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外国古建筑二十讲(插图珍藏本)
QQ咨询:
有路璐璐:

外国古建筑二十讲(插图珍藏本)

  • 作者:陈志华
  • 出版社:北京三联出版社
  • ISBN:9787108016331
  • 出版日期:2002年01月01日
  • 页数:348
  • 定价:¥6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外国古建筑二十讲》(插图珍藏本)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写欧洲,下篇主要写亚洲,带上非洲的古代埃及。欧洲从古罗马末期起就进入了基督教世界,亚洲则是伊斯兰教和佛教、印度教世界。不同地域的文明产生了不同的宗教,而宗教的不同又强化了文明的差别。建筑的地区性、民族性之中,宗教就占着重要的地位。在许多时候,宗教建筑往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技术和艺术的*高成就。所以这上、下篇,几乎可以用不同的宗教建筑来界分。
    本书以讲座的形式,基本按历史顺序,介绍19世纪新建筑运动开始之前的外国建筑。全书共20讲,分上下两篇,不是完整的建筑史,而是择**而述,以不同的视角,却为读者展现了在历史的延承中建筑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


    作者简介:

    陈志华 1929年出生,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留校任教,1994年退休。
    主要专著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合作编译了《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建筑美学卷》,还有一个杂文集《北窗集》。
    1989年起从事中国乡土建筑调查和研究。至今已出版《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诸葛村乡土
    文章节选
    公民的胜利
    古代希腊并不是欧洲文明惟一的发源地,但是,要说说欧洲文明不得不从古希腊文明说起,因为它对欧洲文明的影响又深又远,而已至今不衰。古代希腊也不是欧洲建筑惟一的发源地,但是,要说说欧洲建筑,也不得不从古希腊建筑说起,因为它对欧洲建筑的影响又深又远,从欧洲又影响到全世界,直到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国建筑中兴起不大不小的一股风,叫“欧陆风”,这欧陆风的基本语素,是两套“柱式”,就是爱奥尼柱式和多立克柱式。柱式,指的是石质梁柱结构各元件和他们的组合的特定做法,从细部直到整体。他们不但决定了建筑的形式和比例权衡,而且决定了它的风格。这柱式就产生于古希腊,是古希腊建筑留给全世界的*重要的遗产。
    18世纪德国的艺术史家文克尔曼(J.J.Winckelmann,1717-1768)在1755年发表的论文《论摹仿希腊绘画和雕刻》里说,“希腊艺术杰作的普遍优点在于**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这**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就典型地体现在爱奥尼和多立克两种柱式的建筑里。爱奥尼式更多一点女性的柔和华贵,多立克式则更多一点男性的雄健庄严。这两种建筑风格*成熟、***的代表是雅典的卫城建筑群。
    卫城在雅典的**,它建在一座石灰岩的小山上。小山是孤立的,*高点海拔156.2米,比四周平地高出大约70-80米。它四周陡峭,顶部经过一些人工修筑,形成一个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30米的台地,岩石裸露,草木不生。只有西端有不宽的一个斜坡可以上山。公元前1400-前1200年间,古希腊史上的迈锡尼文明时期,希腊本土上有许多聚落,据险峻的山同而建,还造了厚厚的城墙,雅典是其中之一。防卫坚固的山冈叫卫城,上面住着氏族的首领、**和一部分居民。其余的居民住在山脚下,遇到战争便躲进卫城。大约在迈锡尼文明时期结束之后,雅典卫城上的首领和****就搬走了,造起了一座祭祀保护神雅典娜的庙,雅典便是因她而得名的。庙的周围还有些敬拜其他神、半神、英雄、“城邦保卫者”等的设施。古希腊人信奉泛神论,他们有一个很庞大、很复杂的开放性的神谱。
    雅典卫城后来经过几次改建。公元前6世纪,雅典的商业、手工业和航海业已经很发达,多次政治改革大大提高了商人集团和平民的地位,削弱了氏族**的势力。为赈济贫民而大兴土木,其中就有雅典卫城上新的雅典娜神庙,石头的,周围一圈柱廊,用了多立克柱式。公元前566年,创立了泛雅典娜节,四年举行一次盛大的节日,后来成了全希腊的公共庆典
    ……
    目录
    前言
    上篇
    **讲公民的胜利
    第二讲把人体美赋予建筑
    第三讲面包和马戏
    第四讲拱券革命
    ……
    编辑推荐语
    说欧洲建筑得从古希腊说起,古希腊建筑风格***的代表是雅典的卫城建筑群;古罗马建筑的伟大成就则得力于它的拱券结构,那时的工匠就能熟练地掌握混凝土技术了;法国、德国城乡四处充斥着尖尖屋顶的哥特式建筑,而拜占庭的彩色玻璃镶嵌画使之变得缤纷起来;狮身人面像守护着哈夫拉金字塔;吴哥窟湮没在密林之中……《外国古建筑二十讲》(插图珍藏本)三百幅精美图片,更富鉴藏价值! 有人之处都有建筑 / 凯文
    正如陈志华先生自己所说的,写建筑,难得是“深刻地写出它们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他对国内建筑著作的批评——“建筑史的著作太干瘪”,“文化史的著作太空疏”——实在是说中了要害。《外国古建筑二十讲》使我感到盼望已久的这种读物终于出世了。
    传统的建筑史读物,一般都要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开始,然后希腊,罗马……一路讲下去。但是,“二十讲”却突破了这一传统,一开场就谈古希腊建筑,因为“它对欧洲建筑的影响又深又远,从欧洲又影响到全世界,直到中国”。然后,作者随手举了一个例子:近年中国建筑中兴起了一股所谓“欧陆风”,如果追究起来,其基本元素实际来源于古希腊。这样,他一下就把遥远的异国古代建筑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了一起,破除了古典建筑似乎高不可及的幻影,而勾起了读者的阅读兴味。像这样注意引发读者兴趣,为读者的阅读乐趣着想的作法,在中国的艺术著作中实在是太少了。其实,在国外,有大量的艺术普及读物,其目的都不在学术,而纯粹是为读者服务,因而都要想各种办法去激发读者的兴趣,让读者在轻松愉快中培养艺术修养。陈先生在这方面,是对国内同仁做了表率。
    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发读者的兴趣,并不意味着一本书就内容肤浅。恰恰相反,《外国古建筑二十讲》是把建筑的变迁与人事兴衰结合在一起,让建筑在人文的背景上熠熠生辉,这就非一定的功力底蕴而难为。正如陈先生在全书启卷时所说:“有人之处都有建筑。”而什么样的人,当然也就决定了会有什么样的建筑。比如,中国这些年来修了大大小小无数的广场,可是鲜有成功之作,毛病出在哪里呢?读了《市民的客厅》一章,我们当有恍然洞悟之感。原来,广场应该是城市居民们消磨时光,交往,开展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间。作者用文学化的语言讲述了欧洲广场的景象,人们不妨都读一读,然后想一想,我们的哪一座广场,真的是出于这种“以人为本”的目的而建设的?书中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古希腊,还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广场都是民众公共生活发达的结果,换句话说,其前提是城市居民拥有一定的民主和平等,有参与公共生活的权力和能力。这,就已远远超出狭义的“建筑”概念,而涉及到更为深刻和广博的人文景观了。真是有什么样的建筑,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因此,这本书字里行间,实际上一直都在以一种曲折的方式向读者发问:我们究竟希望什么样的生活?
    作者的用意正在于此,他要通过这本书,在读者中建立这样的概念:建筑不仅仅是房子,相反,它是文化的凝结,渗透着人的梦想、灵性和尊严。他更要驱除建筑史与我们普通人无关的误解,让我们知道,建筑规定着我们的生活,因此,如果人想要决定自己的生活,就应该学会决定自己的建筑,而其前提,当然是要懂得建筑。*可贵的是,陈先生在讲述这一切时,避免了历来同类著作流于空洞的缺点,以生动的笔法,大量的细节,让我们感性地体验人性在建筑中的律动。对我来说,书中讲述的各种逸事,不唯新奇有趣,亦且**启发之意;而频繁引述的伟人、文学家、艺术家及建筑家的隽语、诗句、论断,或以其机锋,或以其雄辩,或以其文辞优美,每每令人陶醉和感动。就是作者自己简洁的一两句品藻,也往往犀利而富洞见,因此,读他的书,是一种真正的陶冶。
    中国人常爱说:鉴古而知往。今天,无论从哪个层面上,中国人都正在经历着自我重塑的过程,这句话应该特别有意义。如果我们这里也像欧美那样,随时有数十上百种的建筑普及读物供人选择,如果我们大家都对世界建筑有起码的修养,那么,我们或许就能够看出近年所谓这“风”那“风”都是怎样荒谬的误导,就能够具备鉴别和选择建筑的能力,从而选择我们的生活。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