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列侬回忆
QQ咨询:
有路璐璐:

列侬回忆

  • 作者:(美)温纳 陈维明 马世芳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3361182
  • 出版日期:2006年09月01日
  • 页数:291
  • 定价:¥3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约翰·列侬,但只有这本书中的列侬如此愤怒、凶悍。
    在摇滚乐史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历史一样日渐被故意拔高、有意遮盖、成心粉饰的风气变得无趣、苍白的时候,看到列侬充满斗志、袒露内心的言论,实在让人血脉贲张。而要了解一个人在人生的关键时刻的汹涌内心,要了解一颗伟大的艺术心灵刻意进取、先行认清时代真相、不惜抛弃一切名利的巨大勇气,这本书**必不可少。
    文章节选
    扬:你是怎么认识洋子的?
    约翰:我确定我已经告诉过你很多次了。我怎么认识洋子的?在伦敦有一群地下党(underground clique):John Dunbar,他娶过Marianne Faithfull,在伦敦开了一间名叫Indica的艺廊86,我在录唱片之间的休假空当,偶尔会去些艺廊逛逛。我曾经看过Takis的展览——我不晓得你知不知道那是什么——他做的是一种多媒介的电磁波雕塑(multiple electro-magnetic sculptures)。我也看过一些展览,还有一些不知名的作者或地下艺术家作品在不同艺廊里所办的展览。我听到消息说,有个不可思议的女人正在为下礼拜的展览做准备,听说到时候会把人装在袋子里,黑色的袋子,而且还会有一段偶发事件(happening)之类的表演。我在开幕前**晚上去看了预展,我走进去——她不知道我是谁,什么也不知道——在里面晃来晃去,有一些艺术气的学生在艺廊帮忙布置,我看了他们在弄的东西,觉得很震惊。那里有一个开价两百英镑的苹果,我觉得很妙—��我当场就理解到她作品中的幽默感。我以前并不需要对前卫或地下艺术了解太多,但这种幽默感马上就吸引了我的注意。架子上有一个新鲜的苹果——这是在Apple公司成立之前的事——而你得花两百英镑来看着它慢慢烂掉。不过在场的另一件作品,才是让我决定喜欢或讨厌这位艺术家的关键:有一把梯子,带领你看到上方挂在天花板的一幅画,看起来像是一幅黑色的油画,有条链子挂在那边,末端系着一支放大镜。这件作品就放在从门口进来的地方,我爬上梯子,透过那支放大镜看到一排很小的字母,写着“是”(yes),所以这个意义是很正面的,我松了一口气。真的松了一口气,因为你爬上梯子透过放大镜看到的是“是”,而不是“不”(no)或“去你妈的”之类的东西,它就写着“是”。
    我被它深深打动,John Dunbar介绍我俩认识——我们都不知道对方是什么玩意儿,她不知道我是谁,她只听说过林哥(Ringo),我想那在日文里是苹果的意思87。John Dunbar好像在催她开口讲话,他说:“这是一位很好的赞助人,你一定要过去跟他讲讲话,做点什么。”当时我正等着谁采取行动,期待一桩偶发事件之类的。John Dunbar坚持要她跟我这位百万富翁打声招呼,然后她就过来了,交给我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呼吸”(breathe),这是她的指示之一,所以我就开始……(拼命喘气)。我们就是这样相遇的88。
    后来我就走了,第二次遇见她是在伦敦Claes Oldenburg开幕展的艺廊里,我们很害羞,只是互相点个头。我们不知道——她站在我背后,我故意看别的地方,因为我跟人群相处的时候非常害羞,特别是有女孩儿在场。我们在鸡尾酒派对上就只是互相微笑,僵着身体不动。
    下一次她来找我,是为了替她正在做的展演找赞助——就像所有的混账地下艺人一样。她给了我一本她的著作《葡萄柚》(Grapefruit),我常常拿起来读,偶尔念到里面写的某些东西会觉得很烦,像“画到至死方休”(paint until you drop dead)或是“流血”(bleed);不过有时候我又会觉得很受启发,从她的作品中,我也经历了人们在她作品中体验过的转变——偶尔我把它放在床头,打开来读,它讲到一些不错的东西,我就觉得蛮好的:有时候讲到一些沉重的东西,我就不怎么喜欢,全都是这样的东西。然后她来找我赞助演出,那是“半阵风展览”(Half a Wind Show)。我给了她赞助的费用,这场表演——是在一个叫做Lisson的艺廊,又一个地下场所。整个展览的所有东西都被切成一半:半张床、半个房间,通通是半个。全都被漂亮地切成一半,涂成白色89。我问她:“你为什么不把另外一半装在瓶子里拿去卖呢?”她立刻理解到这是怎样的游戏,就真的去做了这件事——这还是在我们缔结任何婚约之前的事——而我们现在还留着那次展览用的瓶子,这是我**次参与这类的事情,这件作品是以“洋子加上我”的方式呈现的——那是我们**次公开合作,我甚至没有去看那场展览,我太紧张了。
    目录
    看啊,这就是列侬!
    乐迷之音
    序(小野洋子)
    新版导言
    原版导言
    正文
    附录一:主要人物表
    附录二:约翰·列侬编年史
    附录三:约翰·列侬专辑目录
    附录四:约翰·列侬单曲目录
    附录五:Teh Beatles专辑目录
    编辑推荐语
    看啊,这就是列侬! ——《列侬回忆》**序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约翰·列侬,但只有这本书中的列侬如此愤怒、凶悍。
    1964年,曾有一个踌躇满志的列侬;1967年,曾有一个迷幻的列侬;1969年,曾有一个长发的列侬;1970年,则是如此刚猛的列侬。
    这一年的列侬手中只有一个武器:“摇滚乐是真实的,其他都是假的。”正是基于这样简单的观念,列侬向一切他认为虚假的东西发起了猛攻。在这些进攻中,当然免不了抖搂些摇滚乐背后的秘闻,列侬粉碎了总是兴高采烈、清纯可爱的年轻Beatles形象,他描述乐队早在利物浦的俱乐部混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用药——“我总是需要药才能生存”。而真正要命和有趣的是,列侬把Beatles判定为艺术冒牌货——“我们无非是一个把事搞得很大很大的乐队……仅此而已”;“我的技术不怎么样”;“我弹得很烂”;“我也不喜欢多数Beatles的歌”;在英国各地巡演之前“我们的音乐就已经死了”;“我们杀死自己,换取后来的成功”;“Beatles是世界上*大的大混蛋”;对由Beatles和摇滚乐带来的革命,他的结论是“梦已经做完了,一切都还是老样子,只不过如今我已经30岁,而一大堆人留了长头发,如此而已”……
    尽管连《佩柏军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Sgt. Pepper’ s Lonely Heart Club Band)这样的旷世杰作都曾被评论家们无情嘲弄,但是,有谁曾用如此无情的言语讽刺过被许多人视同生命的*大的摇滚神话?
    不仅如此,他同样打破别的神话——迪伦的新专辑“是一堆狗屎”;米克·贾格尔“是个笑话”;激进嬉皮士“让我恶心透了”;大众闲得没事干才会去用神秘主义解读Beatles或是《圣经》“密码”;对“知识分子”(甚至洋子的知识分子气)、“精英”、中产**和暴发户的挖苦更是随处可见。
    同许多人印象中和蔼、幽默、说话轻声细语的列侬相比,这个列侬是一个爱说三道四、怀恨在心和放纵任性的人,原因十分直接:
    1968—1970年是他和洋子*艰难的岁月,他们在政治和艺术上的探索和求新之举被保守的传媒和批评家们抨击;他在进行”原生呐喊“**;洋子刚刚流产……所有这些,奠定了这个访谈的基调。
    这时候的列侬是一个内心充满痛楚的人,其中一个*大的痛楚,就来自保罗·麦卡特尼和乔治·哈里森对小野洋子的态度,他认为他们“瞧不起她”、“羞辱她”。他对保罗利用乐队解散事件去推销唱片也备感愤怒。于是他披露了乐队解散的真实情形,与保罗公之于众的大相径庭;于是他放言”保罗的东西是垃圾“;于是想斩断他与Beatles的任何关系;于是他对以往生活中的几乎所有人都大放厥词,似乎是想树立起一个截然不同的公众形象,或者说,是想从公众和历史强加给他的重负之中获得自由。那个乐观、幽默的列侬如此强烈地表现出了人性的另一面。
    这绝不表明列侬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从表面上看,列侬从Beatles解散中所受的感情伤害远远没有保罗他们大,但是当他总是说他不记得Beatles以前的事的细节的时候,你可以看到他内心的伤痕。有时候,你依然看得出来他对Beatles的感情,比如,他觉得自己可以批评乐队,但还轮不到米克·贾格尔。
    但是,这个列侬依然对自己也一样残酷,他不止一次拒绝扬·温纳的恭维,拒绝任何光环,甚至在洋子出来打圆场的时候也拒绝她的遮掩,比如他说:“操纵就是操纵,不用逃避。”
    所以,当小野洋子说“像他这样的人,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了”时,我们一点也不觉得她说得过分。在摇滚乐史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历史日渐被故意拔高、有意遮盖、成心粉饰的风气变得无趣、苍白的时候,看到列侬充满斗志、袒露内心的言论,实在让人血脉贲张。而要了解一个人在人生的关键时刻的汹涌内心,要了解 一颗伟大的艺术心灵刻意进取、先行认清时代真相、不惜抛弃一切名利的巨大勇气,这本书**必不可少。
    当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要加以留心,其中也必然有假话,比如,列侬说1962年以后他同保罗就很少再合写歌曲,就显然是故意抵赖事实。在另一部(也是**一部)可与本书媲美的长篇访谈All We Are Saying(即《花花公子》访谈)中,列侬曾经对此作了修正:“是的,我撒谎了,我们是看着对方的鼻子写了大多数歌。”他甚至坦承,《滚石》访谈中的谎言根本就是为了永远摧毁Beatles神话的手段。
    在All We Are Saying访谈中,列侬更多谈及了个人生活、与洋子的关系,谈他从一个瘾君子变成一个居家男人,谈他的哲学,谈他后来的每一首作品,自然,他也再次谈到与乐队的分裂。他强调他们很伟大,但已经成为过去。他对自己与Beatles的关系作了更宽容、平和的描述。那是10年后又一次巨变的列侬,同这一个相比,他睿智、平和、温柔的一面表露无疑。
    就在All We Are Saying访谈在杂志上发表的前后,列侬遇刺身亡。这两部长篇访谈,也就成了世人公认的*能深刻反映列侬当时所思所想的长文。在我们的心目中,他所谈及的具体事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见一个根本不愿意被供奉为神的人*不设防的内心。
    温纳创办《滚石》杂志*大的动力,就是为了有**能和列侬碰面;而《滚石》创刊号的封面,也是列侬的照片。刊有列侬这篇访谈的那两期《滚石》,也是杂志*早卖断的两本。虽然两个人的友谊因为是否出版这书而出现裂痕,但当列侬被刺杀的时候,温纳如丧考妣的表现和那封出现在杂志中的哀痛信件,对两人的关系做了*好的说明。
    在这篇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24岁却无所畏惧的天才记者和一个30岁的天才媒体操控专家的角力,比如温纳一直想把问题拉回Beatles,但显然列侬更有兴趣谈论现在、谈他如何被改变、谈他现在生活的环境、谈他会如何前进。对他来说,离开Beatles无非是人生的另一个开始。
    无论从记者的角度还是从受访者的角度,这都是一部可以进入教科书的访谈。当然,真正重要的是,即使在列侬*愤怒的时刻,你也能读出他对洋子充满谢意,对未来充满信心。
    所以访谈的*后一个问题,如今读起来让人神伤:被问及对“当我64岁”的想像时,列侬以为他还有机会老来同洋子在爱尔兰的海边翻看一辈子胡闹的剪贴簿。
    我不禁回想1980年12月,几个十几岁的小子在四川大学的木床上收听美国之音,**次听到有一个叫列侬的歌手被人刺杀。还要过很多年,我才会懂得这个拗口的名字,对喜欢摇滚的人意味着什么。
    文:郝舫
    1970年约翰·列侬的观点
    1970年,全世界都在跟列侬作对。列侬当时的处境,有点像前段时间窦**度面临的情形,但还要糟糕得多。列侬娶了一个“比他老8岁”[1]的日本人;整垮了披头士,让这个“地球上*受瞩目的现象”一夜之间走到终点。他的音乐也变了,不再那么可爱动听,头一年10月发行的单曲Cold Turkey,充满了令人难受的嚎啕与尖叫。这么说吧,列侬突然终结了大家满心喜悦正享受的一切,换上了另一台戏。对接下来人们心存幻想还在嗷嗷待哺的东西,列侬居然一样也没给,而是不断甩给他们完全无法理解的硬货。一时间,媒体上充满了关于列侬的议论,不管说什么,都是坏消息;不管说什么,所有的潜台词都似乎说:看,这家伙疯了,他不中神了。
    他不中神了吗?12月8日,年轻的《滚石》创办人扬·温纳找到了列侬,对这个“居家男人”进行了一次访谈。访谈分两期刊登在1971年的《滚石》杂志上。2000年,这个访谈根据原始录音恢复了删去的片断,以当时问答的原始顺序再版,书名叫做“列侬回忆”(Lennon Remembers)。
    模仿郝舫的句法:1962年,曾有一个出身低贱、参加了摇滚地下党、做梦要超过猫王的列侬;1964年,曾有一个打开了流行大门、孩子气的、兴高采烈的列侬;1967年,曾有一个神神叨叨的、胡乱吃药的、狂迷于印度超觉大法的列侬;1969年,曾有一个拍裸照、四处胡搞、行为不可思议的列侬;1970年,是这个受伤的、一肚子气的、口无遮拦、内心袒露到近乎赤裸的列侬。
    1970年,面对着四面压过来的攻击,列侬反击了,他好像说:“很好,各位,这个一定会要你们好看,你们未免过得太舒服了!”他又说:“给我听着,你们这些欠揍的,这是我做的,而且我也不在乎你们喜不喜欢我说话的态度。但那就是我,我是他妈的艺术家,*好给我记住!”
    我花了一个下午就把《列侬回忆》读完了,它好像很好读,其实很难读。好读是它很短,又是对话,不怎么动脑子就都看得进去;难读是列侬谈了千机万端牵扯着披头士的各种恩恩怨怨、鸡零狗碎、人事纠缠,它并不是中国读者所熟悉的。一个对60年代摇滚乐了若指掌的人,或可能真的读得懂。
    文:李皖 苏红 ☆有史以来*成功的艺人之一 —— 约翰·列侬的“独立宣言”
    ☆1970年《滚石》(Rolling Stone)完整专访录 首度出版
    ☆约翰·列侬与The Beatles及“旧时代”的决裂之作
    ☆《滚石》杂志中文版主编 郝舫 作序并****
    ☆中国*大的Beatles网站“61乌托邦/The Beatles中文社区”网络支持
    ☆收录约翰·列侬编年史及详细专辑目录
    ☆附赠列侬手稿及收藏海报
    扬·温纳曾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The Beatles是地球上*受瞩目的现象。”
    约翰·列侬曾说:“我们比耶更受欢迎。”
    作为20世纪*成功的乐队,The Beatles无论在音乐还是文化上都开创了一个时代。
    约翰·列侬作为The Beatles(披头士)乐队的主唱及核心成员,无疑是这场“神话”的***之一。
    然而,在这篇石破天惊的访谈中,列侬亲手毁灭了这一切,给世界上所有热爱他的人*猛*痛的一击。正如他的歌词所写, the dream is over(梦已经结束)。
    The Beatles如何成名、为何解散?
    约翰·列侬与保罗·麦卡特尼孰是孰非?
    小野洋子在约翰的生命中占据何等地位?
    The Beatles、滚石乐队、鲍勃·迪伦这些**之间又有怎样的纠葛?……
    本篇访谈中,约翰·列侬揭开了所有的谜团,在与扬·温纳直截了当的对话中,约翰无时无刻不锋芒毕露,甚至口无遮拦。
    作为*能体现列侬思想的文本之一,本书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并在Beatles/列侬迷的心中占有极高的地位。
    多年以来,《列侬回忆》的采访模式一直是“文化人物专访”的参考坐标,《滚石》杂志率先创造出的这种新闻写作方式,不仅记载了摇滚乐的兴衰,甚至左右了新闻报道的潮流,长久以来一直被无数媒体模仿、借鉴。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