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文学通论—原理
QQ咨询:
有路璐璐:

文学通论—原理

  • 作者:李志宏
  •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145068
  •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01日
  • 页数:203
  • 定价:¥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文学通论——原理》适用于本科阶段高年级学生,偏重于文学理论的深层次发展,尽可能地提高其理论素养,增进应用理论来认识和解决具体文艺现象的能力。在文学创作及理论建设、批评实践不断发展的形势下,除对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有较深入的把握外,还要关注理论思想及文学思潮的纵深发展,注重前沿性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因此这一部分的教学及教材都需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根据近年来文艺理论及美学理论的发展,《文学通论——原理》的体例不采取“本质论”“创作论”“构成论”“发展论”“批评论”等几大板块并列的传统方式,而是以文学的审美性为核心,呈放射状地辐射到相关领域和问题。希望能够有利于突出文学的审美规律,增强文学各部分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
    文章节选
    **章 文学审美性界说——文学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
    一、审美发生与文学审美性的获得
    文学艺术的目的和作用是审美,可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的本质特性是审美。审美性是我们在认识文学活动及其性质时的核心点、出发点。文学审美性质的获得,依赖于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形成;对于文学审美性质的说明,也要依赖于对于一般审美活动性质的说明。
    (一)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过程与机制
    1、艺术起源不等于审美发生
    世界上的事物都有一个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既是事物性质的获得过程,也是其内在规律和特征的现实过程。
    现今艺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人类*初的形成期。从*早的工具制造开始,人类制作器物的能力和技巧就在不断提高。在人类实践过程中,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观念的丰富,出现了神话等*初的文学形式,也出现了绘画、雕塑、音���、舞蹈等等其他艺术形式。这些艺术的形成,同人的生产和社会的需要,同人的智能的提高和技能的提高紧密相关。但需要说明的是,艺术并不从一开始就具有审美的性质,艺术起源不等于审美发生。
    ……
    目录
    前言
    **章 文学审美性界说——文学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
    一、审美发生与文学审美性的获得
    (一)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过程与机制
    (二)审美理论正确的逻辑起点
    二、文学审美性是文学整体的功能性属性
    (一)审美性是文学的特定功能
    (二)审美性由多种因素组成
    三、文学审美性的内涵和表现
    (一)文学审美性的非功利性质来自于文学元形式的存在性质
    (二)艺术性不等于审美性
    四、文学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关系
    (一)文学中功利性与非功利性并存的现象
    (二)功利性概念内涵的界定
    (三)功利与非功利关系解析
    五、功利在文学审美性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审美功利性要通过人的认识而产生作用
    (二)功利是怎样成为审美的基础和前提的
    (三)文学的社会功利作用与文学审美性中的功利因素
    第二章 文学审美性的构成性特征——文学的形象性
    一、文学形象与文学形象的形成
    (一)文学形象是形式化了的生活
    (二)形式化的主要过程
    二、文学形象与语言
    (一)语言为什么能够建构形象
    (二)语言如何构建形象
    三、文学形象的内部结构
    (一)文学形象的四个层次
    (二)语言层
    (三)语象层
    (四)具象层
    (五)思想层
    第三章 文学审美性的条件——文学的真实性与倾向性
    一、文学的真实性
    (一)文学真实性作为审美条件的原理
    (二)文学真实性的特点
    (三)现实主义作品对真实性的要求及表现
    二、文学的倾向性
    (一)文学倾向性作为审美条件的原理
    (二)文学倾向性的种类
    (三)文学倾向性的表现
    (四)文学倾向性的显现状态及艺术表现方式
    三、文学倾向性与文学真实性的关系
    第四章 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文学接受
    一、从审美需要的角度看文学接受的美学基础
    二、文学接受主体的构成
    (一)审美知觉的构成
    (二)审美意识的构成
    三、文学接受客体的构成
    (一)接受客体审美价值的来源
    (二)文本客体潜在审美价值的属性条件
    四、文学接受与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
    (一)文学审美价值的多样可能性
    (二)文学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制约因素
    第五章 文学审美价值的评价——文学批评
    第六章 文学的构成性本质属性——文学是可以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社会意识形式
    第七章 文学审美性的关联性思考——“文学性”问题研究的理论与阐释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