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房龙地理
QQ咨询:
有路璐璐:

房龙地理

  • 作者:(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马晗 治梅
  • 出版社: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 ISBN:9787542628060
  •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01日
  • 页数:2
  • 定价:¥3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房龙对于世界地理的解读,不**于讨论地球的自然特征,他没有罗列枯燥的数字,没有堆砌深奥的名词,而是把人作为**,来探究人的生存命运,试图寻找到人类幸福的共通之路。房龙用文学手法赋予知识以灵性,把自然地理的规律和人文地千姿百态展现在读者面前。
    文章节选
    **章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
    假设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是6英尺高、1.5英尺宽、1英尺厚(这要比实际上的人大一些),那么这些人(按*新统计资料,目前大约有20亿人)可以装满一个长、宽、高各半英里的大箱子。这确实令人难以相信,如果你怀疑这种说法,可以自己算一算,你就会发现我的计算是正确的。
    假设这个箱子放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处低矮的岩壁上,而后让一条被称作小精灵的德国种小猎犬轻轻碰一下这个箱子,箱子滚下石壁,一路上撞击着岩石、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乔木,不断传来轰隆声和开裂声,大木箱掉在河堤上,随后落入水中。
    于是,一切声音都平静下来。渐渐地,人类被遗忘在死亡之箱中。
    而大峡谷和以往的岁月一样,沐浴着风霜雨雪。
    地球则在深邃的太空中,循着原来的轨道运行。
    毗邻星球上的天文学家,竟不曾发现地球上这一事件。
    一个世纪过去了,大木箱被茂密的草木覆���上,成了一个小土丘。
    这就是整个故事。
    有一些读者也许不太爱听这个故事,他们不愿接受人类会有如此可悲的下场,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
    但是,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发现人类的数量是多么微不足道,人类的躯体是多么孤单无助。于是,这个故事就有了深远的意义。
    在地球上,我们只不过是一群软弱且没有防卫能力的哺乳动物,从我们诞生在这个漫游在茫茫宇宙的行星上的那**开始,我们就注定用我们脆弱的身体去斗争,为生存而斗争,直到消失在冷漠宇宙的黑暗中,为了生存,我们只有坚持下去。
    我们静静地旁观我们的祖先用后肢走路,尽管十分笨拙,却不再依赖树枝或手杖。
    经过了几千世纪,人类成为每一块土地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而且现在又有可能把大气层和大海划入自己的财产。而地球上曾有的统治者中,有的以展品形式出现在自然历史博物馆里;有的以皮毛、蛋和身上的肉来换取人类的欢心,或者为人类劳动;还有的在荒野中四处游荡,因为人类还不想占有它们的那块土地,至少现在还没有这种必要。所有的这一切竟然都是由数亿人实现的。看来,除了理智,人类还拥有比其他生灵更大更多的优势。
    我也许有些言过其实,因为严格意义上的**形式的理智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掌握在一部分人手中,他们便成了**,其他人如何不满,也只能服从。无论人们作出怎样的努力,在每个时代,真正的**都只能有一个。
    人类前进的道路将通向何处?依过去4000年的经验,我们今后将获得不可限量的成就——除非我们自身的残忍将我们引离正常的发展道路。事实上,这种本性使我们残酷地对待同类,而我们从不曾用这样的方式对待过一头牛、一条狗甚至一棵树。
    人支配着地球和地球上的一切,一旦发现任何未被控制的地方,人就会用他机灵的大脑去谋划它,用先进的武器去占有它。
    人类的家园是美好的。它赐予我们丰富的食物;岩石、泥土和森林向人类提供了建筑材料;牧场上的羊群、亚麻和中国桑蚕为人类提供了遮蔽身体的原料,挡住了冬季的寒冷和夏日的曝晒。地球就是人类美好的家园,它如此慷慨,每个人只需稍作投入就可获得丰富的回报。
    地球给予我们恩惠,从不吝啬。它只要求我们适应它的规律,这些规律既是公正的,又是不讲情面的。
    在只能承受10万人的地方生活100万人,就会造成拥挤、贫困和痛苦——这只是我们所犯错误之一。在其他方面,我们对地球母亲的伤害更加严重。
    在现在所有生物中,只有人类才会同类相残;在当今世界上,作好充分准备,随时防备邻国的入侵,成为每个**的头等大事。这种行为会将我们引向灭亡的绝境。如果人类不能或不愿表明自己是所获得的一切的主人,那么我们的敌人——一个由猫、狗、大象或一些有严密组织,严格纪律的昆虫控制的世界,就会比拥有大量军舰和加农炮的星球更具优势。
    人类该如何摆脱这种可悲可耻的状态?有没有一条使我们走出迷宫的道路?
    本书就是作者寻找人类走出迷宫,找到出路的一种尝试。
    我们需要花千百年的时间来接受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一条获救之路。这条路让我们知道所有人都是这个星球上的伙伴。我们必须了解并认清这个事实:无论怎样,地球都是人类共有的家园,是我们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我们必须彼此尊重和相互关怀,这样我们就迈出了解决这个可怕问题的**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这个问题是人类所处困境的根源。
    作为同一星球上的伙伴,我们祸福与共、休戚相关!
    请记住我的话。人类生存下去的唯—希望就在这样的话里:
    我们大家共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我们就要共同承担责任,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的福祉。
    第二章 地理学的含义
    在这一章里,我将对“地理学”的含义作一番解释。
    在1931年版的《简明牛津辞典》第479页有这样一段文字: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形态、自然特征及政治区域、气候、物产和人口等的学科。”
    在我的地理学中,我会强调和突出其中的某些内容,简化另外一些方面的内容。本书将把人作为**,不仅仅讨论地球的表面形态、自然特征及自然区域等,而是研究人的生存和生活活动,寻找适合的并改善的自然环境,来获得人的舒适、健康和幸福。
    在我们的星球上有一些不寻常的古怪同伴,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表现出令人厌恶的习惯。在20亿人,即使这个数字不再增加,也是可观的。在这么多人当中,有形形色色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试验,我认为,这些试验应该得到优先重视。在人看到或登上一座山峰前,在它的山坡和山谷被一辈辈饥饿居民占有、开垦之前,毕竟只能称作一座山。
    13世纪初的大西洋,同今天一样宽,一样深,一样潮湿,含盐量也没有变化。但是人类使它成了连接新旧世界的桥梁,沟通东西方贸易的通道。
    几千年来,俄罗斯平原一直向斯拉夫人奉献着食粮,但如果是日耳曼或法兰克人,俄罗斯决不会是今天的面貌;如果现在让已湮灭的塔斯马尼亚人居住在日本列岛,他们根本养活不了6,000万的本土人;如果英伦诸岛不是被北欧那群永不满足的斗土所征服,那么,它们永远无法成为一个帝国的**——这个帝国的面积是它母国的150倍,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
    总而言之,我的地理学侧重于“人类”方面。
    这本地理学中*先体现的是人。
    而后是生存条件和生存背景。
    如果篇幅允许,再谈一些其他内容。
    第三章 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的特点、风俗和习惯
    有这样一个古老的定义:“地球是苍茫宇宙空间中的一个小小的黑色的圆形体。”
    实际上,地球是一个“椭圆体”,它的两极稍扁,其北极位于深海正中,南极则处在满是崇山峻岭的高原上。
    极地是扁平的,地球两极之间的地轴长度只比从赤道处测量的地球直径短三百分之一。这个事实对于那些想去极地探险或想深入研究地理学的人来说是十分有价值的。就本书而言,这些内容也已经足够了。
    众所周知,地球是一颗行星。行星这个词是从希腊人中流传下来的。他们将观察到(或以为观察到)的在天空中不停运动的星称为“行星”或“流动星”,而静止不动的称为“恒星”(由于没有发明望远镜,他们当时无法观察到“恒星”的运动)。“星”这个词,似乎与梵语中转变为动词“撒”的词根有关,星星就是“撒”在天空中的朵朵小火花。
    地球以太阳为**行走,吸收太阳的光和热。太阳有700个地球大,表面温度接近摄氏6,000度,永远在向外发射光和热。地球只得到了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在古老的年代里,人们相信,地球是宇宙的**,是一块小而平的圆盘形陆地,四周全是海水,悬浮在空中。一些有智慧的希腊天文学家和数学家(首批没有神父批准就进行自我思考的人)认为这个理论错了。经过数百年的执着思考,他们得知:地球不是平的,而是圆形的;既没有平静地悬浮在空中,也不是宇宙的**,而是在天空中以较快速度绕着一个叫太阳的物体运行。
    他们还认为,那些被称为“恒星”的闪光小天体,和地球一样是太阳的孩子,遵循和我们一样的日常行为法则。
    在罗马帝国*后的200年中,那些有思想的理智之人承认了这个假说,并把它作为真理。然而,刚进入4世纪,教会成了世界的主宰,这种思想,尤其是地球是圆的,与教会教义相背,因此被禁,持有这种思想的人也成为危险人物。*早屈从的人,大多属于那些几乎不接触新知识的社会**。他们坚定地认为,地球的末日即将来临,耶稣将再次现身,在万众瞩目的荣光中重返人世,如果地球是圆的,耶稣就必须出现两次——为东西半球的人各出现一次,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在近千年的时间里,教会不断强调,地球是一个平坦的圆盘状物体,是宇宙的**。虽然,在知识界从不曾彻底抛弃古希腊的思想,但是却从不敢公开讨论它。随着时间的推进,几乎所有教会的人都被迫接受地球是圆的这一事实,在15世纪末,这种思想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这种思想以这些观察为基础:
    **,当我们从远处接近一座大山或一艘船时,我们*先看到的一定是山峰或船帆的*顶端,然后渐渐看到其他部分。
    第二,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所看到的四周景物似乎都形成一个圆圈。
    第三,发生月偏时,映在月球上的地球阴影是圆形的,而只有圆球才会形成圆形阴影。
    第四,其它行星和恒星都是圆形的,我们的地球怎么会是亿万星球中仅有的一个例外呢?
    第五,麦哲伦的船队一直向西航行,*终又回到了出发点。
    *后,如果我们一直向北极点行走,一些熟知的星座就会越来越低,*终没入地平线;当我们返回时,它们又升了起来。
    我已经提出了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地球只能是圆的。如果你认为这些证据还不够,那么,让我告诉你,万有引力定律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这里有大量的学术性资料数据。以光为例,光的速度是每秒18.6万英里,光从*近的恒星上照过来,需要4年零4个月,太阳光只需8秒,木星则需3分钟,北极星需要40年。而一光年相当于365×24×60×60×186,00英里。
    以火车为例:一列普通旅客列车昼夜行驶需要经过260多天才能到达月亮;如果现在出发,到2232年可以到达太阳;运行8,300年,可以到达海王星;到北极星,则要行驶7亿年,即使人的平均寿命高达70多岁,也要经过一千万代人,这列火车才能到达北极星。
    但是,实际上,我们只看到了极小的一部分。至于宇宙的其他部分,我们则一无所知。千百万星球,只有两颗直接和明显地影响我们的生存,、太阳向我们提供光和热,月亮离我们太近了,它对海洋产生了很大影响,导致了“潮汐”现象。
    由于月亮离我们太近了,虽然它比太阳小得多,但对地球表面的“引力”比太阳大。
    地表有四分之三的水,这些水被月亮吸引,日夜随月亮流动,进入海湾、港湾或河口时就会因受阻而形成二十或三四十英尺甚至更高的潮汐。如果太阳和月亮正好处于地球的同一边,就会形成“满潮”,满潮就如同一次小洪水,甚至会形成水灾。
    大气层约有300英里厚,由氮氧混合物组成,保护着地球。
    大气层、地球以及海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天气。影响气候变化的三个条件是:地表温度、季风以及空气湿度。“气候”的本意是“地表的倾斜度”。希腊人早就注意到,地球的表面越接近极点“倾斜”得越厉害,而且温度和湿度也随着变化,于是,“气候”就被用来指某一特定地区的气象状况。
    现在,我们说一个**的“气候”,指的是在一年中不同时期里盛行的占主导地位的天气状况。
    首先是风。风对人类文明进程影响很大。假如没有热带海洋上盛行的“信风”,美洲大陆可能要到蒸汽船出现后才会被发现;如果没有湿润的微风,加利福尼亚和地中海沿岸就不会有今天的繁荣。风中挟裹的石子和沙粒,可以用几百万年把地面上*雄伟的山脉磨平。“风”的形成是由于一部分空气较热、密度也较小,它就会上升,这就会形成真空带,这样较重的冷空气就会涌进,气流就会从一地流到另一地。
    太阳好像一个大火炉,它周围的行星则像被加热的房间。离火炉*近——赤道地区当然是*热的,而北极南极周围得到的热*少。
    火炉使空气产生环形运动。热空气上升,随着远离热源,它逐渐冷却,在冷却中,它变重并下降,又重新靠近了火炉,并再次上升,这样反反复复,直到火炉熄灭。
    但是房间的墙壁吸收了大量的热量,我们生存的土地就好像墙,墙体的材料决定了保温时间的长短。沙石吸散热*快,水是*好的热量储存物。所以,沙漠的温差*大,而近海和沿海**的气温不像内陆**的气温变化得那么明显。
    被我们比喻成火炉的太阳,在夏天比冬天烧得更旺,因此夏天比冬天热。同时,地球上各地的温度与该地和太阳的角度也有关系,赤道地区的太阳光要比极地周围强得多。
    太阳这个天然火炉的工作更加复杂,它需要与地球合作,使我们周围的空气保持恒温。
    由于太阳光穿透大气层的速度太快,对地球的温度几乎产生不了什么影响;当太阳光到达地面,地面储存了热量,并缓缓地向大气释放。这就是山顶寒冷的原因,我们升得越高,得到的热量就越少。
    空气并非是真正“空”的气,它含有物质,具有重量。下层空气承受着比上层空气高的压力,人类所承受的空气压力则高达每平方英寸15磅。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身体内外都充满了相同的空气,否则我们就会被压扁。
    大气层的压力是不断变化的。17世纪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发明了气压计,我们通过这个举世闻名的仪器发现,从海平面起,每上升900英尺,气压就会下降一英寸。
    接着又有了新发现,奠定了气象学的基础。所谓气象学就是研究大气现象、预测天气的科学。
    目录
    **章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
    第二章 地理学的含义
    第三章 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的特点、风俗和习惯
    第四章 地图
    第五章 四季的形成
    第六章 陆地
    第七章 欧洲和生活在欧洲的民族
    第八章 希腊
    第九章 意大利
    第十章 西班牙
    第十一章 法国
    第十二章 瑞士
    第十三章 德国
    第十四章 奥地利
    第十五章 丹麦
    第十六章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第十七章 荷兰
    第十八章 英国
    第十九章 俄国
    第二十章 南斯拉夫
    第二十一章 亚洲的发现
    第二十二章 亚洲与世界
    第二十三章 亚洲中部高原
    第二十四章 亚洲的西部大高原
    第二十五章 阿拉伯半岛
    第二十六章 印度
    第二十七章 亚洲东南半岛
    第二十八章 中国
    第二十九章 朝鲜与蒙古
    第三十章 日本
    第三十一章 荷属东印度群岛
    第三十二章 澳大利亚
    第三十三章 新西兰
    第三十四章 太平洋群岛
    第三十五章 非洲
    第三十六章 幸运的美洲大陆
    第三十七章 新的家园
    致读者
    编辑推荐语
    美国**��人文主义文学大师房龙的代表作。
    他用文学手法、赋予知识以灵性,把自然地理的规律和人文地理的千姿百态展现在你的面前。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