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儒学与艺术教育
QQ咨询:
有路璐璐:

儒学与艺术教育

  • 作者:聂振斌
  •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 ISBN:9787807181309
  •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01日
  • 页数:272
  • 定价:¥35.5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807181309
    • 作者
    • 页数
      272
    • 出版时间
      2006年01月01日
    • 定价
      ¥35.5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经典儒学理论中的艺术教育思维及儒学演变与艺术教育的发展。全书分为两部分,上篇分别阐述孔子、孟子、荀子,《易学》和《乐记》等先秦思想家和儒家经典著述中的艺术教育思想,下篇逐一剖析汉、魏晋齐梁、唐、宋、明、清各朝儒学的变迁与艺术教育的发展,全面解析了儒学的艺术精神与艺术教育的思想倾向。
    文章节选
    印度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中国文化极不相同,但中国却能主动地接纳它,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胸怀与气魄。不过,中国文化从来不是简单机械地模仿、照搬异质文化,而是经过交流、渗透、吸收、消化、改造,从而变成自己的新文化。印度佛教正是经过这样的历史过程,终于在唐代产生了中国化了的佛教,如禅宗、华严宗、天台宗、净土宗等等。佛教艺术也随之而中国化了。如唐代石窟中的雕塑与壁画,其人物形象、衣着、生活习俗等等,都是中国式的,不像南北朝时代,都留有模仿、照搬印度佛教的痕迹。这种宗教艺术,可以看出或是感觉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灵气与气息。中国化了的佛教不把幸福、理想寄托于来世,也不相信轮回的一套,而是认为幸福、理想即在当下,即在现实之中,所以中国的佛教与世俗生活并不俨然对峙、壁垒分明,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儒道思想改造了佛教,佛教思想也渗透到中国的艺术审美之中。如“境界”“意境”等范畴的产生正是佛教思想影响的结果。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诗境”“情境”“意境”的概念,释皎然在诗评中提出“取境”说,宋代严羽以禅喻诗、以佛家语“妙悟”说明艺术直观体悟的特征,都是明显的例证。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尚中庸之道,用中和之法,不走**,不固步自封,更显示出一种开放的胸襟和融汇百川的气势。因此,中华文化能不断地从异民族的文化汲取营养,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并且流传至今仍然开放着,发展着,继续不断地与世界各种文化尤其西方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出新。中国古代艺术、现代艺术,也是如此发展着,繁荣着。新文化运动以来,不少人批评中华文化体系封闭,性质保守,并且形成一种成见,影响至今,仍有一些人作如是观。中华文化保守吗?果真如此,它如何能如此悠久而从未中断,如此博大精深而灿烂辉煌?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能同封闭、保守构成因果关系吗?抱这种成见的人,在认识上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即把政治与文化两个极不相同、更不相等的概念混为一谈。他们把清王朝封建专制政治的“闭关锁国”政策与中华传统文化混为一谈,此乃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同的文化会以各种方式进行交流,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不同的文化之间乃至不同学派之间,固然有相排斥的一面,但文化的排斥力改变不了不同文化的各自的独立地位,只有借助政治力量,才能把自己抬高,把对方压倒。
    目录
    引论 儒学的艺术精神与艺术教育的思想倾向
    一 礼乐教化和儒学与艺术
    二 艺术发展的文化环境
    三 儒学的艺术精神
    四 艺术教育的思想倾向
    上篇 儒学的艺术教育思想
    **章 孔子的礼乐教化与乐的人生境界
    一 礼乐修养
    二 礼乐反思
    三 诗教思想
    四 仁与乐的人生境界
    第二章 孟子的性善说与人格修养
    一 心性之学的教育意义
    二 鉴赏论与“君子有三乐”
    三 “理义之悦我心”与“与民同乐”
    四 “浩然之气”与人格之美
    第三章 荀子的性恶说与礼乐论
    一 人性恶与礼乐的产生
    二 “礼者。所以正身也”
    三 “乐者,乐也”
    四 “美善相乐”
    第四章 《易传》的象论、文论、道论与艺术教育
    一 象论与艺术审美
    二 文论与人文教化
    三 道论与艺术境界
    四 生命哲学与艺术批评的生命意识
    第五章 《乐记》的艺术教育思想
    一 人性论与乐的创作源泉
    二 审美形式
    三 “反情以和其志”
    四 “著诚去伪”
    五 “雅”“淫”“和”
    下篇 儒学的演变与艺术教育的发展
    第六章 汉代经学与艺术教育概论
    一 礼乐教化的恢复与演变
    二 “琴操”——琴乐与人格修养
    三 “厚人伦。美教化”——诗教的社会功能
    四 “恶以戒世,善以示后”——绘画的劝诫作用
    五 从实用走向审美——书法教育
    第七章 失去独尊地位的儒学与魏晋齐梁艺术教育概论
    一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乐教——阮籍与嵇康
    二 审美化的里程碑——书法教育
    ……
    第八章 儒学复兴与大唐艺术教育概论
    第九章 新儒学与两宋艺术教育概论
    第十章 宋明理学与明清艺术教育概论
    编辑推荐语
    艺术同自然一样,都是人类本来意义上的家园……艺术**不是常人认为的玩物,而是和谐之源,从中流出的,是涌动不息的生命之泉,只要接触艺术和欣赏艺术,这富有生命力的甘泉便会滋润干渴的嘴唇,使心田之苗茁壮成长。久而久之,这样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和谐的和发展**的人。如果一个社会由这样的人组成,整个社会也就成为和谐的社会。……一个社会只有同艺术结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与艺术离异,只能导致野蛮,这个社会随之会变成文化的沙漠。
    “对艺术的创造、接受和欣赏,是一种**的文化素质,而获取这种素质的重要捷径,就是艺术教育。”
    “当今方兴未艾的综合艺术教育或生态艺术教育……不仅注重各门艺术之间的对话、交叉和贯通,还注重艺术精神向其他学科的渗透。……实施综合艺术教育,我国是*有优势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艺术教育传统,完善和发展综合艺术教育,造就高素质的人才,正是开发这一套《艺术教育前沿论丛》的宗旨。”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