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花甲忆记: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基督教传教士传记丛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花甲忆记: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基督教传教士传记丛书

  • 作者:(美)丁韪良 沈弘 恽文捷 郝田虎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3346097
  • 出版日期:2004年05月01日
  • 页数:330
  • 定价:¥3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自传体的作品,它详实地记录了作者在华生活的头四十七年中的感受和他所观察到的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由于其独特的在华生活经历,因此作者在漫长的岁月里扮演了各种身份不同的角色,接触到了中国社会各**的成员,亲自参与或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尤其是他长期担任同文馆总教习的职务,跟总理衙门大臣们毗邻而居,朝夕相处,从内部观察到了中国的官场,因此对于大清王朝的腐朽和中国社会的落后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批判。他的回忆录无疑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目录
    插图目录
    1.在家里的中中妇女
    2.中国甲子
    3.正在劳作的园丁
    4.处决鸦片走私犯
    5.命运之轮
    6.一顶普通的轿子
    7.稻田灌溉
    8.宁波的运河
    9.雷神的霹雳
    10.一群乞丐
    11.邪恶的洋人炮击短尾龙
    12.鸦片鬼的进程—一过去、现在和未来
    13.在书房里抽鸦片的书生
    14.宫廷礼仪
    15.为一座道观募捐
    16.哲人老子
    17.吃早饭的一家人
    18.杭州的西湖
    19.巡夜人
    20.敲木鱼的和尚
    21.战神
    22.中国的肖像画家
    23.白河口的炮台
    24.美国公使与谭总督的会面
    25.大运河上的炮舰和两河交界处的道观
    26.桂良和花沙纳的联合名片
    27.为关国公使准备的美酒
    28.桂良和花沙纳发送公文给皇帝
    29.天津的街道
    30.白河上的美国使团
    31.公使团在去北京的路上
    32.北京的一个城门(外城墙上有 16个双重的城门)
    33.佛教三位一体及其崇拜者
    34.一位寺庙住持
    35.一夫六妾的家庭
    36.私塾老师,背书和扮怪相的学生
    37.北京的水井
    38.皇帝亲耕
    39.十七孔桥和万寿山
    40.喇嘛、经轮和菩萨
    41.南口关的长城
    42.天坛祈年殿
    43.衙门
    44.我的床架
    45“厨房一肩挑”
    46.北京郊区
    47.孔子讲学
    48.明陵石像
    49.同文馆首任总教习丁韪良
    50.雕版印刷
    51.剃头匠给同文馆学生修脸
    52.李善兰与他的算术班
    53.着夏装的张德彝先生,皇帝的英文老师
    54.着冬装的沈铎先生,皇帝的英文老师
    55.庆常先生及其妻儿
    56.天坛
    57.总理衙门和清朝大臣
    58.北京街头艺人
    59.五十岁的李鸿章
    60.曾纪泽赠给丁韪良博士的团扇
    61.着夏装的曾纪泽
    62.拜五常牌位的新郎新娘
    63.新娘的花轿到婆家
    64.新郎新娘(身后的大字是双喜)
    65.*早与中国签订条约的四国公使:柏尔德密、倭郎嘎哩、普鲁斯、蒲安臣
    66.着冬装的曾纪泽
    67.算命的瞎琴师
    68.罗伯特·赫德爵士
    69.南口关的拱门
    70.国子监辟雍
    71.地图

    图书目录:
    **部分:::
    在中国南方的生活
    第1章 初识中国
    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香港——广州——缠足——澳门——贩卖苦力——“条款”问题
    第2章 沿着海岸的北上航行
    厦门——新教堂的落成——福州——佛教——科举考试——风水——传教使团——地图概览
    第3章 学习汉语
    两种形式和众多方言——四声——将方言写成文字——典籍研究——“洋泾浜英语”
    第4章 宁波的场景
    新教堂——当地人的招魂——为何对外国人如此友善?——学习官话——久经考验的皈依者一一教堂讲经——驱鬼——抬偶像游行——祭神仪式—一中国戏剧——不长眼睛的神灵——释放囚徒——滑稽的军事操练
    第5章 场景与事件
    开明的佛教徒——狡猾的乞丐——招鬼的咒语——诅咒和谩骂——古怪的祭奠——寺庙中的妇女——雨神的化身—一赶走洪魔——鸦片的罪恶
    第6章 场景与事件(续)
    一次纪律严明的骚乱—一葡萄牙人的暴行和中国人的复仇——斗牛—一赌博的嗜好——混杂的婚姻——一礼仪的**——桂冠诗人的荣誉—一地震造成的影响——道士和道教
    第7章 在行省内的游历
    秀丽山水和污浊罪行—一死婴塔台—一贡院中的讲道——邬镇和异族婚姻——将戏台当作布道坛——乡民的殷勤好客——农村世仇——省会——一中国的威尼斯——帝陵—一中国的洪涝——愚蠢的榜样—一机灵的师爷
    第8章 造访舟山群岛
    舟山——奇特的捕鱼方式——普陀—一和尚、寺庙和活人祭品—一海盗—一做囚犯的经历
    第9章 太平天国起义
    泛舟长江—一现代的穆罕默德——杂牌基督教—一外国人的反对——可疑的政策
    第10章 “亚罗号”战争
    远征华北—一徒劳无益的谈判—一大沽失守
    第11章 天津和天津条约
    朝廷的全权特使——一预备性谈判和签名画押——悲剧性和喜剧性的插曲——全是过眼烟云
    第12章 战火又起
    英法联军大沽受阻—一华若翰先生访问北京——直隶总督的接待——陆地上的旅行—一溯白河而上——卑鄙的对待——拒绝磕头—一迈出京师—一交换条约—一奇异的不祥预感
    第13章 对宁波的*后印象
    一艘中国汽轮及其主人—一缺煤的汽轮——站在幕布前的演员

    第二部分
    在中国北方的生活
    第1章 移居北京
    京师陷落——西山景色——寺庙与和尚
    第2章 出识北京
    战争被化解——国际法的引入——开办学校——自然哲学的奇怪提法——教堂与传教——怪异的教徒
    第3章 长城与北京的**
    天坛——雍和宫——汉白玉桥——清真寺和亭子——黄寺——北京的大钟——明陵——温泉——居庸关和长城——历史梗概——慈禧太后
    第4章 探访犹太人居住地
    简陋的交通工具——原始的道路——烽火台——山峦和矿产一一破旧不堪的旅店——百姓和城市——穆斯林和犹太人
    第5章 朝拜孔墓
    黄河的新河道及其周期性变迁——孔庙和孔墓一一一儒家概说——国教——三教合———大运河
    第6章 京师同文馆
    出任总教习——翻译学校——介绍电报的试图——对课程改革的阻力——倒霉的教习——有怪癣的德国人
    第7章 京师同文馆(续)
    皇后的出生地——同文馆的印书馆——两个观象台和两种天文学——创办同文馆的阻力——高官的迷信——老学生——皇帝学英语一一一官方的任命——将科学引入科举考试——译书——医学堂与中医——拘于仪式——格兰特将军的来访——宗教印象
    第8章 清朝官员与政府一一总理衙门
    清朝官员并非种姓制度—一他们的等级、训练、美德和缺陷——人民的独立性——帝制的局限性——总理衙门的组成及其性质——奇异的招募
    第9章 **的清朝官员
    世族亲王——汉人政治家——汉人学者——满人学者——满人政治家——汉人外交家——汉人教习
    第10章 中国对西方开展的早期外交活动
    斌椿的航行——蒲按臣使团——**出使法国——**出使英国——**出使德国——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在古巴的苦力——崇厚的错误——曾侯爷的成功
    第11章 中国及其邻邦
    与俄国的关系——与英国的关系——与法国的关系——德国的目标——四大列强
    第12章 中国及其邻邦(续)
    与日本的关系——自古以来的敌意——甲午战争——日本的明治维新——它的扩张领域——中美关系——美国的影响——美国的贸易
    第13章 罗伯特·赫德爵士与海关
    其影响并不局限与海关——如何使法国讲和——如何在中国倡导改进——海关的国际背景——其高尚特征——其影响绝非短暂——诞生于一次意外事件——廉政使之长久不变——赫德爵士谢绝出任英国驻华公使——从许多**获得荣誉——其文学修养——麦科什博士的回忆
    第14章 威妥玛爵士与觐见问题
    其职业生涯——其学术研究——其性情——其外交活动——跟清廷进行友好对话的尝试——觐见仪式——僵局尚未打破
    第15章 传教问题
    回顾——受迫害的时代——皇帝下诏书开禁——条约规定宗教自由——在内地居住的权利——法国对罗马天主教传教使团的庇护——新近的教案:起因和对策——展望未来

    附录 索引 花甲之终结(新版序)
    译者说明 译后记
    编辑推荐语
    一位**的美国传教士的回忆录,主要描述了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起伏动荡的晚清帝国,亲身经历了晚清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太平天国运动、天津海战、天津条约、洋务运动及同文馆、清廷早期外交活动等。本书为当代国人提供从西方人角度审视中华文明近代史的独特视角。
    本书是一部自传体的作品,它详实地记录了作者在华生活的头四十七年中的感受和他所观察到的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作者具有较好的文学素养,有关中外历史、文学经典的引喻随手拈来,书中提到的冷僻人名和地名比比皆是。所以整个翻译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和研究中外历史、地理和文学的过程。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