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人际同构的法哲学
QQ咨询:
有路璐璐:

人际同构的法哲学

  • 作者:江山
  •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021544
  • 出版日期:2002年01月01日
  • 页数:369
  • 定价:¥25.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当代,人与自然的关系、秩序问题已提上了法律创制和法学研究的日程。然而,传统的法律形态、观念、学问都不足以直接作为这一门类和学科的资源供给。《人际同构的法哲学》依据人际同构的价值观,借助法学、自然科学、哲学、神学、历史学、生态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重新诠释、梳理了法、秩序、契约、主体、权利、正义、责任诸概念、说明了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秩序、规则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现实性,并试图为新兴的法律现象和形态提供深层次的文化及学理支援。《人际同构的法哲学》适合法学、哲学、环境科学研究者,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及其他爱好者阅读。
    文章节选
    (3)它已造成了的破坏自然秩序、平衡的后果将有长远的负面影响。
    (4)它是痛苦后的教训,可能因此而具出新的实践意义。
    中国文化以其智的自觉和真觉直达于宇宙本体的混元及宇宙诸相、诸存在的和谐相一的真念之境,并由此而论及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本质,终求与宇宙诸相、与本体相一,生生不息、流化自足不止。然而,它是一种单一的思考,也是一种理想型的思考,对人类实践的指导尚欠科学、技术、工艺、法律等中间层面知识体系的圆通与衔接,因而其实践价值就被相对限制了。此外。粗框架还易让权势者利用其为他们的私利、权欲、不合理的制度、利益关系、人身关系服务,终导致社会的畸形发展。
    对今天的中国人言,我们要批判中国文化**、二层面的不合理、不合时宜性,同时也应畅扬发挥第三、四层面(伦理、哲学层面)的固有内涵。对全人类言,她具有转型期——人类自我自足的**态势向参与宇宙互助的第二态势转型——的导向和发酵意义。
    为此,我们必须记住:
    (1)中国文化以其历史一贯的定在说明,哲学思考不是由实证、分析、综合、归纳而来的,她只能是直觉、智觉、真觉运行的结果。哲学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先觉性。 《三国演义》开宗明义的一句名言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读着这句话,可看出罗贯中的历史感:久合之后,社会分割的场景和故事——堪称惊天地、泣鬼神。把罗贯中的感悟移至今天,似乎不敏。然则,我的确看到了一种分久之后必合的趋势。当然,对象是不相类的。
    其实,不惟《三国演义》所关注的社会、**有分合的必然性,天人亦然。战国世前,有人曾讨论过天人相分,也有人讨论过天人相一。分耶?合耶?看似对立,如唯物者多有分离的主张,唯心者则有合一的倾向。实则不、当如此简单理会。概而言之,分有分的必要。
    目录
    序言
    绪论法哲学及其使命
    **节 法哲学随想
    第二节 法哲学的危机与使命
    **章 法的**原创与**价值
    **节 世界的分化与特化
    第二节 有的知在与分裂
    第三节 存在的真实与创化
    第四节 同构的规则与规则的人化
    第五节 人在法的意义与缺陷
    第六节 此在的有限与知觉的反省
    第七节 进化的真实与秩序的超越
    第八节 法的同构与价值**

    第二章 自然法理念的现代意义
    **节 自然与自然法理念的新开展
    第二节 中国自然法理念的再会通

    第三章 和谐与“成天”,儒家精神不灭
    **节 存在的链条:成天的学理逻辑
    第二节 和谐:儒家法哲学思想的价值核心
    第三节 成天理念的意义及评价

    第四章 法律革命:从传统到超现代
    **节 重说法史
    第二节 主体与法律革命
    第三节 超现代���序:人际同构

    第五章 广义综合契约论
    **节 契约的起源
    第二节 法的自发性与其取向的分层运动
    第三节 契约规则的进化
    第四节 丢失的规则与广义综合契约理论
    第五节 广义综合契约理论是如何可能的

    第六章 正义观念的再言说
    **节 为什么要再说正义
    第二节 正义为何:从法的立场看正义
    第三节 伦理的历史形态与法的进化

    第七章 衍更正义
    **节 人际同构与人际同构法
    第二节 合:人际秩序的正义期待
    结语中国法学之前瞻
    **节 法学前沿与法学体系
    第二节 中国法学之前瞻
    后记
    主要参考资料文献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