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大家小书 佛教常识答问
QQ咨询:
有路璐璐:

大家小书 佛教常识答问

  • 作者:赵朴初
  •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 ISBN:9787200076929
  •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01日
  • 页数:162
  • 定价:¥2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200076929
    • 作者
    • 页数
      162
    • 出版时间
      2009年03月01日
    • 定价
      ¥22.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作者*初写这本书只是为人们了解佛教知识提供方便,并非想写一本佛学专著,它实实在在是一本大家为大家写的小书。
    “大家”这个词一般有两种含意:一是大伙,众人;二是**的专家。赵朴初先生写过不少诗、词、曲、联、韵文,人们往往在肯定他是爱国宗教**、社会活动家、佛教大护法的同时,称他为诗人、书法家,而对他在佛学研究方面也是一位大家却很少提及。我想原因或许就在于他没有等身的著作,不四出讲学,在佛学界也并无桃李,所有的只是这么一本小书。
    其实,这本小书已足以证明他是一位大家。首先,佛教历史源远流长,教理教义高深含蓄,经典著作浩如烟海,能够如此深入浅出地将其概括成为“常识答问”,没有高深的功底难以做到。
    其次,就宗教来说,它包含信仰、文化、实体三个方面。三者既是统一的,也因其立足点、出发点不同,在看法、说法上也有不同。赵朴初先生写这本书的时候,社会还没有今天这样开放、活泼的空气,人们对宗教还有许多误解、曲解之处,“左”的影响也很严重。作者能本着讲事实、不渲染的精神,就佛教的教义、历史、现状作出客观的阐述,努力做到不谀不谤、不偏不倚,非大家不能为。
    以作者的身份,用如此通俗易懂的答问手
    文章节选
    **章佛陀和佛教的创立
    问:什么是佛教?
    答: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
    问:“法”是什么意思?
    答:“法”字的梵语是达磨(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的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例如水,它保持着它的湿性,它有水的一定轨则,使人一见便生起水的了解;反过来说,如果一��东西没有湿性,它的轨则不同于水的轨则,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佛经中常见到的“一切法”、“诸法”字样,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万有”的意思。照佛教的解释 ,佛根据自己对一切法如实的了解而宣示出来的言教,它本身也同样具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的作用,所以也叫做法。
    问:佛是神吗?
    答:不,佛不是神。他是公元前六世纪时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Siddhārtha,P.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Gautama,P.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问:为什么称他为佛呢?佛的意义是什么?
    答:佛字是“佛陀”的简称,是Buddha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音译,应当是“布达”,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给它加了三种涵义:(1)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2)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3)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高的、*圆满的境地)。
    问:除释迦牟尼外,有没有另外的佛?
    答:佛教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觉悟的可能性,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问:如来佛是不是释迦牟尼,还是另一人?
    答:“如来”这个名词是从梵语tathāgata译出来的。“如”字就是“真如”(tathāta),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实状况,它又包含“如实”(Yathābhūtam)的意义。佛经对“如来”的解释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又说“如实而来”。“如来”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是“佛陀”的异名。如释迦牟尼佛,可以称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佛,可以称阿弥陀如来。
    问: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不是一个人吗?
    答:不是。阿弥陀佛是另外一个世界上的佛。阿弥陀佛是梵语Amitābha的音译,意义是“无量的光明” 。
    问:“南无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读起来是“那摩佛”?
    答:“南无”是梵语Namo的音译,念成“那摩”,是保持原来古代的读音。现代广东、福建一部分地区,仍保持这个古音,它的意义是“敬礼”。今天印度人相见,互道“那摩悉对”,就是说:“敬礼了”。
    问:释迦牟尼的一生可以简略介绍一下么?
    答:可以。释迦牟尼的时代,约当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正是我国春秋时代,与孔子同时。他是当时迦毗罗国(Kapilavastu)国王的长子,父亲名净饭(Suddhodana),母亲名摩耶,在树下休息的时候,生下了悉达多王子。
    问:蓝毗尼花园现在还有遗址留存下来吗?
    答:公元7世纪时,我国玄奘法师曾到过蓝毗尼。根据他的记载,他曾经看到在他之前八百多年阿育王(Asoka)在那里建立的石柱,标志着佛陀诞生之处,但当时石柱已被雷击破,柱头倒在地下,已经是衰落的情景了。后来由于没有人能够识得柱上的文字,因此佛陀诞生的地址久已湮没无闻。直到1897年才被人发现了阿育王的石柱,考古家认识出上面的文字,这才发掘出蓝毗尼园的遗址,在附近并且发掘出古代的市镇,其中有些可以相信是属于当时的迦毗罗城的。今天尼泊尔政府已经把这个地方作为**加以建设和保护。
    问:释迦牟尼幼年教养情况是怎样?
    答:摩耶夫人产后不久就死了。幼年时代的释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夫人(prajāpati)养育的。他自小从婆罗门学者们学习文学、哲学、算学等等,知识很广博。又从武士们学习武术,是一个骑射击剑的能手。他父亲净饭王因为他天资聪慧,相貌奇伟,对他期望很大,希望他继承王位后,建功立业,成为一个转轮王(统**下的君主)。
    问:那么,他后来为什么不继承王位呢?
    答:悉达多王子在幼年的时候,就有沉思的习惯,世间许多现象,给他看到,都容易引起他的感触和深思:饥渴困乏、在烈日下耕田的农人,绳索鞭打、口喘汗流拖着犁头耕地的牛,蛇虫鸟兽弱肉强食的情景,衰丑龙钟的老人,展转呻吟的病人,亲朋哭泣送葬中的死人,这些都促使他思索着一个问题--如何解脱世界的苦痛。他读过的吠陀书(Veda,婆罗门经典)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他学到的知识和他未来的王位、权力也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于是他很早就有了出家的念头,后来终于舍弃了王位。
    问:他父亲怎么会让他出家呢?
    答:净饭王发觉了他儿子的心思后,曾经想过各种办法防止他,特别是企图从生活的享受上羁縻他。悉达多王子16岁时,净饭王便为他娶了邻国的王女耶输陀罗(Yasodharā)为妃,生了一个儿子叫罗怙罗(Rāhula)。但是这一切都没有能够阻止他,终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偷偷地出了国城,进入一个森林中,换去王子的衣服,剃去须发,成为一个修道者。关于他出家时的年龄,有两种不同记载,一说是19岁,一说是29岁。
    问:出家以后的情形怎样?
    答:他父亲曾尽力劝他回去无效,只好在亲族中选派五个人随从他一起,这五个人的名字是:陈如(Kaundinya)跋堤(Bhadrika),跋波(Vāspa),摩诃男(Mahanāma),阿说示(Asvajit)。悉达多王子和他的侍者们先后寻访当时三个有名的学者,从他们学道,都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于是知道当时哲学思想中没有真正解脱之法,便离开了他们,走到尼连禅河(Naira駄ana现在叫做 Lilaian)岸边的树林中,和那里的苦行人(**刻苦修行的人)在一起。为了寻求解脱,他尝够了艰苦辛酸,坚持不懈,经历6年之久。但是结果徒劳无功。方才悟到苦行是无益的。他于是走到尼连禅河里去沐浴,洗去了6年的积垢,随后受了一个牧女供养的牛奶,恢复了气力。当时随从他的五个人见到他的情景,以为他放弃了信心和努力,便离开了他,前往波罗奈城(Benares)去继续他们的苦行。王子于是一个人走到一棵毕钵罗(Pippala)树下,铺上了吉祥草,向着东方盘腿坐着,发誓说:我今如不证到无上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他便这样在树下思维解脱之道,终于在一个夜里,战胜了*后的烦恼魔障,获得了彻底觉悟而成了佛陀。
    问:释迦牟尼成佛处,现有遗迹留存吗?
    答:释迦牟尼成佛处,自古称为菩提场或菩提伽耶(Buddhagayā),那里的毕钵罗树,因为佛坐在树下成道的缘故,得到了菩提树之名。从此,所有毕钵罗树都叫做菩提树。“菩提”就是“觉”的意思,菩提伽耶在今天印度比哈尔省伽耶城Gaya的南郊。那棵菩提树在二千数百年中曾两次遭到斫伐,一次遭风拔,但都重生了新芽,现在的菩提树是原来那棵树的曾孙。树下释迦牟尼坐处有石刻的金刚座。树的东面有一座宏伟庄严的塔寺,名叫大菩提寺,至今约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附近还有许多佛的遗迹和古代石刻与建筑。1956年印度比哈尔省政府为了这个**的建设和管理,设立了一个国际性的咨询委员会。中国佛教协会接受了邀请,指派了两名代表参加该会。
    问:释迦牟尼成佛后的事迹,可以简略地谈一谈吗?
    答:释迦牟尼成佛的年龄,也有不同的记载,有的说三十岁,有的说三十五岁。此后五十年或四十五年中,直到他八十岁逝世前,他没有间断过他的说法工作。他到处游行,向大众宣示他自己证悟的真理。他*初到波罗奈城去找离开了他的五个侍者,为他们说法。佛教把佛陀**次说法,叫做“初转法轮” 。
    问:“转法轮”是什么意思?
    答:“转”(Cakra),是印度古代战争中用的一种武器,它的形状象个轮子。印度古代有一种传说,征服四方的大王叫做转轮王,他出生的时候,空中自然出现此轮,预示他的前途**。这里以轮来比喻佛所说的法。佛的法轮出现于世,一切不正确的见解、不善的法都破碎无余,所以把说法叫做转法轮。佛初转法轮处是鹿野苑(Sārnāth),在今天波罗奈城(Benares)。经过近代的发掘,鹿野苑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物。有阿育王的石柱,有公元四世纪石刻的佛初转法轮像等等,并且发掘到古代塔寺的遗址。鹿野苑现有佛寺、博物馆和图书馆,都是近几十年来陆续兴建起来的。佛初转法轮处的鹿野苑,和佛诞生处的蓝毗尼园、佛成道处的菩提伽耶、佛逝世处的拘尸那伽(Kusinagara),是佛教四大圣迹。值得指出的是:近代学者们对这些圣迹以及其他一些古迹的发掘和修复,主要都是根据我国古代高僧法显、玄奘等的记载。
    问:佛初次说法的地方为什么要比其他说法的地方看得重要呢?
    答:佛在鹿野苑初转法轮这件事是佛教的一件大事。从那时起,开始建立了佛教;从那时起,开始具足了三宝。
    问:“三宝”是什么?
    答:佛陀是佛宝,佛所说的法是法宝,佛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sangha)是僧宝。称之为宝,是因为它能够令大众止恶行善、离苦得乐,是极可尊贵的意思。佛初转法轮,陈如等五人都归依佛,出家为弟子,于是形成了僧伽。所以说,从那时起开始具足了三宝。
    问:什么叫做归依?
    答:归依的意思是:身心归向它、依靠它。归依三宝的人是佛教徒。“归依”也可以写成“皈依”,“皈”与“归”的读音和意义相同。
    问:佛在世的时候,归依的人多吗?
    答:是的,佛初转法轮后从鹿野苑到摩揭陀国(Mandaha)去的一路上,受到他的教化而归依的人就很多。其中有拜火教的婆罗门姓迦叶的三兄弟,都改变了原来的信仰,率领他们的弟子一千多人归依了佛教。佛到了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Rājagrha)后,归依的人更多。其中*有名的出家弟子有舍利弗(Sāriputta)、摩诃目犍连(Māhānaudgalyāyana)、摩诃迦叶(Mahākasyapa)等人。后来佛回到故乡去,他的异母弟难陀(Nanda)、堂兄弟阿难陀(Anauda)、提婆达多(Devadatta)和他儿子罗怙罗等都随他出了家。还有宫廷中一个剃发工奴优波离(Upāli)也出家加入了僧团,后来成为有名的佛教戒律学大师。佛的姨母波波提也归依了佛,是**个出家女弟子。至于不出家而归依三宝的弟子则为数更多。佛的出家弟子,男的叫比丘(Bhiksu),女的叫做比丘尼(Bhiksunī);在家弟子,男的叫做邬波索迦(upāsaka),女的叫做邬波斯迦(upāsikā),合称为四众弟子。
    ……
    目录
    序言
    **章 佛陀和佛教的创立
    第二章 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
    第三章 僧伽和佛的弟子
    第四章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
    第五章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演变
    (一)佛教的传入和经典的翻译
    (二)佛教各宗派的兴起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佛教
    (四)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五)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