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中国文化极不相同,但中国却能主动地接纳它,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胸怀与气魄。不过,中国文化从来不是简单机械地模仿、照搬异质文化,而是经过交流、渗透、吸收、消化、改造,从而变成自己的新文化。印度佛教正是经过这样的历史过程,终于在唐代产生了中国化了的佛教,如禅宗、华严宗、天台宗、净土宗等等。佛教艺术也随之而中国化了。如唐代石窟中的雕塑与壁画,其人物形象、衣着、生活习俗等等,都是中国式的,不像南北朝时代,都留有模仿、照搬印度佛教的痕迹。这种宗教艺术,可以看出或是感觉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灵气与气息。中国化了的佛教不把幸福、理想寄托于来世,也不相信轮回的一套,而是认为幸福、理想即在当下,即在现实之中,所以中国的佛教与世俗生活并不俨然对峙、壁垒分明,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儒道思想改造了佛教,佛教思想也渗透到中国的艺术审美之中。如“境界”“意境”等范畴的产生正是佛教思想影响的结果。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诗境”“情境”“意境”的概念,释皎然在诗评中提出“取境”说,宋代严羽以禅喻诗、以佛家语“妙悟”说明艺术直观体悟的特征,都是明显的例证。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尚中庸之道,用中和之法,不走**,不固步自封,更显示出一种开放的胸襟和融汇百川的气势。因此,中华文化能不断地从异民族的文化汲取营养,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并且流传至今仍然开放着,发展着,继续不断地与世界各种文化尤其西方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出新。中国古代艺术、现代艺术,也是如此发展着,繁荣着。新文化运动以来,不少人批评中华文化体系封闭,性质保守,并且形成一种成见,影响至今,仍有一些人作如是观。中华文化保守吗?果真如此,它如何能如此悠久而从未中断,如此博大精深而灿烂辉煌?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能同封闭、保守构成因果关系吗?抱这种成见的人,在认识上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即把政治与文化两个极不相同、更不相等的概念混为一谈。他们把清王朝封建专制政治的“闭关锁国”政策与中华传统文化混为一谈,此乃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同的文化会以各种方式进行交流,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不同的文化之间乃至不同学派之间,固然有相排斥的一面,但文化的排斥力改变不了不同文化的各自的独立地位,只有借助政治力量,才能把自己抬高,把对方压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