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负青天,看人间城廓--圣埃克絮佩里生平与作品(马振骋)
安东尼·德·圣埃克絮佩里1900年生在法国里昂,1944年消失在地中海上空。他的文学创作时期不长,**部作品《南方邮航》发表于1929年,接着《夜航》(1931年)获得法国有威望的费米娜奖,《人的大地》(1939年,英语版译名为《风沙星辰》)获得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其后在美国发表《空军飞行员》(1942年)、《给一个人质的信》和《小王子》(1943年)。《小王子》使他蜚声国外,但也是他生前发表的*后一部杰作。不久他的生命在战火中结束了。死后根据他的遗稿整理出版了《要塞》。圣埃克絮佩里是法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的作家,但他的一生主要是在航空线上度过的。从1921年服兵役学习飞行;1926年进入法国的一家航空公司工作;1929年协同法国**飞行员梅尔莫兹、吉约梅开辟非洲——拉丁美洲航线;第二次��界大战爆发,流亡美国;1943年潜回北非,参加法国抵抗运动,至驾驶侦察飞机殉难为止,他的一生是飞行员的生涯。他的小说特点是围绕他本人的航空经历,描述了当时法国飞行员的惊险豪迈的生活。
圣埃克絮佩里受当时一个航空事件的启发,写下了《夜航》。法国邮政航空公司经理迪迪埃·多拉着手组织和延长在拉丁美洲沿岸的航线。为了对轮船、火车取得速度优势,多拉不顾困难和阻力,决定飞行员在夜间不中断地飞航。《夜航》写的是三架飞机在拉丁美洲上空夜航,其中一架罹难的过程。书中主角利维埃就是根据迪迪埃多拉这个人物写成的。故事情节简单,意义含蓄深刻。作者在书中探讨了行动的价值,也是对人类存在条件的思考。
《人的大地》确切说是一本散文集,全书没有连贯的情节,怀念事业上共同奋斗的同志,漫谈航线、飞机、星球、绿洲、沙漠,思路层层推进,深入探究贯串全书的主题——人。风格十分别致,寓意隽永,文字优美动人,书中章节经常选入法国的文集。
圣埃克絮佩里亲身参加航空创业阶段的飞行工作。那时飞机性能差,机场设备简陋,气象情报不全,飞行员艰苦卓绝的工作,命若悬丝的生活,他都有切身体会。高山沙漠,风暴雷雨,这些变幻诡谲的自然现象,在他笔下都有生动兀立的描写。如果作者仅仅凭其特殊经历,描写惊心动魄的历险,不管如何绘声绘色,那也不过是位惊险小说家。然而圣埃克絮佩里是一位诗人,一位思想家,他透过事物表面,寻幽索微,创造生动的形象,阐述人生的意义,这使他的作品崇高美丽,不同于一般的航空小说。
作者在《人的大地》中写道:“我们对自身的了解,来自大地,更多于来自全部的书本。因为大地桀骛不驯。人在跟障碍较量时,才发现自己的价值。但是为了克服障碍,人需要一个工具。需要一把木刨或铁犁。农民在劳动中,逐渐窥探到自然界的一些奥秘,他所挖掘的真理却是无处不在的。”飞行员用飞机这个工具,也跟障碍进行了较量。他们飞翔在万里长空,悬挂在满天乱云之间,要与高山、海洋、风暴钩心斗角。绚丽多彩的土地和天空,风吹粼粼的海面,金黄色的晨曦晚霞,这些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色,对他们是生命的庇护,还是死亡的诱惑?他们看到的太阳,是经历磨难重重的星夜后看到的光明的太阳;他们看到的大地,是穿越风雨雷电后看到的宁静的大地;他们看到的人,是迷失在冰天雪地、沙漠荒野后看到的亲切的人。在这种严酷的职业锻炼下,经历多次生与死的搏斗,圣埃克絮佩里探索了人生的意义,行动的价值,心灵的底蕴。他在书中,就是向我们叙述了他认识的一些自然界奥秘,他挖掘的一些无处不在的真理。
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在为《夜航》写的序言中说:“我尤其感激作者的,是他提出了一条不同凡俗的真理: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对一个责任的承担。”
圣埃克絮佩里认为,一个人的一生在时间长河中是无比短促的,单独一个人的生命是无所作为的;因而,人的生命所以有价值,从纵的来说,是保证人类文明的延续与昌盛,从横的来说,是促进人类的交在与团结。有意义的一生是履行人的职责的一生。因为有了这个坚定的信念,他和他的同志即使在看来山穷水尽的地步,决不放弃生的职责,行动的职责。
梅尔莫尔跌落在四千公尺高的山上,四周是白雪皑皑的悬崖绝壁。困了两天两夜。靠了同机机械师的巧手,勉强修复了摔坏的飞机。他坐上驾驶座,使飞机沿山坡朝悬崖滚去,轮子达到一定转速受人操纵,拉起飞机,擦过挡在前面的高峰,飞离了险地。
吉约梅迫降在终年冰封雪飘的安第斯山嶂,赤手空拳,身无干粮,零下四十度气温,攀陡坡,爬峭壁。风雪的鞭打,冰地的摔跌,皮开肉绽的剧痛,教人感到死的幸福。但是吉约梅靠顽强的意志,象蚂蚁似的一刻不停走了五天五夜,终于从死神怀抱中夺回自己的生命。
圣埃克絮佩里和机务员也曾盲目撞在利比亚沙漠地。空气湿度百分之十八,残存的饮料不到一升。指望飞机在纵深三千公里地带,从高空搜索出混杂在沙漠中千万颗黑点中的两颗黑点,只是一种幻想。但是他们没有放弃生的期望,在寸草不生的沙碛上东奔西走,受尽海市蜃楼的愚弄,寻觅沙上的踪迹,把希望寄托于露水,盼念茫茫沙海中一个悠悠晃晃的骆驼队来营救。描写细腻,感情跌宕,不是身历此时此境的人是写不出的。
懂得生的意义,也懂得死的意义。圣埃克絮佩里歌颂生命的追求,另一方面,他也礼赞有意义的死,为人类进步的死,“这种死本身就是在为生命服务。”
《夜航》中,法比安遇到了风暴,天空漆黑一团,雷雨交加。他奋力挣扎,还是迷失了方向。他跟乌云下的世界断了联系,头上星空璀璨,星星象花朵熠熠生辉。他的飞机失去了控制。“黑影里千百条手臂将他撒开了,他仿佛一个囚徒被松了绑。让他暂时独自在花间散步……他在密密麻麻、成堆财宝似的群星之间,在一个除了他法比安和他的伙伴之外没有——**没有——任何生命的世界游荡……。”这不是一篇死亡的哀歌,而是升天的颂曲。
梅尔莫兹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了横越沙漠、高山、黑夜和大海的航线。终于在工作十二年后,又一次飞越南大西洋途中,他发出电讯说他关闭了右后部发动机。接着寂静无声。十分钟后,整条航线的发报员守候在无线电旁边,“我们中间谁不曾经历过这种沉默,象致死的疾病,,一分钟比一分钟恶化。我们期待着,然而时光消逝而去,渐渐地终于太晚了。我们终久不得不领悟,我们的同志再也不会回来了,他们已经安息在曾经多次在其上空耕耘过的南大西洋。梅尔纽兹肯定是功成身退了,犹如收割的农夫,把庄稼捆扎后,躺倒在田野上。”
圣埃克絮佩里本人的结局何尝不是同样令人感到迷茫。1943年3月,他从美国潜至北非,参加戴高乐领导的抵抗运动。尽管他有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飞行六千五百小时的优异纪录,但年龄过大,又多次负重伤,只是编入空军预备队。多次争取后,他分配到了侦察任务。第八次任务是去侦察法国里昂附近地区。他从意大利博尔戈起飞,进入科西嘉岛上空,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他象传奇人物一样不知所终。当然,他不可能描述自己生命中的这个时刻,我们也无从窥知随同他消失的内心思想,不过可以深信,他必然会把自己的死,看作是一位在执行民族战斗任务的飞行员份内的事。“死是这样的甜蜜,当死作为一个自然的结局时……”。
二十世纪初开始,飞机使人**次占有了如此广阔的立足点。从前只能根据地图和地球仪去想象的地球整体,如今圣埃克絮佩里在高空飞行中看到了:一颗孤零零悬在空中的蓝色星球,同其他亿万颗星球没有多大差别。他在观察地球上的自然景物时,也象今天的宇航员一样,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它同无垠无生命的宇宙的关系。“地球的主要根基是山、沙和盐碱组成的底座,生命在这里,只是象瓦砾堆上的青苔,稀稀落落在夹缝中滋生。”他也看到了地球上生物形成的偶然性和脆弱性:一次火山爆发,一次海陆变迁,一场风沙可以毁灭一种文明。
这些都给他开拓了一个新的眼界,对人及人的大地产生了一种新的见解。他认为人只是一具泥胎,如果不具备智慧的话。不过,赋予条件、考验、激励,任何泥胎都可成长为一个人,发挥内在的天职。靠了世世代代涓涓滴滴积累的知识,才使今天的人大大不同于当年的穴居人,才使人类发展中产生了牛顿、莎士比亚、帕斯卡这样的伟大人物。主要的是不能使人失去培养的土壤。然而,他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文明走入了歧途,“单纯为了物质利益而工作,人类本身就陷入了囹圄。”因而,绝大部份人在死亡之前没有可能尽他们的天职。《人的大地》中,他面对着旅途上一群背井离乡的波兰移民,痛心地说:“所有这些人身上,多少都有一个夭折的莫扎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都会遭到这种扼杀。
他的作品内容深刻崇高,个人经历曲折壮美,人们往往把他和法国另一位我们熟悉的**作家安德烈·马尔罗并列,都是法国人引以为荣的人物。他的声名生前已经确立,死后未尝稍衰。在仅有五千万人口的法国,他的主要作品发行量都在二百二十万册以上,这个数字可以说明他在本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如果文学作品的目的是使人崇高,使人上进,他写的书对懂得欣赏的人确可起到这个作用。纪德对《夜航》说道:“人的弱点、自暴自弃、萎靡消沉,我们已经知道很多了。但是,不折不挠的意志促成自身的奋发有为,却正是我们需要人们向我们指出的。”《夜航》与《人的大地》不但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对思想道德修养也有借鉴的地方,让我们读了这本书,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即使*质朴的牧羊人也无不如此。因为他在星空下,勤勤恳恳地放牧着那几头羊,他若意识到了自己的任务,就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走仆。他是一个哨兵。每个哨兵都身系着一个王国的安危。”
(《外国文学》1982年**期) 这是一部充满诗意的童话。它编排精美,内容深刻,语言平易,形式**,犹如一块浑然天成的美玉。适合具有初级阅读水平的青少年朋友阅读使用。
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马振骋)
圣埃克苏佩里(1900-1944)称自己首先是飞行员。他为飞机而生,为飞机而死。法国把他看作是作家、民族英雄,在他逝世五十周年之际,把他的肖像印在五十法郎的票面上,在法国纸币史上,获这项殊荣的文化名人不多,只有伏尔泰、莫里哀、柏辽兹。对全世界的大小读者来说,他的盛名来自《小王子》。这篇二十世纪流传*广的童话,从1943年发表以来,已译成一百多种语言,其中包括印度群岛的土语和印度土邦的地方语,销售量达两千五百万册,还被拍成电影,搬上银幕,灌成唱片,做成CD盘。
一九九四年是圣埃克苏佩里失踪五十年纪念日,从摩洛哥到日本有一百多个隆重活动,今年2000年是他诞生一百周年。
圣埃克苏佩里若不是飞行员,当然也会写作,但不会是现在这样的作家。他有意识地把飞机座舱当作书房,飞机是他认识世界的工具,就象农民用铁犁,木工用刨子,天文学家用望远镜,在劳动中逐渐窥探到世界的秘密,然而他们在各领域挖掘到的真理却是无处不在的。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字字句句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思想写照与行动实录。他在黑夜中期待黎明,在满天乱云中向往中途站,在璀璨星空中寻找自己的星球——生的喜悦,就是这么单纯。
圣埃克苏佩里1900年生于法国一个没落贵州家庭,幼时聪明爱动,写诗歌,摆弄机械,好遐想,功课平平。青年时服兵役参加了空军,复员后在航空公司工作。在原始的条件下,与航空史的先驱人物如梅尔英兹、吉约梅一起开拓法国-非洲-南美洲的飞机航线。生活在西撒哈拉敌对的阿拉伯部落中间,为迫降的飞机提供接应和支援;作为特派记者采访内战时期的西班牙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深入德国内地观察纳粹党喧嚣一时的第三帝国。他获得过十三项航空科技发明专利;当空军飞行员时经历过法国1940年大溃退;43岁时超龄八年,坚持披挂上阵,驾驶侦察机飞赴敌方阵地上空。1944年7月31日,从同盟国驻地科西嘉岛东北的博尔戈起飞执行任务,钻入云端后就此失去了踪影。
事情已经过去五十多年,虽经多方努力调查,法国甚至还组织了一个追踪圣埃克苏佩里委员会,既没找到尸体也没发现飞机残骸。圣埃克苏佩里的家庭成员明确表示,无论在什么地方找到圣埃克苏佩里的遗骸,都不迁葬,让它留在原地,那是他*理想的归宿。正如睿智的蒙田应该死在床上,激情的莫里哀应该死在舞台上,浪漫的拜伦应该死在希腊的战场上,他——圣埃克苏佩里——应该死在空中。
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如《夜航》、《人的大地》初次出现时,他那些雄奇壮丽、非亲身经历**描写不出的情景,使读者感到耳目一新,惊心动魄。在行动中追求新的人生价值和行为准则;逃出沙漠,飞入雷雨交加的黑夜,在苍穹中绝望地找寻自己的星星,无论文笔与题材都富于现代性。
1935年,他在前往莫斯科途中的火车上,在宵灯下看到一个睡梦中的孩子,他可爱的脸蛋使他想到孩子个个应该是童年莫扎特、传奇中的王子,若得到培育做什么不成!同一年十二月,圣埃克苏佩里和一名机械师试图创造巴黎——西贡直飞记录,在离开罗二百公里的沙漠上空迷失方向,正俯身在机翼下寻找幽灵般的目标时撞上了一个斜坡。在死亡线上挣扎了三天,幸遇一个阿拉伯牧民救了他们。这两件事成了《小王子》故事的经纬线。
那时以后,圣埃克苏佩里喜欢在餐馆、咖啡酒吧的提花餐巾纸上,任意涂抹一个“孤独的小人儿”,有时戴一顶王冠坐在云端里,有时站在山巅上,有时欣赏蝴蝶在花间飞舞。他寄给亲友的信笺四周也会寥寥几笔画个小人像,犹如他的签名,一眼就知道是谁写的。
《人的大地》发表于1939年,获得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译成英语后以《风、沙与星星》书名在美国出版,被誉为当年*佳外国文学作品。圣埃克苏佩里于是在美国也很有名声,这使他在法德签订停战协定后想去美国寻找机会继续抗击纳粹。纽约是法国流亡者大本营,却分成誓不两立的派别——维希派和戴高乐派。他主张"法国高于一切",要两派捐弃前嫌,共同对敌,遭到两方面的夹攻。他感到孤独无奈。
他生活在纽约,得到美国朋友很好的接待,但是他不喜欢纽约,不欣赏纽约人的生活方式,尤其谴责美国人当时企图置身事外的孤立主义政策。
**,在纽约一家酒馆,美国出版家希区柯克看他在画小人儿,瞧了又瞧,说你为什么不给他写本书呢。这句话触动了圣埃克苏佩里的灵机,他索性超越战争与和平,从人类的生存来对待正在发展的物质文明,写出了《小王子》这部书。
《小王子》1943年在美国出版,使评论界和读者都感到意外,一直写飞机的圣埃克苏佩里写了一篇童话;全世界烽火连天,血肉横飞,这个在虚无缥缈中的小王子想跟大家说什么呢?小王子与他的玫瑰花的故事又是怎么一回事?
现代大工业蓬勃发展,社会生活日趋物质化,使人时时刻刻感到威胁,原有的身份逐渐失去,成为大机器中不由自主的零件。短短几万字的《小王子》用童话形式写成,但是其中的深意又决不是儿童单独能够理解的,如果小孩要看,拉着大人讲给他听,大人在讲的时候也会找到自己失去的东西。这样促成大人小孩一齐看,就象在书的第四章说的:“我乐于把这个故事的开头写得象篇童话。……只是我不喜欢人家不当一回事地读我这本书。”
其实,我们可以把《小王子》里那几句俏皮的献词看作是书的钥匙。圣埃克苏佩里把书献给*要好的朋友,这个朋友虽是个大人,还保持一颗童心,懂得人生的艰辛。他有重要信息通过他传达给不懂事的大人:“蟒蛇吞了大象。”那时正是法西斯狂猖地要征服世界,但是大人们没有一个懂得……从这里展开一个个隐喻,要大家明白地球很小,花儿很脆弱,就象人的出现是宇宙间各种条件奇迹般的凑合:羊要吃花朵,人虽给羊配上了嘴套,还是难免会有疏忽,更何况嘴套上又忘了配一根皮带可以系上……这一切使人读了感到责任,拯救文明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圣埃克苏佩里用小学生也能读懂的语言,接触到人类*重大的问题,背景又放在无边无际、纯洁一片的黄沙前,满篇氛围似真非真,似梦非梦,迷蒙含蓄。他还自己画上雅拙的插图,空灵别致。*后一幅是两条交叉的弯线上一颗星星,这是小王子在地球上出现后又消失的地方。在他看来是世界上*美也*凄凉的景色。圣埃克苏佩里画完以后,过了一年自己也象小王子那样消失了,“一点声息没有”,留下一个谜,一个问题,一个悬念。象断了的梦。
(选自《小王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