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交往中的建构-大学教学活动的社会建构论解读(高等教育学博士文库)
QQ咨询:
有路璐璐:

交往中的建构-大学教学活动的社会建构论解读(高等教育学博士文库)

  • 作者:陈秀兰
  • 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251760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236
  • 定价:¥2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大学教学活动在本质上就是师生交往中的建构活动。因此,现实的“交往中的建构”可能是自觉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所谓自觉,指人作为主体对自身的存在方式的感性认知及由此延展的对自我主体性的理性认知。一旦师生任何一方不能自觉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存在,或不能认识到自身在对象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或不能积极主动发挥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那么教学活动就是一种在不自觉状态下的“交往中的建构”。现行教学活动的“不自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交往的不自觉性与单向性。师生主体缺乏对个体主体性的自觉意识以及对类主体性的共同意识,缺乏交往互动的自觉能动性,缺乏双向互动与情感交流。二是建构的被动性与片面性。师生双方由于受到“知识”的共同“压迫”,缺乏建构的自主性,而且因忙于知识建构(尤其是知识传输)而忽视意义建构。不自觉状态下的“交往中的建构”所潜藏的深层危机在于它遮蔽了教学活动的实践本性与文化品性。
    文章节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本研究选择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两部分:建构主义理论及有关教育论述、国内关于大学教学的理论论著。
    一、建构主义理论及有关教育论述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建构主义风靡于欧美各国,波及多个学科领域,尤其是对教育科学领域产生了一股强大的冲击力。近几年,建构主义在我国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研究内容来看,既有对国外建构主义理论的介绍与评述,也有对该理论的借鉴与运用;从研究领域上看,既有哲学探源,也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引流。
    1.关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对我国而言,“建构主义”概念无疑是舶来品。国内许多学者对建构主义的思想演变历程及背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历史与比较研究,其中包括《社会建构论的思想演变及其本质意含》、《社会建构主义评介》、《当代西方建构主义研究述评》、《第二次认知革命与社会建构论的产生》、《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学与教”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述评》等。由于论述对象不尽相同,在此从起源、发展、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综述。 机理与样态是一事物存在与发展的两个层面,机理是“里”,样态是“表”。就改革而言,样态是改革的参照系,而机理才是改革的基点。因而,当我们思考大学教学活动的实然困境与应然走向时,其实是对大学教学活动由“表”及“里”的分析与思考。
    社会建构论作为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不仅作为一种理论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方法论被广泛运用。其基本命题、核心范畴以及方法原则对于探究教学活动的内在机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其基本旨趣概括起来讲就是“交往中的建构”。“交往”是指发生在主体间的精神活动,它以语言及其所承载的社会历史文化为中介,以平等对话为基本形式,以主体间理解和意义建构为目的;“建构”是指主客体间(尤其是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与生成的实践,相对于“预成”而言,表征知识、意义以及主体间关系不是“先定”的,而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变化的。这一旨趣在逻辑上是以主体间性、生活世界、结构化等作为核心范畴而展开的。
    从社会建构论观察大学教学活动,其生成机理是:大学师生作为主体在精神交往中共同作用于教学资源,以认识客观世界和提升主观世界为目的,进行文化建构活动。这种师生精神交往中的文化建构亦可简称为“交往中的建构”,它包含以下四层意义:其一,教学活动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价值取向上是“为人的”,而在活动性质上是“属人的”;与一般社会实践活动不同,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建构活动,以认识客观世界和提升主观世界为*终目的。其二,教学活动是作为主体的师生与作为客体的教学资源三要素之间的互动过程,主体间关系条件性地作用于主客体关系,主客体关系结构性地作用于主体间关系。其三,师生主体间的精神交往是教学活动的存在形式。其四,教学活动是师生主体与教学资源客体之间的互动与生成,师生类主体在认识、理解、建构教学资源客体的同时也被结构性地建构着;活动维度上的目的与过程,效果维度上的知识、意义及关系,都是教学活动的生成内涵。
    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大学教学活动在本质上就是师生交往中的建构活动。因此,现实的“交往中的建构”可能是自觉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所谓自觉,指人作为主体对自身的存在方式的感性认知及由此延展的对自我主体性的理性认知。一旦师生任何一方不能自觉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存在,或不能认识到自身在对象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或不能积极主动发挥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那么教学活动就是一种在不自觉状态下的“交往中的建构”。现行教学活动的“不自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交往的不自觉性与单向性。师生主体缺乏对个体主体性的自觉意识以及对类主体性的共同意识,缺乏交往互动的自觉能动性,缺乏双向互动与情感交流。二是建构的被动性与片面性。师生双方由于受到“知识”的共同“压迫”,缺乏建构的自主性,而且因忙于知识建构(尤其是知识传输)而忽视意义建构。不自觉状态下的“交往中的建构”所潜藏的深层危机在于它遮蔽了教学活动的实践本性与文化品性。
    从不自觉走向自觉交往中的建构,既是大学教学活动的实践旨归与理性诉求,也是基于大学教学活动要素关系及内在机理基础上的理性选择,应成为教学改革路径。具体而言,在教学价值取向上应从“物的培养”转向“人的生成”,在教学制度建设上应为支配秩序注入生命活力,在师生交往行为中应共同营造思想自由的环境。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章 绪论
    **节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分析路径

    第二章 社会建构论:解读之视角
    **节 社会建构论及其基本旨趣
    第二节 社会建构论的核心范畴
    第三节 社会建构论:教学活动的实践话语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教学活动的三要素及其关系
    **节 大学教学活动的三要素
    第二节 大学教学活动的要素关系
    第三节 对几个问题的审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学教学活动的生成本质及内涵
    **节 本质的“生成”拓展
    第二节 师生间的精神交往及其教学定位
    第三节 教学活动的生成本质
    第四节 教学活动的生成内涵
    第五节 案例分析——预约不曾预约的精彩
    第六节 与自我建构说、交往活动说对话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学教学活动的生成机理
    **节 建构的基础
    第二节 建构的中介
    第三节 大学教学活动的互动生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
    **节 大学教学活动的现实样态与实践旨归
    第二节 大学教学改革的理性构想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