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抢婚(中华民俗丛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抢婚(中华民俗丛书)

  • 作者:叶涛 吴存浩
  •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0560238
  • 出版日期:2000年01月01日
  • 页数:215
  • 定价:¥1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华民族俗丛书》的策划、构想和编辑思路,大体上基于以下几个考虑:一是“小题大做”。相对于某些有失宏观浮泛的民俗学著述而言,《中华民族俗丛书》的选题主要突出了“大题小作”的特色,即围绕某个具体的问题展开深入的实证探讨,其目的乃是为了促成和推进严谨实证的民俗学的学风,提升中国民俗学研究的专业水准。二是提倡“专题研究”。《中华民族俗丛书》的策划者、设计者及作者们大都倾向于认为,相对于通论性的概述介绍和和民俗事象的一般性罗列及简单归纳而言,中国民俗学的学术发展应该逐渐被推进到“专题研究”和“地域研究”的新阶段。所谓“专题研究”,就是针对某些民俗事象,动员一切可能的方法及资料,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的追究,从而彻底深化研究者对某个或某类民俗事象的认识。所谓“地域研究”,则是将某一特定地域的民间传承文化和民族生活方式视为一个整体,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实地调查、详细记录和分析研究。显然,基于专题民俗研究和地域民俗研究而分别产生的“专题民俗志”和“地域民俗志”的成熟和大量积累,有可能既是中国民俗学学术发展进程中难以回避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中国民俗学学术成果之表现形式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品类。
    文章节选
    傣族的抢婚与纳西族的抢婚有着共同之处。傣族抢婚“男方的人只须把带来的铜钱边逃边抛散在地面,追赶的人,也便边追边争着拾铜钱,终于让男家胜利地抢着女郎归去”。可见,两者的作用是相同的,表明男方的彩礼已经在抢婚之中发挥重要作用了。扶此,抢劫婚暴力充���发挥遇到了彩礼的**,暴力的部分发挥--交换原则部分被否定型抢婚也成为那些无力筹措高额聘礼男子达到完婚目的的手段。
    第三种类型,暴力虚拟发挥--交换原则被部分否定型。
    这种类型的抢婚在近代众多民族中曾广泛地存在过,即是属于被众多学者称之为“假装用抢婚暴力把新娘从他的亲属手里抢过来”或“新娘及其所属人等,与新娘的家族,相互为‘模拟斗争’”①一类的抢婚。此类抢婚,因是以往的男子确实用暴力从别的部落为自己抢劫妻子的那类原生态抢劫婚的遗迹,从而受到众多的学者的注意而把其列为**研究对象。但是,令人不解的是,至今也没有人能对这种抢婚所造成的婚姻交换原则被部分否定予以较全面的回答。
    在谈到暴力虚拟发挥型抢婚发生的原因时,各类资料所涉及到的无外乎有以下几种:一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建立感情后,但是女方父母执意不允而不能完婚者;二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建立感情后,由于聘礼较多,男方一时无力筹措而以抢婚方式完成结婚;三是男女两家已同意联姻,或困于女家贫穷而无钱陪嫁女儿,或困于聘请媒人的高额费用,或困于土司批准的刁难等原因而采取抢婚方式完成结婚;四是男女双方已同意结婚,佯抢仅是男女结婚典礼中象征性的一环。 “民俗”是某个地域、族群或**里一般民众的生活方式的总称,民俗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但民俗的基本特征是超越世代、绵延不绝的社会与文化传承。民俗学正是研究此类民间传承文化及民众生活方式与形态的一门社会人文学科。
    在像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字传统发达、族群众多、地域性的生活文化多有差异、各民族和各地域的民众的民俗文化创造及其累积非常丰富的国度里,民俗学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应该且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能与国语、国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和中国考古学等“国学”相提并论的“新国学”之一,而且,还应成为中国人民在现时代实现“文化自觉”,继承民俗传统(包括“移风易俗”的传统),发掘、发现和发展我们**新的文化创造活力的一种基本途径。
    现代民俗学自从1918年在北京大学起源以来,它在中国至今已经有了8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民俗学恢复重建以来,它便逐渐走上了一条迅速和健康的发展之路,迄今它已经在中国的社会及人文学科的知识体系里获得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民众生活方式的变迁、适应和再创造,当然,还有整个社会人文学科之知识体系的新的发展和进步,都促使中国民俗学面临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许多紧迫的学术及实践性的课题。
    目录
    一、抢婚风俗:一个似乎说不清的课题
    (一)“婚姻”释义的困惑
    (二)抢婚风俗争鸣录

    二、抢婚风俗也该有个起源
    (一)抢婚风俗的孕育
    (二)两性完全颠倒的时代风雨
    (三)抢婚风俗:成长于贫瘠的土地

    三、重新构筑抢婚条件、特征和模式
    (一)历史哺育出绘纭的抢婚条件
    (二)抢婚、偷亲、私奔及其他
    (三)并非杂乱无章的抢婚风俗

    四、抢婚风俗种种
    (一)试金石:暴力与交换原则
    (二)完全、部分、虚拟与消失的神韵

    五、抢婚:又一片万紫千红
    (一)“抢姑娘”与“偷女婿”的交响
    (二)被抢女性的悲哀与抗争
    (三)原始爱情的悲剧

    六、抢婚“化石”所引起的思考
    (一)无情历史女神凯旋车
    (二)一块埋藏于地下的****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