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禅灯梦影
QQ咨询:
有路璐璐:

禅灯梦影

  • 作者:李叔同
  •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 ISBN:9787543041387
  •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01日
  • 页数:213
  • 定价:¥2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43041387
    • 作者
    • 页数
      213
    • 出版时间
      2009年04月01日
    • 定价
      ¥26.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李叔同在俗世为艺术家,在佛为高僧。其一生心得弥足珍贵。大师晚年整理、修订了大量的佛学要义,旨在弘扬佛法,让更多世人觉悟。本书精选了其修订后的佛学著述近三十篇。而为了更全面地展现大师的艺术成就,除说法外,编者还收录了处世格言、演讲稿、诗词、散文、信件等作品。大师俗世爱徒、挚友,都曾为大师提笔,本书也一并收录。往昔岁月,弹指一挥间,希望大师的佛语禅心,能让奔波、劳碌的世人多一点启发,多一点对生活的感悟、回味。
    文章节选
    佛学著述选
    佛法大意
    我至贵地,可谓奇巧因缘。本拟住半月返厦。因变住此,得与诸君相晤,甚可喜。
    先略说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须常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努力作利益众生之种种慈善事业。乃不愧为佛教徒之名称。
    若专修净土法门者,尤应先发大菩提心。否则他人谓佛法是消极的、厌世的、送死的。若发此心者,自无此误会。
    至于作慈善事业,尤要。既为佛教徒,即应努力作利益社会之种种事业。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积极的。不起误会。
    或疑经中常言空义,岂不与前说相反。
    今案大菩提心,实具有悲智二义。悲者如前所说。智者不执着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做种种之利生事业。
    若解此意,而知常人执着我相而利益众生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彻底者,必须学习佛法,了解悲智之义,如是所作利生事业乃能十分圆满也。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
    今能了解佛法之全��统及其真精神所在,则常人谓佛教是迷信是消极者,固可因此而知其不当。即谓佛教为世界一切宗教中*高尚之宗教,或谓佛法为世界一切哲学中*玄妙之哲学者,亦未为尽理。
    因佛法是真能:
    说明人生宇宙之所以然。
    破除世间一切谬见,而与以正见。破除世间一切迷信,而与以正信。恶行,而与以正行。幻觉,而与以正觉。
    包括世间各教各学之长处,而补其不足。
    广被一切众生之机,而无所遗漏。
    不仅中国,现今如欧美诸国人,正在热烈地研究及提倡。出版之佛教书籍及杂志等甚多。
    故望已为佛教徒者,须彻底研究佛法之真理,而努力实行,俾不愧为佛教徒之名。其未信佛法者,亦宜虚心下气,尽力研究,然后于佛法再加以评论。此为余所希望者。
    以上略说佛法大意毕。
    又当地信士,因**为菩萨诞,欲请解释南无观世音菩萨之义。兹以时间无多,惟略说之。
    南无者,梵语。即归依义。
    菩萨者,梵语,为菩提萨之省文。菩提者觉,萨者众生。因菩萨以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众生,故称为菩提萨。此以悲智二义解释,与前同也。
    观世音者,为此菩萨之名。亦可以悲智二义分释。如《楞严经》云: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约智言也。如《法华经》云: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约悲言也。
    佛法十疑略释
    欲挽救**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 以下所举十疑及解释,大半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之,非是讲者之创论,所疑固不限此,今且举此十端耳。
    一、佛法非迷信
    近来,知识分子多批评佛法谓之迷信。
    我辈详观各地寺庙,确有特别之习惯及通俗之仪式,又将**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内,谓是佛法正宗。即有如此奇异之现相,也难怪他人谓佛法是迷信。但佛法本来面目贝!不如此,决无崇拜**鬼怪等事。其仪式庄严,规矩整齐,实超出他种宗教之上。
    又佛法能破除世间一切迷信,而与以正信,岂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故知他人谓佛法为迷信者,实由误会。倘能详察,自不至有此批评。
    二、佛法非宗教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宗教,此说不然。
    佛法与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兹不详述。应知佛法实不在宗教范围之内也。
    三、佛法非哲学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哲学。此说不然。
    哲学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测而得之某种条件,即谓为真理。其结果有一元、二元、唯心、唯物种种之说。甲以为理在此,乙以为理在彼,纷坛扰攘,相非相谤。但彼等无论如何尽力推测,总不出于错觉一途。譬如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见象之形状,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谓是为象之全体,故或摸其尾——便谓象如绳,或摸其背——便谓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谓象如地。虽因所摸处不同而感觉互异,总而言之,皆是迷惑颠倒之见而已。
    若佛法则不然。
    譬如明眼人能亲见全象,十分清楚,与前所谓盲人摸象者遇然不同。因佛法须亲证“真如”,了无所疑,决不同哲学家之虚妄测度也。
    何谓“真如”之意义?
    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离于意想分别——即是哲学家所欲了知之宇宙万有之真相及本义也。夫哲学家欲发明宇宙万有之真象及本体,其志诚为可嘉;第太无方法,致罔废心力,而终不能达到耳。
    以上所说之佛法非宗教及哲学,仅略举其大概。若欲详知者,有南京支那内学院出版之《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一详卷,可自详研,即能洞明其奥义也。
    四、佛法非违背于科学
    常人以为佛法重玄想,科学重实验,遂谓佛法违背于科学,此说不然。
    近代科学家持实验主义者,有两种意义:
    一是根据眼前之经验,彼如何,即还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
    二是防经验不足恃,即用人力改进,以补通常经验之不足。
    佛家之态度亦尔。彼之“戒”、“定”、“慧”三无漏学,皆是改进通常之经验。但科学之改进经验重在客观之物件,佛法之改进经验重在主观之心识。
    如人患目病,不良于视,科学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则努力**其眼,以求复明。两者虽同为实验,但在治标治本上有不同耳。
    关于佛法与科学之比较,若欲详知者,乞阅上海开明书店代售之《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著者王小徐,曾留学英国,在理工专科上迭有发见,为世界学者所推重,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创立新理论,解释佛学,因著此书也。
    五、佛法非厌世
    常人见学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与世人罕有往来,遂疑佛法为消极的厌世的,此说不然。
    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决非是冷谈之厌世者。因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弘愿。不唯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字,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
    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
    六、佛法非不宜于**之兴盛
    近来,爱国之青年信仰佛法者少,彼等谓:佛法传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此说不然。
    佛法实能辅助**,令其兴盛,未尝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印度古代有*信仰佛法之国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统一兴盛其**。其后婆罗门等旧教复兴,佛法渐无势力,而印度**乃随之衰亡——其明证也。
    七、佛法非能灭种
    常人见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灭种,此说不然。
    信佛法而出家者,乃为僧尼,此实极少之数。此外大多数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
    佛法中之僧尼,与他教之牧师相似,非是信徒皆应为牧师也。
    八、佛法非废弃慈善事业
    常人见僧尼唯知弘扬佛法,而于建立大规模之学校、医院、善堂等利益社会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学佛法者废弃慈善事业,此说不然。
    依佛经所载,布施有二种:一曰财施,二曰法施。
    出家之佛徒,以法施为主,故应多致力于弘扬佛法,而以余力提倡他种慈善事业。
    若在家之佛徒,则财施与法施并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作种种慈善事业。
    近年以来,各地所发起建立之佛教学校、慈儿院、医院、善堂、修桥)造凉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钱;施棺等事;皆时有所闻、但不如他教仗外国慈善家之财力,所经营者规模阔大耳。
    九、佛法非是分利
    近今经济学者,谓“人人能生利,则人类生括发达,乃可共享幸福”,因专注重于生利,遂疑信仰佛法者,唯是分利而不生利、殊有害于人类,此说亦不免误会。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得于职业,士、农、工、商皆可为之。此理易明,可毋庸疑。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观之,似为**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虫、但僧尼亦何尝无事业?!僧尼之事业,即是弘法利生。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间接直接有真实大利益于人群者正无量矣!
    十、佛法非说空以灭人世
    常人因佛经中说“五蕴皆空”、“无常若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说空,若信佛法者多,将来人世必因之而消灭,此说不然。
    大乘佛法,皆说“空”及“不空”两方面。虽有专说“空”时,其实亦含有“不空”之义。故须兼说“空”与“不空”两方面,其义乃为完足。
    何谓“空”及“不空”?
    “空”者是无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业。虽知无我,而能努力作救世之事业,故“空”而“不空”;虽努力作救世之事业,而决不执着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实了解,乃能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作种种之事业无有障碍也。
    又若能解此义,即知常人执着我相而作种种救世事业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间促,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彻底者,必须于佛法之空义十分了解。如是所作救世事业乃能圆满成就也。
    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之建设乃得实现。信能如此,若云牺牲,必定真能牺牲;若云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坚坚实实,勇猛精进而作去,乃可谓伟大,乃可谓彻底,。
    所以真正之佛法,先须向“空”上立脚,而再向“不空”上作去,岂是一味说“空”而消灭人世那?!
    以上所说之十疑及释义,多是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其大意。诸君闻此,应可免除种种之误会。若佛法中之真义,至为繁广,今未能详说。惟冀诸君,从此以后,发心研究佛法。请购佛书,随时阅览,久之自可洞明其义。是为余所厚望焉。
    ……
    目录
    佛学著述选
    佛法大意
    佛法十疑略释
    佛法宗派大概
    佛法学习初步
    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常随佛学
    律学要略
    盗戒释相概略问答
    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
    受十善戒法
    持非时食戒者应注意日中之时
    授三皈依大意
    敬三宝
    放生与杀生之果报
    改习惯
    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
    改过实验谈
    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
    问答十章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药师法门修持课仪略录
    药师如来法门略录
    为性常法师掩关笔示法则
    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
    *后之口口
    《华严集联三百》序
    《华严经》读诵研习入门次第
    人生之*后
    晚晴集
    文学
    ◆散文
    辛丑北征泪墨
    西湖夜游记
    图画修得法
    《音乐小杂志》序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南闽十年之梦影
    弘一大师*后一言——谈写字的方法
    ◆诗词
    送别
    秋柳
    废墟
    早秋
    春游
    帘衣
    满江红·民国肇造填满江红志感
    南南曲·赠黄二南君
    咏菊
    题丁慕琴绘黛玉葬花图二绝
    题梦仙花卉横幅
    玉连环影·为夏丐尊题小梅花屋图
    贻王海帆先生
    清平乐·赠许幻园
    和宋贞题城南草图原韵
    老少年曲
    戏赠蔡小香四绝
    南浦月·将北行矣,留别海上同人
    夜泊塘沽
    遇风愁不成寐
    感时
    津门清明
    赠津中同人
    西江月·宿塘沽旅馆
    登轮感赋
    轮中枕上闻歌口占
    为沪学会撰文野婚姻新戏册既竟系之以诗
    重游小兰亭口占
    滑稽传题词四绝
    金缕曲·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
    醉时
    茶花女遗事演后感赋
    书愤
    春风
    昨夜
    喝火令
    题陈师曾荷花小幅
    附录
    ◆世说弘一
    弘一法师的出家生活(夏丐尊)
    为青年说弘一法师(丰子恺)
    弘一上人史略(刘质平)
    我的老师李叔同(李鸿梁)
    李叔同与『天涯五友』(金梅)
    ◆书信小札
    致夏丐尊(闽中)
    致夏丐尊(衰病)
    致李圣章(出家)
    致林奉若(食物)
    致刘质平(注意)
    致刘质平(改习)
    致刘质平(遗嘱)
    ◆弘一法师年表
    编辑推荐语
    世之*可珍重者,莫过业,世之*可爱异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在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中,弘一法师李叔同注定不会被人遗忘。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冬国内,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晓音律、善演艺、精金石。在世时,他流光溢彩,为翩翩佳公子;一朝出世,洗净铅华,即与红尘永诀。从风华才子到云水高僧,从酒旗风舞到青灯古卷,李叔同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今,斯人已去,留给世人的是须用一生体味、品读的禅门真谛。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