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蒙古民族的生态文化
QQ咨询:
有路璐璐:

蒙古民族的生态文化

  • 作者:葛根高娃 乌云巴图
  • 出版社: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1151876
  • 出版日期:2004年11月01日
  • 页数:236
  • 定价:¥1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包括蒙古族生态文化的理解及其界定、蒙古族生态文化的物质层面解读、蒙古族生态文化的精神层面解读、蒙古族生态文化的制度层面解读、蒙古族生态文化在当代的实践等五章。
    文章节选
    **章 蒙古族生态文化的理解及其界定
    第二节 蒙古族生态文化的理解与界定
    我们在前面已经论述过,要在人类已有的文化财富中去发现、恢复或改造其中生态化的成分,用来补充、更新我们当今的文化,并以此来战胜生态危机所带来的威胁。那么作为古老的游牧文明的继承者与集大成者的蒙古民族,其传统文化中的那些生态化的元素正是我们今天所要挖掘、借鉴的人类文化财富之一。至于问题的缘起,主要是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大范围的环境恶化及生态危机,尤其是对于蒙古民族及其古老的游牧文化生存、发展构成威胁的草原退化、沙化、荒漠化。在此情况下,我们进行反思,向传统的民族文化学习借鉴是非常迫切、必要的。
    关于生态文化的界定,已如上述所论“物质层次”、“精神层次”、“制度层次”的选择与更新。所以有关蒙古族生态文化的理解及其界定也可以此为基础,即:蒙古族生态文化是牧民、家畜、自然三要素构成的生业方式及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生态化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进一步说可以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三个方面来论述。
    1.从物质层面来看,游牧是一种以牧民、家畜和自然三要素构成的特殊的生业方式
    这种生业方式,通过家畜对自然的适应程度来协���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就是说,在生业过程当中人、畜和环境三者已经构成了由衬会和自然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能量转化、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基本功能,并且成为了包括生产、供给、消费环节在内的稳定的食物链体系。游牧生业方式所建构的生态系统更加直观而具体地体现了生态化的属性。这是因为,首先,游牧文化赖以确立的能量基础是以草木为主的生物能量(包括水源、气候等)。在游牧社会*初的历史条件下,游牧的生业方式几乎没有能力改造或者“创造”这些能量基础,因此,就环境而言,游牧民只能尽量保持自然应有的状态而进行生产和消费。游牧的*大特点就在于为生态的自我恢复提供条件,从而顺从生物与环境本身的规律,进行合理索取。在游牧社会的**阶段,牧民也进行一些改变环境的“基础建设”——如打井、建设棚圈等,但是这些物质手段从总体上来阱,对特定领域的自然力和生态系统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不会超出人与环境关系的“适应大于改造”原则。其次,就牲畜而言,毫无疑问它们是牧民生产出的产品,然而这种产品却能*大限度地保持它的自然属性和特征。
    ……
    目录
    序言
    **章 蒙古族生态文化的理解及其界定
    **节 生态文化的理解与界定
    第二节 蒙古族生态文化的理解与界定
    第二章 蒙古族生态文化的物质层面解读
    **节 蒙古高原的地理分布及气候、植被状况
    第二节 蒙古高原诸先民们物质化的创造性活动,主要包括史前时期、匈奴时期、突厥时期
    第三节 蒙古民族生态化的与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技能
    第四节 蒙古民族生态化的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技能
    第五节 蒙古民族生态化的与环境相适应的知识体系
    第六节 物质层面蒙古族生态文化的特征与意义
    第三章 蒙古族生态文化的精神层面解读
    **节 生态伦理学的主要理论
    第二节 生态伦理学与精神层面的蒙古族生态文化
    第三节 精神层面蒙古族生态文化的具体展现
    第四节 精神层面蒙古族生态文化的特征与意义
    第四章 蒙古族生态文化的制度层面解读
    **节 在法律制度方面
    第二节 在军事制度方面
    第三节 在政治制度——分封制方面
    第四节 制度层面蒙古族生态文化的特征与意义
    第五章 蒙古族生态文化在当代的实践
    **节 在草原保护方面
    第二节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
    第三节 对当代内蒙古牧区主要问题的两点分析
    主要参考书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