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济绩效:再分配效应与储蓄效应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济绩效:再分配效应与储蓄效应

  • 作者:王亚柯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079151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248
  • 定价:¥3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1997年,中国建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在这一制度模式设计中,现收现付的社会统筹具有再分配功能,基金积累的个人账户具有储蓄功能。本书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2002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再分配效应和储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来测度中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经济绩效。首先,本书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再分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我们估算了企业职工家庭的养老金财产,并分析了养老金财产对家庭其他财产分布的影响,以此检验养老保险制度对城镇居民家庭财产分布的再分配效应。本书分析认为,养老金财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养老保险制度内职工家庭财产分布的不平等程度,并使得少数极富有家庭占有的财产向大多数中低财产家庭转移。同时,养老金财产的再分配效应取决于本身的分布状况和财产数额大小,在两个分项中,与第二支柱相比,**支柱养老金财产的分布更加均等,但所占财产数额相对较小,因此,两个支柱对家庭财产分布的再分配效应相差不大。其次,本书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储蓄效应进行了经验分析。估计结果认为,现收现付的养老金制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居民私人储蓄,这一替代率在70—80%之间,个人账
    文章节选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已历经五十多年的培育与发展。此间,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历经了从初步构建、停滞、恢复和调整、根本变革等四个阶段(见附表2.1)。至今,中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初步确立了新的养老保险模式,《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济绩效:再分配效应与储蓄效应》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对这一制度变迁过程进行了分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是制度供给方和需求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度供给方是政府,它选择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促进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制度需求方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与者即企业和职工,他们对养老保险制度提出要求,保障自身利益的*大化。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制度供需双方相互博弈,共同促进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行。 建国以后,中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这一制度背景下建立了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借鉴前苏联的**保障理念和运行模式,在城镇地区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中逐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1)建立企业养老保险制度。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确立了中国**个正式的养老保险制度。这一条例对劳动者退休的条件、待遇和基金管理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男性年满60岁且工龄达25年, 女性职工55岁且工龄20年方可领取退休金。退休待遇根据工龄按职工退休时标准工资的35--60%发放。1953年1月, 政务院对《条例》进行了修改。劳动部同时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实施规则修正草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养老保障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转型过程。与此同时,对中国城镇养老保障制度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学者们对养老保障制度中的问题,面对的挑战和未来改革的方向都提出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然而,鉴于城镇养老保障制度自身的复杂性和它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的多样性,需要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养老保障项目的付费和支付,不论是作为一种“强制储蓄”,还是一种“延期支付”,它无疑会产生两个效应。**,作为一种“强制储蓄”,成为一种家庭资产形式,它对居民财产分配会产生何种影响?它是扩大财产分配的差距呢,还是缩小财产分配的差距呢?对此,我们所知甚少,这方面的研究也是相当有限的。第二个问题是未来的养老金作为一种“延期支付”,它会影响到居民户的长期储蓄行为,不言而喻,是否有养老保障是否会影响到一个人和家庭的长期储蓄行为,这种影响是否会导致对私人储蓄的替代呢?对这个问题,我们也是缺少相关的研究,特别是这方面的规范的数量分析更是少之又少。对这两个非常重要的经济问题,又与养老保障制度密切相关的问题,在国内研究相对不够的情况下,王亚柯博士的这本著作可以说是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目录
    1.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主要内容
    1.3 创新之处
    2.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实践与研究现状
    2.1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变迁
    2.1.1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初步构建
    2.1.2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停滞时期
    2.1.3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恢复和调整
    2.1.4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根本变革
    2.1.5 结论
    2.2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研究现状
    2.2.1 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收支
    2.2.2 养老保险制度的适用性
    2.2.3 养老保险制度的再分配效应
    2.2.4 养老保险制度对要素市场的影响
    2.2.5 结论
    2.3 国际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践
    2.3.1 国际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模式
    2.3.2 国际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状况
    2.3.3 国际组织的政策主张
    2.3.4 结论
    3.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再分配效应分析
    3.1 数据处理
    3.2 家庭财产的估算
    3.3 养老金财产的估算
    3.3.1 基础养老金
    3.3.2 过渡性养老金
    3.3.3 个人账户养老金
    3.3.4 平均养老金财产和现有养老金财产
    3.4 财产描述及分布
    3.4.1 财产数据描述
    3.4.2 财产分布
    3.5 养老金财产的再分配效应估计
    3.5.1 基尼系数
    3.5.2 十等分组法
    3.5.3 基尼系数分解
    3.6 结论
    4.养老保险制度储蓄效应的研究综述
    4.1 养老保险制度储蓄效应的理论研究
    4.1.1 养老储蓄和生命周期理论
    4.1.2 借贷约束
    4.1.3 遗赠动机和收入再分配
    4.1.4 预防性储蓄动机和不确定性
    4.1.5 短视和拇指原则
    4.1.6 结论
    4.2 养老保险制度储蓄效应的经验研究
    4.2.1 现收现付制储蓄效应的经验研究
    4.2.2 数值模拟分析
    4.2.3 基金积累制储蓄效应的经验研究
    4.2.4 结论
    5.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储蓄效应分析
    5.1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与国民储蓄
    5.2 数据、变量和估计模型
    5.2.1 数据处理
    5.2.2 估计模型
    5.2.3 变量设定
    5.3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私人储蓄效应的经验分析
    5.3.1 线性模型估计
    5.3.2 对数模型估计
    5.3.3 养老金财产替代效应的相关分析
    5.3.4 养老金财产替代效应的敏感性分析
    5.3.5 估计结果的解释
    5.3.6 养老金财产替代效应的国际比较
    5.3.7 结论
    5.4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国民储蓄效应分析
    5.5 结论
    6.课题结论
    附录
    附录1 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附录2 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
    附录3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附录4 国务院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附录5 关于制止和纠正违反**规定办理企业职工提前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
    附录6 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
    附录7 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附录8 城镇居民生活调查问卷(2002年)
    参考文献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