4.5 监管部门的外部监管
    7.4.6 公司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第8章 农村金融体系的扩展
    8.1 农村金融理论及其国际比较
    8.1.1 农村金融理论概述
    8.1.2 农村金融国际比较
    8.2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的历史回顾
    8.3 对中国农村金融体制的分析
    8.3.1 农村金融体制面临的困难
    8.3.2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殊约束
    8.3.3 民间自发性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启示
    8.4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规划
    8.4.1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完善的基本思路
    8.4.2 农村信用社多种模式、多种方向的探索
    8.4.3 引导、规范民间金融
    8.4.4 进一步放开农村存贷款利率
    8.4.5 建立资金回流机制
    8.4.6 发展农业保险体系
    8.4.7 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健全农村信用约束机制
    第9章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定位
    9.1 信托和信托公司
    9.1.1 信托和信托公司的概念
    9.1.2 国际上的信托业
    9.1.3 中国信托公司的发展、问题及建议
    9.2 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改革
    9.2.1 担保公司
    9.2.2 财务公司
    9.2.3 金融租赁公司
    参考文献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