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条 突破被扭曲的观念
1.不要被市场预测所左右
股票市场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它永远是千变万化的。所
以,如果有人夸耀自己能够预测出股票走势,那么,他一定是个骗子。
索罗斯在2008年年底接受《华盛顿邮报》记者采访时说,几十年来,他本人包括所有华尔街的任何一个投资大师,没有谁可以预测股市的走势。就像1987年的股灾,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准确地预见。所以,��果有人夸耀自己能够预测出股票走势,那么,他一定是个骗子。
索罗斯说,任何运用在股市上的分析工具。只是我们当做参考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绝不是不可更改的规律。一般来说,掌握分析工具并不困难,只要在投资市场做过几年的人都能够很快学会计算和分析。然而,这些都是一个投资者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知识,仅仅靠这些还远远不能够适应错综复杂的市场变化需要。
早在1987年9月,在众多的投资者疯狂地向日本股市投资的时候,索罗斯依靠自己过去的理论和经验预测市场,把几十亿美元从东京转移到华尔街,希望借此获得天价的收益。可是,旧有的分析方法这次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他分析和计算日本股市应该出现大崩盘,竟然没有发生,而他看好的并且转投大量资金的华尔街股市反而一泻千里。纽约道琼斯平均指数狂跌508.32点,创当时的*低历史纪录。这样,索罗斯在**之内就损失了2亿多美元,这次资金转移共造成了近8亿美元的损失。除了他的量子基金高达32%的损失之外,索罗斯本人也损失1亿美元。而这时候的日本股市却非常坚挺。索罗斯为此十分后悔。因此,他开始怀疑分析工具的作用。从此,他在投资中也只是把投资工具作为一个因素加以考虑,而不是过分地迷信它。
不可否认,也有人曾经准确地预测到某一个阶段的某个行业或者某支股票的走势,但他不可能完全预测出一个月之后、一年之后的股市趋势。即使在过去的某些时间段里,他曾经准确地预测出一定时期的情况,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的不断变化,投资情况的更加复杂化,他所依据的信息、技术和条件此时已经不复存在,因此,在预测的基本条件发生了改变的时候,预测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也就没有了存在的*起码的基础。
在股票出现的400多年时间里,产生了多如牛毛的理论,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和股市运行的多变性而使得理论的指向性很不明确,甚至有些理论本身就是互相对立的。可是相互对立的理论之间又不能完全推翻对方的理论。这样,就出现每个理论都有道理的现象,而针对每一个投资者却不具备全面应用的价值。
索罗斯认为,股票市场是没有规律可遵循的,它永远是千变万化的。由于投资者急切地想了解明天或未来股市的走向,因此,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的股评家和投资专家。可是预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专业而又变化无常的工作,在所有的知识面对一个要被预测的对象时,所作出的既然是个预测,那么就难以保证它具有很大的准确性。
迷信专家和投资大师的论断,是投资者普遍的心态。而那些所谓的专家或者以成功者自居的投资家们,高姿态地向后来的投资者不断宣讲秘诀。他们忘记了一点,那就是**不可能有一条可以永远遵循的投资法则。假如世界上真有几个人掌握了“永远成功的投资法则”的话,那么,世界富豪的排名就不是今天的面貌,也不会出现巴菲特和比尔•盖茨轮流当首富的情况。
迷信专家的预测,可能会侥幸有所收获,但更多的还是失败。实践证明,股指和股价并不总是理性波动的。大多数时候那些投资专家所传授的投资秘诀和公式,用到自己的选股当中,并无明显效果。在昨天夜晚还被专家评为利空的汇率调整,今天你可能看到的是股价暴涨。所以,相信市场能够被预测的投资者*终会沦为市场的奴隶。索罗斯很早就明白市场的不可预测性,更知道那些靠股评、**股票在投资行业混饭吃的“专家”与算命先生一样,都是不可信的。
索罗斯常常这样解释股市中的现象:如果你常常听到一个投资者不断地在投资中赚钱的话,那么这只有两种解释:**种解释是,这是庄家的操作手段,目的在于让投资者追涨杀跌;第二种解释是,这些所谓预测股市的人,只是华尔街上的一个算命先生而已。
在股票市场上,很多投资者喜欢捕风捉影,随波逐流。在股市的波动中,被弄得晕头转向的投资者一旦抓到专家提供的信息就会信以为真,但大多数时候*终导致了自己的投资失败。**的投资大师巴菲特也曾经劝告投资者不要盲目行动,艰随别人的脚步。2009年年初,索罗斯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时,依然旧话重提,对那些人云亦云,不自己深入思考的投资者提出批评。他强调,只有理智的投资行为才能够获得长远的利益,不能靠风向标发财致富。更不能试图去预测市场。
2 注意认知和实际事件间的巨大差距
索罗斯在香港市场的惨败告诉人们:永远不要相信自己的
认知就是**的,它与实际事件之间常常有很大的差距。
攻击香港市场,是索罗斯多年的心头之痛。这也让他深刻体会到认知和实际事件间存在的巨大差距。
索罗斯在攻击东南亚的时,尝到了甜头。他希望借着扫荡东南亚的余威,把已经孤立无助的港元彻底打压下去,再次在香港市场上获得巨大利润。索罗斯这次的想法受到了包括总经理斯坦利•德鲁肯米勒在内的公司高层的反对,他们主张从日本开刀。但是,这反而激起了索罗斯的另一种激情。索罗斯一直自信的认知能力,现在竟然受到如此的质疑。他甚至感觉到只有拿下香港,才能够向同伴们证明自己的真实能力。另外,也因为他对香港回归中国抱着一定的成见,所以希望通过此举告诉中国政府,香港已经是整个世界的香港,不能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制约。他需要给中国一点颜色看看。他**侥幸的是:历来香港政府都是对市场采取不干预的政策。
索罗斯的基本思路是:协同作战,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以“立体布局”分步分头进入不同的市场。他打算设计一个环环相扣的连环套,制造一个薄弱的环节,*后利用巨额差价获取利润。他的操作方法是:拆借大量港币,适时进行抛空。先迫使利率得到提高,让投资者变现股资求得现金来补偿外汇期货的差额。在集中攻击港元之后全面操纵股市,到时股指期货的持有者因为利率的增加,要不断缩小仓位,那时一定会带来股价的下跌。这样一方面在股票期指市场累计期指空头,另一方面在外汇市场上利用即期交易抛空港币,同时卖出港币远期合约,以迫使港府提高利率捍卫联系汇率。*终的目的是在现货市场上大量抛售出蓝筹股打压恒生期指,当期指下跌时,他们建立的期指空头就会获得巨大收益。
应当说,在香港问题上,索罗斯的确表现出一个投机者*大的忍耐性。他在真正进入前,进行了充分的试探试验,以摸清香港市场的种种情,况,摸清政府的态度,估算自己的胜算把握。为此他的确做好了各种充分的准备。应该说,这次行动表现了他全面的认知水平。
1998年1月,索罗斯利用股市、期市和汇市之间的互动规律再次投机,对港元进行打压。果不其然他的动作收效明显。香港市场在他的连续打击下,利息提高,从而导致香港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利润的下跌,股市在他的打击下,出现严重下滑。
通过三次小小的试探,尽管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但是,这三次攻击都给量子基金带来了很大的利润收益,也令很多原来持反对意见的人对索罗斯的行动更加迷惑。
索罗斯在香港刚刚回归中国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数次冲击香港金融市场的举动,引起了中国人的强烈不满。中国政府对刚刚收回的香港无疑有确保其稳定和繁荣的责任。对于一直讲究民族利益的一个**来说,政治因素比经济因素更为重要。索罗斯当然也看到了这一点,但他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他在前几次的试探中,并没有用尽全力。可是香港方面一样也没有用尽办法。索罗斯预测港元不可避免地受影响的判断,也是正确的。不过,整个中国内地受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打击并不大,其巨大的经济实力和干预能力,都没被索罗斯仔细考虑。索罗斯当时有这样几点认识:
一是香港货币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贬值是大势所趋,不是香港政府可以左右的。
二是他领导的联盟集团的“杠杆”作用,其威力不可阻挡。在前几次的试探中,他没有看到香港政府采取的救市措施中有应对的高招。
三是香港政府一般不能直接介入市场,否则会破坏多年的声誉,造成严重的国际影响,伤害投资者的感情,有违香港“自由港”的美誉。
……