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废水生物处理原理
QQ咨询:
有路璐璐:

废水生物处理原理

  • 作者:(德)Wiesmann U. 盛国平 王曙光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46752
  •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01日
  • 页数:279
  • 定价:¥65.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在阐述废水生物处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广泛论述了废水生物处理理论和实践的*新进展。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及该过程中的化学计量学和动力学,氧气在气液界面的传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厌氧工艺,持久性污染物生物处理的*新研究结果,生物法脱氮、除磷过程的化学计量学和动力学,活性污泥数学模型,以及废水生物处理中的膜技术等。
    本书既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介绍,又注重该领域的*新发展。本书可作为环境及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教师及科技人员参考。
    文章节选
    第1章 废水收集和处理的历史演变
    1.1 古代给水和废水管理系统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在Indus河畔的Mohejo-Daro(属于巴基斯坦)建造了一个*古老的废水管理系统。几个世纪之后,该河流改道,城镇废弃,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被黄沙覆盖。20世纪30~40年代,这个早期的高度文明被重新发现,当时的私人和公共建筑都建有卫生间,洗涤用水、洗澡水和雨水通过特殊的凹槽流人沟渠,沟渠建造有一定的坡度以便将这些废水导人Indus河中。这些设施标志着早期文明具有很高的卫生标准。
    公元前500年,罗马就开始使用一种古老的沟渠作为主要的废水收集设施,称为Cloaca Maxima。然而很快它就不足以处理越来越大的废水水量。在随后的世纪中,它被不停地扩建、延伸,并增加了顶盖(Lamprecht l988)。考古学研究为我们展现了它的完整图像:从Forum Augustum起始一直流人Ponto Palatin0附近的Tiber河。在罗马帝国时代(公元前31年~公元193年),这个沟渠宽3.2 m,高4.2m(图1.1),小船可以在里面行驶,人也可以通过检修孔进入到沟渠中。
    ……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符号和缩写列表
    第1章 废水收集和处理的历史演变
    1.1 古代给水和废水管理系统
    1.2 中世纪给水和废水管理系统
    1.3 *早的微生物学研究
    1.4 *早的废水管理——直接排放到土壤和水体中
    1.5 河流、土壤或实验中的有机物矿化——是化学过程还是生物过程?
    1.6 早期的废水生物处理过程
    1.7 霍乱流行——是水中或土壤中细菌引起的吗?
    1.8 早期的活性污泥法实验
    1.9 取样和测量
    1.10 废水排放的早期法规
    参考文献
    第2章 废水水质表征和标准
    2.1 废水水量和日变化
    2.2 污染物
    2.2.1 概述
    2.2.2 溶解性物质
    2.2.3 胶体物质
    2.2.4 悬浮固体
    2.3 溶解性有机质总含量的测试方法
    2.3.1 生化耗氧量
    2.3.2 化学耗氧量
    2.3.3 总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碳
    2.4 废水排放法规
    2.4.1 引言
    2.4.2 德国法规
    2.4.3 欧盟指导方针
    参考文献
    第3章 微生物新陈代谢
    3.1 细菌(真细菌)组分和形态学评述
    3.2 蛋白质和核酸
    3.2.1 蛋白质
    3.2.2 核酸
    3.3 分解和合成代谢
    3.3.1 ADP和ATP
    3.3.2 质子传递
    3.3.3 葡萄糖的分解代谢
    3.3.4 合成代谢
    参考文献
    第4章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过程中化学计量学方程
    4.1 概述
    4.2 有机物的好氧降解
    4.2.1 无生物衰减的碳水化合物降解
    4.2.2 2,4-硝基酚的矿化
    4.2.3 ���虑微生物衰减的碳水化合物的降解
    4.3 耗氧速率rO2,∑和CO2生成速率rCO2,∑的测定
    参考文献
    第5章 气液相间氧的传质
    5.1 扩散传递
    5.2 传质系数
    5.2.1 比传质系数的定义
    5.2.2 双膜理论
    5.3 总比传质系数KLα的测定
    5.3.1 曝气过程中的氧吸收
    5.3.2 曝气过程中挥发性组分的脱附
    5.4 大型污水处理厂的氧传递速率、能量消耗及效率
    5.4.1 表面曝气
    5.4.2 深层曝气
    5.5 量纲分析及模式转换
    5.5.1 概述
    5.5.2 搅拌无曝气反应池的功率消耗——一个简单的例子
    5.5.3 采用无量纲数描述表面曝气装置的氧气传递、功率消耗及效率
    5.5.4 无量纲数在表面曝气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6章 好氧活性污泥处理系统
    6.1 概述
    6.2 供氧充足和不足情况下的动力学和反应工程模型
    6.2.1 间歇式反应器
    6.2.2 恒化器
    6.2.3 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反应器
    6.2.4 推流式反应器
    6.2.5 有污泥回流的完全混合式串联反应器
    6.2.6 具有轴向扩散的流体反应器
    6.2.7 计量学和动力学系数
    6.2.8 不同反应器的比较
    6.3 活性污泥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分布
    6.3.1 停留时间分布
    6.3.2 完全混合式反应器
    6.3.3 完全混合式的串联反应器
    6.3.4 有轴向扩散的管式流反应器
    6.3.5 比较串联反应器和管式流反应器
    6.4 工业规模的活性污泥处理系统
    参考文献
    第7章 好氧生物膜处理系统
    7.1 生物膜
    7.2 废水处理中的生物膜反应器
    7.2.1 滴滤池
    7.2.2 浸没曝气式固定床反应器
    7.2.3 生物转盘反应器
    7.3 生物膜系统中氧传质的机制
    7.4 生物膜系统中氧传质速率模型
    7.4.1 假设
    7.4.2 气液表面传质是速率限制步骤
    7.4.3 液固传质是速率限制步骤
    7.4.4 生物反应是速率限制步骤
    7.4.5 在生物膜内的扩散和反应
    7.4.6 生物膜内的扩散和反应以及液固界面传质的影响
    7.4.7 气泡和生物膜表面传质速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8章 有机物的厌氧降解
    8.1 分解代谢反应——不同种群细菌间的合作
    8.1.1 概述
    8.1.2 厌氧菌
    8.1.3 产甲烷菌对产乙酸的调节
    8.1.4 硫酸盐和硝酸盐的还原
    8.2 动力学——模型和参数
    8.2.1 引言
    8.2.2 酸化细菌水解和产生低级脂肪酸的过程
    8.2.3 产乙酸菌对低级脂肪酸的转化
    8.2.4 乙酸和氢气转化为甲烷
    8.2.5 结论
    8.3 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
    8.4 高速厌氧处理工艺
    8.4.1 概述
    8.4.2 厌氧接触工艺
    8.4.3 **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8.4.4 厌氧固定床反应器
    8.4.5 厌氧转盘反应器
    8.4.6 厌氧膨胀床和流化床反应器
    参考文献
    第9章 特殊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
    9.1 概述
    9.2 含氯化合物
    9.2.1 氯代烷烃,特别是二氯甲烷和1,2-二氯乙烷
    9.2.2 氯苯
    9.2.3 氯酚
    9.3 硝基芳香类化合物
    9.3.1 性质、用途、环境问题和动力学
    9.3.2 含4-硝基酚或2,4-二硝基甲苯废水的处理
    9.4 多环芳烃和矿物油
    9.4.1 性质、用途和环境问题
    9.4.2 矿物油
    9.4.3 PAH的生物降解
    9.5 偶氮活性染料
    9.5.1 性质、用途和环境问题
    9.5.2 化学工业中偶氮染料的生产——萘磺酸的生物可降解性
    9.5.3 偶氮染料的生物降解
    9.5.4 含偶氮染料活性黑5废水的降解
    9.6 总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生物法去除营养物质
    10.1 概述
    10.2 生物脱氮
    10.2.1 氮循环及处理过程
    10.2.2 硝化过程
    10.2.3 反硝化过程
    10.2.4 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盐的积累
    10.2.5 新的生物脱氮工艺
    10.3 生物除磷
    10.3.1 强化生物除磷过程
    10.3.2 除磷动力学模型
    10.3.3 批式实验结果
    10.3.4 影响生物除磷的参数
    10.4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10.4.1 引言
    10.4.2 脱氮工艺
    10.4.3 化学除磷与生物除磷
    10.4.4 脱氮除磷工艺
    10.5 氮磷循环
    10.5.1 磷的循环
    10.5.2 氮的循环
    参考文献
    第11章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
    11.1 数学模型的必要性
    11.2 描述C和N去除的模型
    11.2.1 碳的去除
    11.2.2 碳的去除和微生物衰减
    11.2.3 无微生物衰减的C去除和硝化
    11.3 用于优化活性污泥过程的数学模型
    11.3.1 引言
    11.3.2 模拟曝气对碳去除影响
    11.3.3 活性污泥1号模型(ASM1)
    11.3.4 ASM1的应用
    11.3.5 更加复杂的模型
    参考文献
    第12章 废水生物处理中的膜技术
    12.1 概述
    12.2 传质机制
    12.2.1 膜的特性和定义
    12.2.2 无孔膜的传质过程
    12.2.3 多孔膜的传质过程
    12.3 传质阻力机制
    12.3.1 引言
    12.3.2 传质阻力
    12.3.3 浓差极化模型
    12.3.4 溶解-扩散模型和浓差极化
    12.3.5 孔模型和浓差极化
    12.4 性能和组件设计
    12.4.1 膜材料
    12.4.2 膜组件的设计和构型
    12.4.3 膜污染和清洗操作
    12.5 膜生物反应器
    12.5.1 深度处理(二沉池后)
    12.5.2 废水好氧处理中的膜生物反应器
    12.5.3 膜生物反应器与营养物质去除
    参考文献
    第13章 生产集成水管理和分散式废水处理
    13.1 概述
    13.2 化学工业中的生产集成水管理系统
    13.2.1 可持续发展和工艺优化
    13.2.2 用水的*少化
    13.2.3 网络化设计方法
    13.3 分散式废水处理
    13.3.1 废水处理的*少化
    13.3.2 分散式废水处理工艺
    参考文献
    索引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