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科学实在论与心灵的可塑性(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哲学系列)(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哲学系列)(Scientific realism and the Plasticity of Mind)
QQ咨询:
有路璐璐:

科学实在论与心灵的可塑性(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哲学系列)(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哲学系列)(Scientific realism and the Plasticity of Mind)

  • 作者:(美国)(Paul M.Churchland)保罗·M·丘奇兰德 者 张燕京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094762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177
  • 定价:¥24.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具有重要意义的哲学著作,它的重要性在于,从内容上看,本书清晰、简明地阐述了科学实在论的主要观点,并在此基础上生动而透彻地论证了它对当代知觉哲学、意义理论、心灵哲学以及系统认识论的重大影响,提出了一系列新颖而富有启发的观点。从方法上看,它揭示了科学实在论与心灵哲学、语言哲学、当代认识论等哲学分支的内在关联,使得我们可以从综合整体的视角研究和看待当代哲学的发展。
    文章节选
    读者会意识到,这种理论总的来说是一个现在已经绝迹的热理��的稍加修饰的版本。但是这种观点,即存在着有关热质的任何理论的东西,遭遇到刚才所描述的人们的不解和嘲笑。他们坚持认为,所有他们关于热质的性质与行为的偶然信念,都不过是直接经验的简单概括。实际上根本不存在诸如热质这种东西这个断言遭到了白眼:他们能够感觉到它,甚至能看到它。即使假定他们承认,就内在或微观的性质方面而言,热质流体实际上是什么,这确实是一个理论思考与发现的问题,但它完全是另一个问题。他们坚持认为,无论热质是什么,它都是明显存在的!
    在拒绝他们观点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尝试正确评价它。与我们自己有关“热”、“冷”的无效力的(常识)构想相比,他们有关事物的构想更加有效,更加有用,并且更加突出。他们将照例关注、期待、利用以及解释那些在他们看来十分普通的现象,而一旦我们注意到这些现象,它们就显得非常令人困惑不解了。为什么物体按照它加热的程度而成比例扩大?对于把这些物体看做正在限制一种不断增压的流体的人而言,这种现象是很自然的。为什么具有不同温度的相邻物体*终会达到同样的温度(该温度总是处在*初的两个**温度之间)?对于把这些“温度”看做是两个相连流体库中不等的压力的人来说,流体的不断交换,直到达到平衡,这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为什么平衡点常常如此接近于初始的一端,而不是另一端?对于熟悉不同物质特有的不同热质能力(“海绵因素”)的人而言,可预见的只能是这种现象。更加一般地说,在他们的日常经验中,除了进一步鼓励和强化关于事物的这种自然构想之外,很少或几乎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无疑,他们中较为好奇的人会有一些未解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关于热质的性质和行为的,但仅仅是关于物理对象的性质和行为。他们在他们的“观察判断”上的未加批判的自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这本书形成于1971年在加拿大哲学学会西部分会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该论文概述了第二章的内容以及第五章的主要论点。此后,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我发表了这个材料的几个过渡性的版本。我非常感谢有关参加者、听众和机构的热情友好以及批评的建议。
    现在的这篇论著同时面向两类不同的读者。**类读者包括我的专业同事、其他学者、学生以及非专业的读者,他们不太熟悉通常称作“科学实在论”的哲学立场。对于这些读者,我在这里力图以相当简洁的途径,使他们获得关于这个立场的一个协调和全面的说明,以及阐明它对于知觉哲学、意义理论、心灵哲学以及系统认识论的影响。尽管如此,我提出的看法不仅仅足折中的。所产生的这个综合体在各个方面都是新颖的,而且支持它的论证很大部分也是新鲜的。因此我恳切地希望,对于我的同事中的那些已经熟悉一般科学哲学特别是科学实在论的人来说.这个讨论将会被发现既是有趣的,又是富有价值的。这个群体构成了这篇论著面向的第二类读者,并且我特别关心引起他们关注某些一般尚未认识到的科学实在论的后果,它们涉及认识论理论和理性方法论必须采取的未来的方向。在*后一章,我得出并探讨了这些后果,我认为,正是在那里,读者将会发现这篇论著*重要的贡献。
    我非常感谢我的老师威尔弗里德·塞拉斯(wilfrid Sellars)在我于匹兹堡大学(the University of Pittsbturgh)学习期间以及其后岁月中对于我的巨大的激励与鞭策。并且,我必须对卡尔·波普尔爵士(Sir Karl Popper)、保罗·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w.V.奎因(w.v.Quine)以及T.S.库恩(T.S.Kuhn)的著作致以同样程度的感谢。在我同辈的哲学家中,我必须首先提到我的夫人和同事帕特里夏·史密斯·丘奇兰德(Patricia Smith Churchland),她的有益的影响是难以用论文的篇幅来估量的。虽然他们的建议很少被采纳,但是我也非常愉快地感谢诺莱格(N01laig)、安·麦肯奇(Ann Mackerlzie)、克里夫·胡克(Cliff Hooker)、杰伊·罗森堡(Jay Rosenberg)、查尔斯·摩根(Charles Morgan)、比尔·哈珀(Bill Harper)等在各种各样的访问、见面和会谈中的许多富有价值的讨论。这里,我特别要感谢克里夫·胡克.他不仅睿智地独立得出了与第五章中得出的全部或大部分相同的结论(参见C.w.胡克:《心脑的信息处理方法的哲学分野》,载《哲学与现象学研究》,1975年第36卷),而且友好地让我分享他的热情,并且在通常看来似乎是毫无希望的逻辑论证的工作上主动地提供*及时的鼓励。
    目录


    **章导论
    1.科学实在论的观点

    第二章知觉的可塑性
    2.观察谓词的语义学
    3.感觉信息的
    概念开发
    4.知觉意识的扩展
    5.测量工具的论证
    6.一些结论

    第三章理解的可塑性
    7.分析与综合的区分
    8.意义与理解
    9.翻译:某些竞争的观点
    10.交流与可通约性
    11.理论之间的还原与概念的发展

    第四章我们的自我构想与心身问题
    12.某人关于他心的知识
    13.自我知识:一个初步考察
    14.P-理论不协调的本性
    15.心身问题
    16.内省意识的扩展

    第五章语句认识论与有关认识机器的自然科学
    17.规范认识论:客观存在的问题
    18.正统认识论的语句运动学
    19.连续性:早期阶段的问题
    20.ISA方法的贫乏性:进一步的考虑
    21.其他视域
    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
    编辑推荐语
    这是一本雄心勃勃的书,从(在前六页清晰阐明的)科学实在论的前提出发,丘奇兰德的志向丝毫不逊于“重新估价一切价值”,如果丘奇兰德的某些生动的描述听起来更像《科学之道》,那么这大概也是大有裨益的;他所引出的结论是重要的、生动的,并且比起枯燥的抽象讨论,更宜于赋予哲学问题以生气和活力。
    我向科学实在论者,同样向顽固的经验论者**阅读这本书。
    ——巴斯·C·范·弗拉斯森(Bas C. Van Fraassen)
    《加拿大哲学杂志》(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我热诚地向所有对心灵哲学感兴趣的人们**[丘奇兰德的]这本书。
    ——J.J.C.斯马特 (J.J.C.Smart)
    《澳大拉西亚哲学杂志》(The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难得会出现一本令人欢呼喝彩的书,而丘奇兰德写的就是这样一本书。
    该书*为令人愉悦和引人入胜的部分是这些内容,其中丘奇兰德通过示范向我们表明了我们也许可以扩展我们的知觉意识和内省意识,以及开始凭借科学提供的范畴来看待物理世界和我们自身的方法。
    ——斯蒂芬·P·斯蒂奇(Stephen P. Stitch)
    《伦理学》(Ethics)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