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梅兰芳影像志
QQ咨询:
有路璐璐:

梅兰芳影像志

  • 作者:周兵
  •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 ISBN:9787801707741
  •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01日
  • 页数:210
  • 定价:¥3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801707741
    • 作者
    • 页数
      210
    • 出版时间
      2009年03月01日
    • 定价
      ¥32.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梅兰芳先生是一位**的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本书是作者在为拍摄两部有关梅兰芳的纪录片收集素材的过程中,促发灵感,通过补充采访,撰写而成。它以深广的历史视角为切入点,客观形象地记载了一代京剧大师、[伶界大王]梅兰芳光彩艳丽、起伏跌宕的一生。又有《良友》杂志特别提供的时代照片,文图并茂,堪称一部生动的[纸上纪录片]。
    文章节选
    **章 登台
    但愿苍天不负卿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公元1900年,即北京老百姓习称的“庚子年”,农历五月初五过后,前海边的荷花仍旧像往年一样准时地开放,在满湖碧荷和沿岸翠柳之间,简单而又不失爽洁的芦席茶棚陆续搭起,卖各种应景吃食的小摊贩也有一搭无一搭地招揽着生意。人们在这里交换着各自的道听途说。
    北京城从来不缺少新鲜事和谣言,北京城的老老少少也都见多识广,但现在,整个北京城的男女老少却都被眼前的景象弄傻了:大街小巷来来往往一些头缠红巾、走着类似京戏台步的人,他们源源不断地从山东、河北、天津涌入北京,到处设坛作法,几乎在每一个热闹的街口都有一群人当街表演着“刀枪不入”的神功。他们不仅表演,还当场传授着这种技艺。人们眼见得一阵焚符念咒之后,平时*熟悉不过的街坊张老三李老四立即能用自己的肚皮抵抗住明晃晃的大刀,惊诧万分。
    不仅在市井,甚至在各个衙门、王公**的**,都纷纷流传着义和神拳的种种令人不可思议的法术。*初,当这些操着河北、山东口音的汉子宣称他们拥有各路**授予的法术时,北京城的许多土大夫都抱着怀疑的态度。他们并不是不信神,而是觉得,神而明之的仙佛大士怎可能降临到这些看起来颟顸愚蠢的乡下人身上呢?
    战��,在一场看似壮烈而又有些狂热荒唐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
    八国联军在德国元帅瓦德西率领下,从大沽渐次向北京逼近。
    **外不远,义和团在攻打东交民巷的**和西什库教堂。北京城不远,八国联军正从大沽口登陆,一路逼近北京。而中南海的颐年殿,谭鑫培正粉墨上演《群英会》。
    那些“神功”与近代化军队较量的结果不言而喻。
    被迷信和谵妄鼓动起来的自信迅速消失了。
    慈禧太后率领王公大臣从北京出逃。
    在这支逃难的队伍中,有一个后来被京剧史淡忘了的名字——侯俊山,艺名十三旦。十三旦追随着老佛爷的队伍从北京一直逃到了西安。大清的宫廷和京剧休戚与共的关系,于此或许可以见到一丝端倪。
    而此时的北京城一片腥风血雨!
    当一切尘埃落定,《辛丑条约》签订后,大清帝国就如同紫禁城上空的*后一抹余晖,距离即将消逝的日子不远了。
    我们的**就在这样的一片苍茫景象中进入了20世纪。
    这一年,紫禁城里面的忙人,除了一度默许义和团“扶清灭洋”的老佛爷和各位王公大臣们,还有一位谭老板。
    据记载,就在慈禧逃往西安的前半年,谭鑫培进宫唱戏不下十余次。
    京剧的鼻祖程长庚已经于1880年去世,此时名老生除了谭鑫培,还有孙菊仙,此外还有武生杨月楼、青衣梅巧玲、丑角刘赶三,他们纷纷活跃在京剧的舞台上,各领风骚。他们一面开场唱戏,一面要进宫“供奉”,为即将灭亡的那个朝廷粉墨登场,展现出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京剧的“后三鼎甲”中,孙菊仙曾在庚子年城破后去了上海,汪桂芬去世较早,老生谭鑫培的嘹亮歌声在这个时候遮盖了整个北京城——他被同行称为“梨园霸主”。
    我们难以想象,在当时国破山河在的景象中,人们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来欣赏谭老板那响遏行云的嗓音。据说,他不但在元明寺、天和馆等北京的各大场所演唱,在天津的演出更是“万人空巷,人满为患”。
    这一年,**的旦角陈德霖为徒弟王瑶卿说了《玉堂春》这出戏。这是京剧行内的传承方式,老一代的名角将自己毕生的心得通过口传心授传递给下一代,如同火种点燃火种。在一代一代的口传心授间,艺术与文化的传承就这样延续下来。
    然而,不管是谭鑫培,还是陈德霖和王瑶卿,此刻并不会想到,就是这出《玉堂春》将被一个此时才6岁的孩子日后唱遍世界。
    梅兰芳出生的日子有些特别,这是一个多事之秋。其实,梅兰芳一生中的每一个重要的关口,总是碰巧和一些特别的日子大有关联。
    1894年10月22日,北京城里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颐和园德和园大戏台,那常常响起京胡锣鼓声的地方,今天竟也沉寂了下来。我们不知道这**究竟是艳阳高照,还是阴雨绵绵,反正在北京城里百姓们议论纷纷的是一场战争,大清王朝和日本人打起来了!战败的消息一个接着一个。
    就在这**,北京李铁拐斜街,梅竹芬的家里响起了一个孩子的啼哭声——梅家迎来了一个大喜事。22岁的梅竹芬**次当上了爸爸。梅竹芬何许人也?京城里京剧界有名的旦角演员。他出生于京剧世家,父亲是被人誉为“同光十三绝”之一的梅巧玲。“同光十三绝”,按现在的意思说,就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十三个*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清脆无比”、“如呖呖莺声,啭于花外”,这是当时人们对梅巧玲的评价。有人说,就连他的念白都很亲切动听,令人回昧无穷,难怪在票友中流传着“堂会里缺了梅巧玲则举座不欢畅”这样的说法。
    这个孩子就出生在这个京剧旦角世家。不久,家里人给孩子起了小名,叫群子;很快,他又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叫梅澜,字畹华。就在他出生后的几天,日本人打过了鸭绿江,也就是在他满月的那**,日军占领了大连旅顺口,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开始了。
    1894年11月24日,在梅澜满月后的第三天,孙中山在夏威夷成立了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梅澜,就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天长大。
    要是祖父梅巧玲能在生前看到孙子的成长,一定会给他的晚年带来很多的乐趣和期望。事实上梅巧玲去世时长子梅雨田才17岁,次子梅竹芬才刚满10岁,一时间,原本家境富足的四喜班班主的家陷入了经济困顿。
    光绪八年初冬的**,在梅巧玲的葬礼上,梨园界去了很多人。四喜班的同事们一个个都哭得很伤心。整个北京城都知道到了“同光十三绝”中的胖巧玲走了。那些喜欢看《雁门关》《二进宫》《长生殿》的戏迷们,再也看不到、再也听不到梅巧玲那绝代风华的表演了。梅巧玲对同行朋友讲义气、重情义的故事流传了下来,成为梨园佳话。
    梅家的祖籍是江苏泰州,历史上的泰州属于扬州管辖。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个叫谢梦渔的扬州老乡和梅巧玲成了朋友,此人曾中过探花,后来官至御史。他很喜欢梅巧玲的表演,算是梅巧玲的粉丝,二人常常在一起研磨唱腔音韵,饮酒谈天也是常有的事。谢梦渔虽然官做得比较大,却没有什么钱,囊中羞涩时就向梅巧玲借钱度日,每次借钱都留下一张借条。时间长了,不知不觉就累计下两千多两银子。两千多两银子是什么概念?按当时的物价,几百两银子就可以买下一个不错的四合院。没想到,几年后谢梦渔因病故去,家人为他在北京的扬州会馆里设了灵堂。梅巧玲前去祭拜好友时,当着其家人的面,把全部的借据放在蜡烛上烧掉了。因为他知道谢家没有能力偿还这笔钱财。这还不算,当天他还带去三百两银子送给谢家人。梅巧玲的义举在北京城里很快传开了。其实梅巧玲像这样的义举并不只一次两次,由于他一生多行侠义之举,后来被称为梨园的“义伶”。梅巧玲仗义疏财,而在其身后,没有为梅雨田兄弟留下更多的产业。
    关于自己那大名鼎鼎的爷爷的故事,年幼的梅澜都是从奶奶的嘴里陆续听说的。作为旧式妇女,奶奶并没有多少文化,但她对梅兰芳的影响,一点也不比日后与他交往的那些满腹经纶的文化人少。她是个长寿的老人,一直到梅兰芳成年唱红,她还在为孙子的人生提供宝贵的建议。
    同治、光绪年间,是京戏的“轴心时代”,以程长庚为首的京剧艺术**代大师,将这一剧种发展成风靡京城并五方传唱的大戏;也就在这一时期, “同光十三绝”程长庚、时小福、刘赶三、梅巧玲等戏苑名伶在京剧界领一时风骚。三庆、四喜等**的京剧科班在为后来的京剧繁荣培养着人才。那些挂“供奉”腰牌的艺人们,不时出入宫禁,为酷爱京戏的西太后演出。在末世的北京,只有在粉墨场上还有一丝扮出的盛世景象。
    这就是一代艺术大师梅兰芳刚来到人世时的景况。
    1897年,在梅澜刚刚3岁时,父亲去世了。是什么原因让年仅25岁的梅竹芬早早地离开了人世?据说是因为操劳过度。从此以后,梅澜的前途和生活都由他的大伯梅雨田照料。梅家在这几年里出现了许多变化,生活并不平静。而同样生活在北京城里的光绪皇帝和他的一帮臣子们试图用新的方法来改变这个**衰落和颓败的局面。戊戌变法开始了,但很快以失败而收场!菜市口又开始杀人了!这时候的梅澜已经开始上学了,读的是旧式的私塾,地点就在北京的百顺胡同里。以当时行业内的风气来看,他对自己的未来不会有太多的选择。子承父业,一直是梨园行的规矩,很快他就开始学戏了。
    那个时候的梨园行形成了一个很独特的群落,大家相互之间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点关系,要么师徒关系,要么亲戚关系。梅澜的**个老师是朱小霞,曾是梅巧玲的弟子。梅兰芳开始了学戏生涯,那一年他8岁。在那时学戏都是这样的:师父高高坐着,神色严峻,手里永远拿着一个叫戒方的板子,用来惩罚不用功想偷懒的学生,旁边拍着腿板,打着锣鼓。
    朱小霞先教梅澜唱的是《二进宫》。虽然只是四句简单的老腔,但朱小霞花费了很长时间,梅澜也没有能上口。过了一段时间,失望至极的朱小霞丢下一句“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给梅澜就悻悻而去,再也没来教他。他所说的祖师爷就是被称为“梨园之祖”的唐明皇李隆基。
    梅家上下大失所望:难道这个京剧世家**的后代真的不是唱戏的料?难道曾经名扬京城、风华盖世的梅巧玲后继无人了?
    1950年,56岁的梅兰芳来到北京,拜访了自己70多岁的姑姑,他们当时的对话被许姬传写进了《舞台生活四十年》里。姑姑说,梅兰芳幼年的相貌很平常,因为眼皮老是下垂,眼神不能外露,见了人又不会说话。她很率直地给他八字评语:“言不出众,貌不惊人。”姑姑这句今天看来很不吉利的话,正注释了当年梅兰芳坎坷的学戏生涯。
    ……
    目录
    **章 登台
    但愿苍天不负卿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第二章 走红
    天花随处落 五蕴本来空
    第三章 改良钉
    良辰美景度华年 咏月吟风不羡仙
    第四章 探梅
    戏清流来把浪分 似鹤立宛转长吟
    第五章 梅缘
    侠义心鞍马来赠 出头日再报大恩
    第六章 访日
    京林泉涛洒怡情 欢不尽春光美景
    第七章 赴美
    这景色撩人欲醉 梅花绽放自芬芳
    第八章 抗日
    乱中华强兵压境 定巧计扫尽烟尘
    第九章 谢幕
    今幸喜散而复聚 知我便当良友待
    后记
    附录 众人眼中的梅兰芳
    编辑推荐语
    此生与他生,颠倒万千众生,逢人尽说“梅”,他的分相倾国倾城,他的艺术臻于**,留此存照,“伶界大王”梅兰芳的生平还原。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