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
QQ咨询:
有路璐璐:

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

  • 作者:张国刚 吴莉苇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532540990
  • 出版日期:2006年07月01日
  • 页数:454
  • 定价:¥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叶这段时间在欧洲历史的研究中通常被称为“启蒙时代”,它*为明显地体现出蒙昧教权的衰落与理性精神之兴起相伴随的过程,习惯上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作为这个时代的终点。而这段时期又恰恰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个重要时期,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士经过在中国的多年渗透之后,自17世纪中期开始比较多地向欧洲介绍中国知识,同时对天主教在华传播史至为重要的礼仪之争也在17世纪中期正式爆发,从而更强化了耶稣会士向欧洲宣传中国的动机,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1775年左右在华耶稣会士传教团被解散。启蒙时代与中西初识时期在时间上大致吻合,那么在内容上是否也有交叉,在精神上是否也有碰撞?一个走向启蒙、走向近代文明的欧洲结识了一个被耶稣会士有意远古化了的中国,就好像原本是向两个方向流淌的水流,却经由时空隧道而神奇地交汇了,这会激荡起什么样的浪涛呢?作为一段历史,它充满了多姿多彩的故事,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它尤其耐人寻味。
    耶稣会士就是那道不同寻常的时空隧道,他们出于自己的特定目的而回溯到中国几千年历史和文化中的上古那一段,然后将其运载到正在向未来迈进的欧洲社会。而春秋以降直至耶稣会士所处时代的中
    目录
    导论
    **部分 宗教背景下的中国观
    **章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上):中国哲学的宗教属性
    一 引言
    二 孔子哲学与基督教
    三 宋儒理学与无神论
    第二章 中国人的宗教信���(下):中国哲学与异端邪说
    一 孔子学说与自然神论
    二 宋儒理学与自然神论
    三 佛道二教的认识空白
    第三章 中国古代编年史之争(上):调和中国编年史与圣经编年史
    一 耶稣会士定位中国上古编年史
    二 耶稣会士引用中文资料揭秘
    三 中国编年史与《圣经》版本之争
    四 走进《旧约》里的中国古代帝王
    第四章 中国古代编年史之争(下):中国古史的可靠性与世界史观念的更新
    一 文献学的疑问与传教士的解释
    二 中国科学与艺术的古老性之争
    三 弗莱雷证明中国古史的可靠性
    四 中国编年史对圣经权威的打击
    五 欧洲人撰写世界历史的新视野
    第五章 中文观念的变迁(上):圣经背景下中文的优越性
    一 汉字与埃及象形文字
    二 基尔谢语言体系下的汉字
    三 汉字的基督教隐喻
    四 中文是否原初语言
    第六章 中文观念的变迁(下):普遍语言观念兴衰与中文价值的失落
    一 虚虚实实的中文之钥
    二 汉字与普遍语言构想
    三 世纪中文观念的转变
    第二部分 政治导向下的中国观
    **章 耶稣会士对中国政治的理想化描述
    第二章 用中国故事指摘欧洲时弊
    一 英国党派斗争下的中国
    二 宗教宽容呼声里的中国
    三 中国文学作品的道德意义
    第三章 法国的社会改革者与中国政治原则
    一 对中国伦理与政治一体性的发现
    二 启蒙学者称赞中国政治
    三 法国重农思想的兴起
    四 重农主义者与中国农业政策
    第四章 中欧的开明君主制理想与中国模式
    一 中欧**专制主义的特征
    二 沃尔夫的理论蓝图
    三 开明君主制理想的倡导者
    四 中欧君主对中国模式的短暂兴趣
    第五章 欧洲新理想与中国制度的冲突(上):新游记文学与中国制度价值的衰落
    一 笛福:改写中国形象的游记
    二 安森:破除耶稣会士神话
    三 法国哲学家:批评中国专制制度
    第六章 欧洲新理想与中国制度的冲突(下):进步观念的确立与中国形象的逆转
    一 中国科举制与新官僚模式理想的离合
    二 中国教育理念同法国教育改革的落差
    三 中国国情与欧洲进步观念的背离
    第三部分 大众生活里的中国观
    **章 走人欧洲知识范围的中国
    一 作为自然历史一部分 的中国
    二 作为人类历史一部分 的中国
    三 作为一种普及知识的中国
    四 作为一种谈话标志的中国
    第二章 中国趣味与罗可可风格
    一 中国趣味的产生
    二 从巴洛克到罗可可
    三 罗可可透镜里的中国
    四 中国趣味的沉寂
    结论:中西初识对后世欧洲人中国观的影响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插图目录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